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矮行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矮行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巴纳德星比南门二更远的是巴纳德星,距离大约6光年,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侧,这也是旅行者1号目前的前进方向。巴纳德星因为自行速度非常快而闻名,它将会在一万年后成为最靠近太阳的恒星。巴纳德星是一颗M4型的黯淡红矮星,观测者必须使用望远镜才能看见。它的视星等为9.54等,亮度只有6等星的1/27。半人马座α星A是南门二双星系统中的主星,与太阳一样都属于黄矮星,稍比太阳大而亮,质量大于太阳10%~12%,半径大于太阳约20%~25%。自转速度为2.7±0.7km·s,自转周期为22.5天,比太阳的自转周期(25.2天)短3天。半人马座α星B是南门二双星系统中的伴星,稍比太阳小且暗。这颗主序星是橙色的,其恒星光谱分类为K1V,属于红矮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90%,而半径则约为太阳的86%。其恒星自转速度为1.1±0.8km·s,自转周期约为41天。还有一颗恒星就是耳熟能详的比邻星了,
统一信息论的宇宙观认为,太阳包括所有人类所观察到的恒星并非天体,其实质为反物质区(参阅《恒星并非天体,其实质为反物质区》),但出于人类惯性思维考虑,本文还是把太阳等恒星称之为“天体”。基于此,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太阳的近邻吧?那么,目前为止,人类在10光年以内已经发现了多少个这样的天体呢,或者说太阳有多少位近邻兄弟哪?
一、半人马座α星:1颗黄矮星 2颗红矮星
太阳的引力范围可以延伸到1光年之外,出了太阳系之后,首先会遇到的是一个三合星系统——半人马座α星,又称之为南门二。在这个三合星系统中,最靠近太阳的是比邻星,它与太阳相距4.24光年,另外两颗恒星为半人马座α星A和半人马座α星B,距离我们为4.37光年。
半人马座α三合星
半人马座α星A是南门二双星系统中的主星,与太阳一样都属于黄矮星,稍比太阳大而亮,质量大于太阳10%~12%,半径大于太阳约20%~25%。自转速度为2.7±0.7km·s,自转周期为22.5天,比太阳的自转周期(25.2天)短3天。半人马座α星B是南门二双星系统中的伴星,稍比太阳小且暗。这颗主序星是橙色的,其恒星光谱分类为K1V,属于红矮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90%,而半径则约为太阳的86%。其恒星自转速度为1.1±0.8km·s,自转周期约为41天。还有一颗恒星就是耳熟能详的比邻星了,它是半人马座α星C,是颗红矮星,但它的质量与其大哥二哥似乎不成比例,体积和质量远小于南门二AB,所以比邻星会绕着南门二AB旋转,轨道周期为54.7万年。
在这个“三体”中,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两颗行星,其中之一是半人马座α星Bb,属于半人马座α星B星系统内,具体的轨道半径仍然没有确定,但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肯定不低,有望达到1500摄氏度。还有1颗行星属于比邻星——比邻星b,是类地行星,质量下限是1.27 M⊕。实际质量则因为轨道倾角不明而无从得知,但低于3倍地球质量的几率是90%。比邻星b的表面温度估计为234 K(−39 °C)它是类似于地球那样的岩质行星。这颗系外行星并非同时受到三颗恒星引力的影响而运动,它其实只是比邻星的行星,它在一个稳定的轨道上绕着比邻星旋转。
二、巴纳德星:1颗红矮星
比南门二更远的是巴纳德星,距离大约6光年,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侧,这也是旅行者1号目前的前进方向。巴纳德星因为自行速度非常快而闻名,它将会在一万年后成为最靠近太阳的恒星。巴纳德星是一颗M4型的黯淡红矮星,观测者必须使用望远镜才能看见。它的视星等为9.54等,亮度只有6等星的1/27。
巴纳德星
巴纳德星目前还在氢核聚变的主序阶段,这是因为它是一颗质量只有太阳七分之一的红矮星,寿命非常长。巴纳德星的年龄介于70亿至120亿年之间,不仅比太阳古老,天文学家还认为它可能是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天文学家在去年发现这颗恒星周围有一颗行星——巴纳德星b,这颗系外行星的质量估计为地球的3.2倍,表面温度只有-170 ℃,不适合地球生命生存。
三、沃尔夫359:1颗红矮星
沃夫359(Wolf 359)是一颗小且昏暗的M型红矮星,质量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位于狮子座内,邻近黄道,与地球的距离只有大约7.8光年。沃夫359非常暗淡,它的视星等是13.5等,需要大望远镜才能看见。
沃尔夫359
2019年6月,据报道有两颗候选行星被发现环绕沃尔夫359公转,它们是由位于智利的HARPS和位于夏威夷的HIERS通过径向速度法发现。一颗质量可达地球的44倍,另一颗质量为地球的3.8倍。
四、拉兰德21185:1颗红矮星
拉兰德21185(Lalande 21185)是一颗位于大熊座,与太阳系距离8.21光年的红矮星。它是北天球亮度最高的红矮星(只有南天球的拉卡伊8760和拉卡伊9352比它更明亮)。尽管拉兰德21185接近地球,但它和其他红矮星一样光度极低,视星等为肉眼不可见的7.5,必须以小型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观测。其质量为太阳的46%,表面温度为3 828 K,远低于太阳的表面温度。拉兰德21185的视星等为10.48,并且大部分辐射的能量都集中在红外波段。
拉兰德21185
这颗恒星目前正在靠近太阳系,它在两万年后将会运行到距离我们4.7光年的地方。观测数据表明,这颗恒星周围存在一颗行星拉兰德21185b,行星质量的最小值为地球的2.99倍左右。由于它和主恒星的距离很近,因此地表温度很热。
五、天狼星:1颗蓝矮星 1颗白矮星
天狼星(Sirius),也称做大犬座 α 星(α Canis Majoris),是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目视星等为 -1.46 等,但是暗于金星与木星,绝大多数时间亮于火星。天狼星一般指天狼星 A,其主系统由一颗蓝白色的蓝矮星和一颗蓝色的白矮星组成,质心距离地球约为 8.6光年。
天狼星位置图
主星天狼星A质量是太阳的2倍,实际亮度是太阳的25倍,它是我们在地球夜空中肉眼所能看到的最亮恒星,属于蓝矮星。体积略大于太阳,半径为 1.711 R⊙,表面温度约为太阳表面温度的两倍,约 9940 K,呈蓝白色。
天狼星B的视星等为8.44 等,质量略大于太阳,但它的半径却只有地球大小,密度比太阳大得多,平均密度为 10^7 kg/m³,是第一颗被发现的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是一颗白矮星,其表面温度为 25000 ± 200 K,但由于在内部已经没有能量的生成,剩余的热量会以辐射的形态放射出外太空。天狼星 B 正在终渐渐冷却,这需时要多于 2 × 10^8 年。
六、鲁坦726-8:2颗红矮星
鲁坦726-8(Luyten 726-8)是一个双星系统——鲁坦726-8A与鲁坦726-8B,它们都是变星。该恒星系统位于距离地球大约8.7光年的鲸鱼座中。主星的质量为太阳的七分之一,伴星的质量为太阳的十分之一。从地球看,这两颗恒星有着非常相似的亮度,它们的视星等分别为15.3和15.8,互绕的轨道周期为26.5年。两颗星的距离在2.1到8.8天文单位间变化。
鲁坦726-8双星
鲁坦 726-8 A在被发现是变星之后,被命名为鲸鱼座BL(BL Ceti),这是一颗光谱分类为M5.5e的红矮星。它是一颗耀星,但是它的行为和表现并没有鲸鱼座UV那样的显著或极端。鲸鱼座BL也称为G272-061。
在鲁坦726-8 A被发现之后,很快就发现了更暗淡的伴星鲁坦726-8 B。跟A星一样,B星是一颗变星,并依据变星命名被命名鲸鱼座UV(UV Ceti),是一颗光谱分类为M6.0e的红矮星。它的光度变化极端剧烈,例如在1952年,它的亮度仅仅在20秒内就增加了75倍。
七、罗斯154:1颗红矮星
罗斯154是人马座的恒星,位于斗宿二(人马座λ)的西北方向,它的距离为9.6光年。罗斯154是一颗红矮星,也是1颗变星,质量约为太阳的17%,半径约为太阳的24%。根据它较高的自转速率可以推断它可能是一颗较年轻的恒星,年龄不超过10亿年。
罗斯154
该星在1925年首先被法兰克·埃尔莫尔·罗斯编入星表,作为其新变星表的表四。它是一颗鲸鱼座UV型耀星,两次极大闪耀间的平均时间为2天,在发生闪耀时,它一般会升高3 - 4个星等。然而即使是这样,作为一颗11等星,它过于暗淡使得肉眼无法看见它。在理想条件下只有通过口径至少为65mm的天文望远镜才能看见。
上述天体是太阳周边10光年内的11颗恒星,它们在形态和性质上等量齐观,所以堪称10光年范围的的12兄弟!其中,在体量上与太阳差不多的有天狼星A、半人马座α星A、天狼星B、太阳、半人马座α星B(按质量大小排序),太阳在其中排行老四。其他均为体量相对较小的红矮星。除此之外,还有褐矮星、行星等,而对于行星已经在上面内容介绍了,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褐矮星。
褐矮星(brown dwarf)是构成类似恒星,但质量没达到0.08倍太阳质量,不足以在核心点燃聚变反应的气态天体。可见,褐矮星的既非恒星,也非行星,它是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过渡性特殊天体。褐矮星被称为“失败的恒星”,它由于质量不足无法成为燃烧的恒星,但其质量仍远大于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质量介于最小恒星与最大行星之间。目前,在太阳系10个光年内共发现了3颗褐矮星。
褐矮星
首先发现的是卢曼16,这是由两颗褐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位于6.5光年之外,这是已知距离太阳系最近的褐矮星,卢曼16A和B的质量都差不多是太阳的3%,或者相当于木星的30倍。2014年4月,美国宇航局借助广域红外望远镜(WISE)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确定发现一颗已知温度最低的褐矮星——WISE 0855-0714,位于7.3光年之外,它是一颗次褐矮星,质量不超过木星的10倍,还没有达到褐矮星的质量下限(13倍木星质量)。它的表面温度很低,只有零下几十度。
综上所述,在距离太阳不超过10光年的范围内,目前已发现11颗恒星、3颗褐矮星、6颗系外行星,共计20颗天体。如果以每立方光年的星体数量来算,我们太阳附近每立方光年的空间中平均只有大约0.004颗恒星,而银河系中心高达每立方光年有28.9万颗恒星,比我们太阳系附近的恒星密度高了7200万倍。由此可见,我们周围的恒星密度是非常低的,正因如此而造就了地球上的生命。当然,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未来我们很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太阳系近邻。但要想发现太多可见恒星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不过,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多的“黑星”即“黑洞”,因为根据统一信息论,“黑星”与“白星”(即恒星或“白洞”)应该基本上等量的。
现代宇宙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发光等离子体,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但这种解释明显很牵强!以太阳为例,如果它基于引力聚集在一起的等离子体且采用巨大规模的核聚变的方式发光发热,那么,因这种方式威力极大且难以有稳定的控制,而必然会对周边行星,尤其是对地球生命体时刻造成巨大的威胁,且核燃料总会有用完的时候,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太阳似乎总是均匀地一成不变地向四周发出光热,已经有50亿岁的太阳似乎总有发不完的能量,且也根本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太阳会因为其巨大的吸引力而迫使行星向他靠拢的迹象,为何?现代宇宙学对此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很好地解释。
统一信息论认为,宇宙中心天体球体形成后,一些超大质量极限粒子会引领一些大质量极限粒子脱离了大质量物质区并游离到可感物质区,它们会通过吸附周围大量的可感物质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星系、恒星、黑洞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黑洞”的实质为“黑星”,而恒星则是“白洞”的后期表现形态。因此,不仅“黑洞”的实质为“黑星”,褐矮星也应该是向“黑星”过渡的一种天体。对此,请大家参阅《揭开“黑洞”及“白洞”的神秘面纱,暗物质隐藏在灿烂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