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草莓最新报价(每斤售价高达90元)
丹东草莓最新报价(每斤售价高达90元)我个人认为不会超过半个月的时间,该地区每斤草莓的批发和零售价格至少会下降一半左右,当然严谨点说降价的前提是未发生不可控因素。放心,长不了。关于这一点大家不用多虑,在丹东日报的报道中提及了:该区本季抢鲜上市的草莓是即产即出,商贩收购络绎不绝,想必消费市场也是反馈良好。还带有疑问的消费者不用再质疑,在当前国内农业产业现状之下,不只是草莓绝大部分“抢鲜上市”的农产品,因为“稀缺”二字,总有人吃、绝不愁卖。那草莓90元/斤的高价能维持多久呢?
据丹东日报报道,十月末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21/22季草莓已进入采收季,抢鲜上市的红颜草莓市场零售价格在90元/斤左右。
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丹东本季头茬草莓的上市时间比上季要提前了几天,同时产量要略高一些,报道称东港县某草莓种植户的三亩草莓大棚每天可以产出100斤左右的草莓(根据个人经验,关于产量的报道我认为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毕竟我没实地去考察,所以还是以报道为基准)。
因此价格要比上季同期略低,东港县20/21季头茬草莓的收购价格就已在80元/斤左右,本季的收购价格则在65元/斤左右。
尽管较上一季价格略有下降,但新一季90——100元/斤的价格还是引来了不少网友“吃不起”、“谁会买”的吐槽。
关于这一点大家不用多虑,在丹东日报的报道中提及了:该区本季抢鲜上市的草莓是即产即出,商贩收购络绎不绝,想必消费市场也是反馈良好。
还带有疑问的消费者不用再质疑,在当前国内农业产业现状之下,不只是草莓绝大部分“抢鲜上市”的农产品,因为“稀缺”二字,总有人吃、绝不愁卖。
那草莓90元/斤的高价能维持多久呢?
放心,长不了。
我个人认为不会超过半个月的时间,该地区每斤草莓的批发和零售价格至少会下降一半左右,当然严谨点说降价的前提是未发生不可控因素。
可能大部分消费者虽然爱吃草莓但对草莓的生长习性并不了解,在北方设施种植的前提下,草莓的果期一般在11月份到次年的5、6月份。
头茬果其实是产量最低的一茬,赶早、量少,所以它的价格才贵。
另外不要问第一茬果子是不是最好吃的一茬?作为一个农业人依农给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根本就没有这么一说,少部分商家鼓吹口感、营养突出只是噱头罢了。
你非要“尝鲜”,买了,就代表认可90元/斤的高价,作为目标消费者,再吐槽价格,就只能被理解成“凡尔赛”了。
你觉得价格高,那就更没必要“吐槽”,反正不论如何它也赚不到你的钱。
所以吐槽抢鲜上市的草莓贵,没有任何意义,8万一个的“钢丝球”都不愁卖。
可能有朋友会说,我买了或是我不买,就觉得“贵”,就要“吐槽”两句,“仅代表自己”没碍着谁,咋话还不让说了。
如果这样我也不辩驳,您随心。
不过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想要发展草莓种植的农民朋友,我必须得说点“语重心长”的话,避免大家认真地羡慕,因为“羡慕”后的跃跃欲试可能会让农民朋友“输”得很惨。
原因很简单,这就好比看“致富经”个个能富,学“致富经”赔个七七八八。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现阶段有关农业的新闻报道,要么是“某某高价创收”,要么就是“某某滞销难售”。
如此垒叠的新闻信息会给农业生产者带来诸多的假象,片面认为学“高价创收”就能致富,种“滞销难售”就得赔钱。
当然这里没有责怪新闻报道的意思,如此报道是其属性决定的,做新闻只能言简意赅地把客观事实陈述,至于其中“所以然”则没有办法讲清楚。
在大量的或“直捧”或“直贬”的新闻信息之下,一定会有农民朋友看到草莓90元/斤的价格,就羡慕、兴奋、跃跃欲试,暗下决心来年种几亩草莓赚个大钱。
“劝大家慎重!”这是我最常说的一句话。
因为农业不易,一旦盲目进入就很可能赔个底掉,都是庄稼,但庄稼和庄稼不一样,哪怕你会种榴莲,你也不一定种好草莓。
我今天不和大讲草莓的“高价期”有多短、种植生产过程有多困难、销售范围怎样受限、抗风险能力有多低以及当前后续的延伸产业链有多薄弱等客观存在的理论问题。
我就举两个实例,劝已生羡慕的农民朋友们慎重。
这是我亲眼见证的两个草莓种植户的案例。
第一个现在已经不做农业了,他最初是一个草莓批发商,彼时他控制着当地80%的草莓销售渠道,那几年草莓均价相对较高,他赚了不少的钱。
脑海里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批发都那么赚钱,我要是种那岂不是赚得更多。
正赶巧那一年他所在乡镇有农业设施补贴,借着补贴,他第一年就把种植规模做到了100多个大棚。
还别说第一年风调雨顺,在种植专家的辅助下,100多个草莓大棚让他尝到了甜头。
没错接下来他干的事就是扩张,又上了200多个大棚,其中还有十几个冬暖式大棚,贷款投了很大一笔钱。
结果也不知道是种苗还是管理出了问题,草莓的产量品质很不理想,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一年恰巧发生了雪灾,毁了不少大棚,第二年就开始了赔钱之路。
第三年的时候,他全身心地投入了种植,也没发生雪灾,但是300多个大棚草莓的采收、销售出了问题。
3年的种植,让他失去了原有的销售渠道,从买方到卖方的转变,在草莓集中上市期带来极大的销售压力,不少草莓果实都烂在了地里,这一年还是赔。
随后他开始逐年的缩减大棚,除草莓外又尝试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绝对不是他点背,但确实是种啥啥赔。
当下他已经不做农业了,也从一个大老板变成了一个屁股后跟着一帮要债的躲债人。
第二个例子,比上面那个接触草莓要晚,起步就做的冬暖式大棚,第一年种了七个大棚,请了技术人员,第一年没赚多少但是也不赔钱。
次年增加到了十几个大棚,草莓行情较好,赚了一笔。
第三年,他上了一个新品种“白雪公主”,也不知道是种苗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大概率是种苗问题,因为苗商卖苗后就找不到人了),出现了大量死苗。
这一位可不比上一个例子有钱,这一下就把他打回原形了,为了止损他留下了3个大棚,将其余的租了出去。
壮志雄心的要大规模,如今成了小农户,我已经两年没有见这个朋友了,据说这三个大棚维持得还挺好。
“丹东草莓上市,每斤售价高达90元”这样的例子很多。
同样依农所讲赔钱的例子也是不少,仅就我所见所闻,若一个一个聊,我写一月也写不完。
文章写到最后了,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
不论是“赚”还是“赔”的案例,再多也是别人,“羡慕”、“排斥”不得。
当前做农业能赚钱的人,没有一个是看高价就种,知低价就跑的人,反而赔钱的多是这些人。
还是两个字:慎重。
喜欢有关三农,农业、种植、农村生活、植物科普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