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好的油纸伞(撑2000块的油纸伞在武汉zhuá雨)
武汉最好的油纸伞(撑2000块的油纸伞在武汉zhuá雨)好贵。像这样一把伞,价格2000元。摸起来柔润略黏手,闻上去有股特异的桐油味。伞头包着一帕方巾,像武大郎同款发髻。伞面朱砂配金漆,绘着双龙抢珠。伞下打五彩丝络,牵连64根伞骨。柄上拴着篾制小环,将伞衣束成胖胖一捆。
️
梅雨持续,需要一把狠伞。
在苏恒泰制伞工作室,我第一次摸到了“活的”油纸伞。
竹,纸,桐油,全手工制作。
摸起来柔润略黏手,闻上去有股特异的桐油味。
伞头包着一帕方巾,像武大郎同款发髻。伞面朱砂配金漆,绘着双龙抢珠。伞下打五彩丝络,牵连64根伞骨。
柄上拴着篾制小环,将伞衣束成胖胖一捆。
像这样一把伞,价格2000元。
好贵。
01
“苏恒泰”,武汉油纸伞老字号。
“出生”在汉正街那年,还是清朝。
他家的伞,在上世纪极有名,“国民大花”带货:1955年,梅兰芳来汉口演出,人肉背了4把回北京。
如今,脱离了日常生活的油纸伞,越来越少。
它不是忙着在古装电视剧里定情,就是陪穿旗袍的丁香姑娘们凹造型。
如果不是偶然在湖北省非遗小册子上看到“苏恒泰”,都不知道,它也是武汉“土特产”。
02
即便在电视、诗歌、老照片里无数次见到过油纸伞,但上手摸到实物那一刻,依然有种和历史握手的奇妙感。
它有些沉。
拿到手里,像抱了捆煮面的细长筷子。
它的手感很出乎意料。
没有摸过真正的油纸伞,永远想象不出伞面的触感:
像是自流平的地面,又像粘黏了很多次之后失去粘力的胶带。
有点黏糊糊,又不至于“巴”手,完全不像看上去那样光溜溜。
它很真实。
今天的“苏恒泰”油纸伞,依然能做得跟一百多年前一样。
简单几样自然材料,混合人工手艺,并不非常精细,却有种土地里长出来的朴素美感。
我确信,它不是一件油腻的现代工艺品。真的是从前湖北家家户户都会有的日用品。
03
“苏恒泰”的技能点,在油上。
一把油纸伞从头到尾,要上五道桐油。所用桐油,又与别处都不同。
“苏恒泰”现任掌门人苏峰,试验两年,还原了祖上一度失传的桐油配方。凭这个秘方,“苏恒泰”在16年评上了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家油刷出的伞面,看上去瓦光锃亮,摸起来平整皮实,柔韧有肉感,反复折叠不留痕迹。
另一个秘诀,是伞骨。
油纸伞撑开之后,伞面近180°平摊,没什么弧度。
但当大雨打落在伞面时,伞的边缘会弯出一道圆弧,巧妙减缓雨水对伞面的冲击,为雨水滑落行方便。
原来,每根长伞骨末端都会削薄一些,受力时,薄的那端会自然弯下去。
“苏恒泰”的这点心机设计叫:铜锣边。
伞顶包头和穿梭在伞骨之间的五色丝线,是苏氏雨伞最显著的美学元素。
包伞顶的四维方巾,象征“礼义廉耻”;五色丝线代表“五行”。64根伞骨象征的“八八六十四卦”。
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全融进一把伞里。
人们似乎看准了这伞“有文化”,往常湖北汉川、钟祥、沔阳一带,家里嫁女儿的,都要到汉口来置办两把“苏恒泰”当嫁妆。
加上“油纸伞”谐音“有子孙”,一下子又多得了份好口彩。
新一代的油纸伞,邀请名师大家在伞面上绘制图案,一下子有了高定的感觉。
04
做伞跟种田一样,讲究时令。
“苏恒泰”至今遵照传统,按季候出活。一把伞,从选竹到制成,约半年时间。
秋冬采伐肉厚的老竹泡在水池里。到了春天,用泡好的竹子劈伞骨。待伞骨装好,就可以给伞面褙纸,俗称“穿伞衣”。
夏天最适合上桐油,尤其是工艺繁复的浸油“琢货”伞。
“琢货”是油纸伞里的“旗舰款”,品质最好。一年只有夏天两个月能做,产量十分稀少。
“苏恒泰”目前能完整做出油纸伞的,只有苏峰一人。
产量不多,一年只出30-60把。
05
“2000块的油纸伞,能打吗?”
理论上完全没问题,但谁舍得呢?
听说过去“苏恒泰”的油纸伞,石头子打上去会被弹开。
改革开放之后,油纸伞的耐用性就成了一个谜。
毕竟没人愿意拿自家油纸伞昂贵的性命,去追寻一个并不那么重要的答案。
06
名字里带“非遗”的东西,便宜不了。
所谓“非遗”,都是些快消亡的东西,想要它活命,就要用灵丹妙药吊着。而灵丹妙药通常都很难得,很贵。
要拯救一把“苏恒泰”的油纸伞,最少要用到湖南常德的桐油、湖北罗田的柿漆、陕西的陨皮纸、湖南茶陵的竹。
原料难找,成本高昂,产量有限。做油纸伞,稳亏不赚。
为了把祖上的油纸伞继续做下去,苏峰已经喝了很多年的露水。
去之前听说“苏恒泰”缺传人,本想顺便问问我有没有机会。
一想到往后可能都要喝露水,罢了。
07
手工艺越来越稀缺的今天,还做得出传统油纸伞的地方,屈指可数。武汉大概是其中最出人意料的传承地。
失去使用语境的油纸伞,也许会像没人信仰的神明一样,越变越小,直到消失。
一个苏恒泰的老客人说:“我买伞,主要是看上了这个工(艺)”。
每一把油纸伞,都是老手艺的活标本。
每个为老手艺花钱的人,都像加入了一个名叫“挽留”的众筹项目。
卖出去的每把伞,都让这门手艺在时空中多停留了那么一小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