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安徽十大姓氏(合肥这个姓氏的先祖)

安徽十大姓氏(合肥这个姓氏的先祖)金国见洪皓才华横溢,许以为官。他断然拒绝,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刦豫,逆忍事之耶?愿就鼎镬。”后被金国流放到冷山(今吉林松原地区),宁死不屈,被羁押15年。这15年间,他受尽人世间磨难与屈辱,仍抱印符卧起,有汉代出使匈奴后被流放牧羊的苏武气节。因此被后人誉为“宋之苏武”。1127年,金兵南侵,宋兵节节败退。这年5月,赵构在南京即位,史称宋高宗,南宋从此开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南京。洪皓不顾位卑言轻,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因此被宋高宗赏识,破格任命他为徽猷阁特制、授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宋之苏武”15年持节不屈在合肥市潜山北路与顺河南路交口的南淝河畔,在绿树环绕,环境清幽之中,竖立着一座铜像。这就是北宋爱国大臣洪皓。铜像高3.3米,坐落在2米高的基石上,慈祥屹立,目视远方,栩栩如生。“我们竖立这座铜像,就是为了纪念先祖忠义的品格

安徽十大姓氏(合肥这个姓氏的先祖)(1)

○洪皓铜像

安徽十大姓氏(合肥这个姓氏的先祖)(2)

○《洪氏宗谱》中标注的迁肥居住地和先祖墓地

安徽十大姓氏(合肥这个姓氏的先祖)(3)

○《洪氏宗谱》

西瓜,今天已是寻常百姓人家消夏不可或缺的水果了。但你知道,它是由北宋爱国大臣洪皓从金国传到中国的吗。而且,作为使者出使金国的洪皓,还被扣留并流放至冷山达15年之久,被誉为“宋之苏武”。如今在合肥,就生活着一支洪皓的后裔。那么,他的后裔是如何来到合肥的?在合肥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呢?

“宋之苏武”15年持节不屈

在合肥市潜山北路与顺河南路交口的南淝河畔,在绿树环绕,环境清幽之中,竖立着一座铜像。这就是北宋爱国大臣洪皓。铜像高3.3米,坐落在2米高的基石上,慈祥屹立,目视远方,栩栩如生。“我们竖立这座铜像,就是为了纪念先祖忠义的品格和不屈的气节。”洪皓的后裔告诉我们。

据洪皓的后裔们介绍,1088年,洪皓出生于江西乐平茆山洪源村(今洪岩镇)。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他作为新科进士初授官宁海主簿,他体察民情,同情百姓疾苦,曾上书朝廷,减免了4800户贫苦百姓的税赋,深受百姓爱戴。1124年,担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司录的洪皓,冒死截留浙东皇粮赈灾,救活了9万多老百姓。

1127年,金兵南侵,宋兵节节败退。这年5月,赵构在南京即位,史称宋高宗,南宋从此开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南京。洪皓不顾位卑言轻,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因此被宋高宗赏识,破格任命他为徽猷阁特制、授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

金国见洪皓才华横溢,许以为官。他断然拒绝,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刦豫,逆忍事之耶?愿就鼎镬。”后被金国流放到冷山(今吉林松原地区),宁死不屈,被羁押15年。这15年间,他受尽人世间磨难与屈辱,仍抱印符卧起,有汉代出使匈奴后被流放牧羊的苏武气节。因此被后人誉为“宋之苏武”。

1143年6月,历尽艰辛的洪皓终于回到了南宋。但由于为救国仗义执言,他遭到了秦桧及其党羽的记恨和诬陷,在1147年被削夺官职,流放到岭南英州(今江西宜春),八年后,洪皓在忧愤交加中去世。

他把西瓜带进百姓家

纵观洪皓的一生,有研究者评价说是“临大节而不可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除了不屈的爱国气节,洪皓还是宋朝文章大家,著有《文集》《春秋纪》《帝王通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潘阳集》等,均为后世之宝贵财富。最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洪皓,才使得西瓜这个夏天不可缺少的水果,从贵族才能享用到慢慢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据史料记载,在洪皓被金国羁押的15年中,深恋故土的他密切关注宋、金两国的形势。由于身处金国,他对两国国情、战事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期间,他积极传播汉族文化,凭着记忆在桦皮书叶上默写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文,作为课本,教授普通百姓的孩子读书,这便是千古相传的民族史佳话“桦叶四书”。

“与此同时,洪皓不断搜集北方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写成《金国文具录》。”洪皓的后裔们告诉我们,“1143年洪皓回到南宋后,将带回的金人种植的西瓜种子,最早种植于皇家特供菜园中,从此江南有了西瓜。在洪皓撰写的《松漠纪闻》和《松漠纪闻续》中均对此有记载。”

从记录中看,当时的西瓜形状、皮色和现在的差不多,“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录》也说,“以牛粪覆棚种之。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 此后,有关西瓜的诗句频繁出现。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西瓜园》:“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诗中叙述了西瓜本是种于燕北一带,现今河南也遍地种植了,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

因此,通过广泛地种植,西瓜不再是贵族才能享用的水果,百姓的菜园里都种植了西瓜,西瓜也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夏季解暑佳品。

明万历年间后裔迁居合肥

自宋至明清,洪氏名人辈出,仅宋、明两代,洪氏出过三宰相五尚书,以诗礼传家,教子有方,为官清廉而传世。从洪皓开始,洪氏家族历代忠于国家,忠于明君,维护民族安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以及洪遵的后代被誉为“一代重臣,国之长城”的明代尚书洪钟。到了清代洪家又出了洪昇,他所创作的戏曲《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齐称“南洪北孔”。

据史料记载,洪皓的子孙为官入仕的众多,迁往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其中也有一部分迁回祖居地安徽歙县、婺源一带。那么洪氏家族什么时候迁徙到合肥的呢?

采访中,洪氏族人向我们展示了一本《洪氏宗谱》,该家谱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通过《洪氏宗谱》我们看到,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洪皓的一支后裔从徽州黟县迁到庐州。

家谱中记载,迁居庐州的始祖於文公出生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在明万历年间,他举家迁入合肥定居,他的三个儿子在长大成人后分别居住于合肥境内的洪家岗(现洪岗附近)、城内德胜街(现三孝口附近)和东乡洪家团。

“洪皓的铜像之所以建在潜山北路与顺河南路交口的南淝河畔,就是因为这附近原来叫洪小郢,是洪氏后裔当年迁居合肥的聚居地。”据洪氏族人们介绍,合肥洪氏一族还曾建有宗祠,位于洪家岗,后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以前听老辈人说过,当时祠堂大门还有一副对联‘乐安延世泽 三瑞振家声’;祠堂是徽派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祠堂中供奉着一尊木制塑金将军座像,座像约50厘米,形象威武,神态逼真。虽然家谱中没有记载这座将军像是谁,但不少族人认为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戍边将领洪朝义。洪朝义英勇善战,后镇守雁门关,并因守关有功授山西助马参将。清光绪十六年(1890)病死在任上,帝感其戍边有功,于是‘诏建祠塑金像礼祭’。”有洪氏族人说。

而据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繁衍发展,目前仅仅合肥城区,就有洪氏子孙5000余人。

以史为鉴,传承好家风

“洪氏家族源远流长,特别是受洪皓的影响,近千年来,洪氏家族非常注重气节、品格、志向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中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洪氏族人们说,“2009年我们塑造洪皓铜像,就是为了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让子孙后代了解洪氏宗族的历史,以史为鉴,传承好家风。”

采访中,我们就了解到一些迁居合肥的洪氏族人中有不少有影响的人物。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洪运开就因勤政爱民,官声极好。洪运开是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嘉庆七年(1802)会进士。他先后任职通江、合江、南充、阆中等地知县及蓬州知州。他在任蓬州知州时就曾组织人员编撰《蓬州志略》,全书以学校、祀典、职官、人物、艺文等门类进行了详细地记载,共10卷约8万余字,并有州域和八景图。目前,该书藏于上海图书馆。

当然,说起洪氏后裔,曾经闻名江淮的“洪家花园”就不得不提。“洪家花园”,顾名思义当然是洪氏后裔所建。而这洪氏后裔就是洪明远、洪明炯两兄弟。这两人出身于普通农户,以打纱织布手工作坊起家,几经起落,终于在1909年创办了“洪远记毛巾厂”,这不仅是当时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毛巾厂,更是合肥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开创了合肥工业的发展历史。

随后,织袜工业兴起,“洋袜子”盛销,洪明远兄弟俩又仿制袜子的原料丝光纱,一举成功,“洪远记”因此闻名远近。在完成工业制造业的同时,洪氏兄弟又开始了商业经营,工商并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营收入就达百万元以上。1931年,兄弟二人在小东门附近(即今天的红星路最东边一带)购买了土地,兴建私家园林,就是“洪家花园”。

□何芳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