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和俄罗斯怎么发生的矛盾(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矛盾在哪里)
乌克兰和俄罗斯怎么发生的矛盾(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矛盾在哪里)1648年,乌克兰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哥萨克大起义,又称为“赫梅利尼茨基起义”。这场起义影响极为广泛,直接改变了欧洲东部的历史进程,包括乌克兰、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历史都由此改变。政治上表现幼稚的哥萨克起义军站着乌克兰的角度,其实它无意与俄罗斯的为敌,放弃核武器就是最好的体现。对于乌克兰而言,它只想走平发展经济的路子,所以它选择亲近欧美,接收欧美的援助,因为这是快速发展经济最好的办法。对于乌克兰的这一选择,俄罗斯是非常大意见的,俄罗斯认为这触犯到他们的核心利益。这种极端对立情绪,根本不是建立于乌克兰的民族利益上,几乎不会出现那种两边交好、不结盟这类我们熟悉的理性中立主义立场。这种水火不容的现象,它的根源在360多年前就种下了,起源就是著名的乌克兰哥萨克大起义。
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国家,矛盾的根源在于: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向西方势力靠拢,而俄罗斯不同意。俄罗斯认为乌克兰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应该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但乌克兰选择亲近欧美,努力向欧洲靠拢。俄罗斯认为乌克兰亲近欧美的选择,严重损坏到他的利益。
通篇文章共计2300余字,预计5分钟阅读完。
创作不易,请点赞关注转发,不同见解的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
乌克兰在2014年都没有击败东乌,更别说现在的俄罗斯。如果泽连斯基这次不主动向东乌地区发生攻击,俄罗斯就不会承认东乌独立,局势不会恶化,现在好了,俄罗斯承认了并且进驻军队,乌克兰会像丢失克里米亚一样丢失东乌地区,当地时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全国视频讲话,宣布承认乌东民间武装自称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为独立国家。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一直把前苏联领土的范围,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这些解体出去的国家,就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俄罗斯要求这些国家要服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最起码不能够亲近西方势力,成为西方势力制约俄罗斯的前沿阵地。在俄罗斯的眼中,乌克兰就是最大的反骨仔。
站着乌克兰的角度,其实它无意与俄罗斯的为敌,放弃核武器就是最好的体现。对于乌克兰而言,它只想走平发展经济的路子,所以它选择亲近欧美,接收欧美的援助,因为这是快速发展经济最好的办法。对于乌克兰的这一选择,俄罗斯是非常大意见的,俄罗斯认为这触犯到他们的核心利益。
对乌克兰的满肚怨气的俄罗斯,觉得坐以待毙,不如直接行动。因此俄罗斯派兵入侵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吞并克里米亚。然后大力支持亲俄罗斯的分裂分子发动军事行动,分裂乌克兰。面对这样的情况,乌克兰肯定是尽自己所能去应对。就这样,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矛盾,不断升级,愈演愈烈。事实上,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矛盾只是表面,根本矛盾其实在于乌克兰内部,这表现为乌克兰东部和西部在政治倾向、信仰文化等多方面的严重对立。当前的乌俄矛盾,事实上是亲西方派上台后的反东方极端情绪总爆发。这种极端对立情绪,根本不是建立于乌克兰的民族利益上,几乎不会出现那种两边交好、不结盟这类我们熟悉的理性中立主义立场。这种水火不容的现象,它的根源在360多年前就种下了,起源就是著名的乌克兰哥萨克大起义。

政治上表现幼稚的哥萨克起义军
1648年,乌克兰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哥萨克大起义,又称为“赫梅利尼茨基起义”。这场起义影响极为广泛,直接改变了欧洲东部的历史进程,包括乌克兰、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历史都由此改变。
由扎波罗热哥萨克主导的反波兰起义,迅速席卷整个乌克兰,严重打击了波兰在当地的统治,几乎彻底将波兰人赶出乌克兰。但是,哥萨克起义军在1651年别列斯捷奇科战役中遭到了一次重大失败,严重影响了队伍的战略判断,事态后续发展暴露了哥萨克在政治上软弱和幼稚的一面。

赫梅利尼茨基曾说过——“哥萨克们希望效忠一位伟大的君主,可以是波兰国王,也可以是奥斯曼苏丹,也可以是俄罗斯沙皇。”为了抵御波兰的攻势,最终赫梅利尼茨基选择了投靠俄罗斯沙皇。1654年,哥萨克起义军与俄国签订了《佩雷亚斯拉夫条约》,宣布哥萨克军向俄国沙皇效忠。
《佩雷亚斯拉夫条约》的影响极为深远,俄国将其视为“乌克兰同胞回归大俄罗斯怀抱”的标志。按照赫梅利尼茨基的意思,协定规定哥萨克全军只效忠俄罗斯沙皇本人,接受俄国沙皇保护,乌克兰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应该是同盟关系。但俄方却通过文字游戏,将协定解读成“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条约”。

事实上,哥萨克起义军当时已拥有很强大的力量,兵力接近十万之众,并且几乎控制了乌克兰全境,实力足以单独抗衡波兰、奥斯曼和俄罗斯任何一家。但是,哥萨克起义军作为乌克兰的核心政治力量,却缺乏自立精神,从一开始就盲目寻求大国庇护。赫梅利尼茨基首先向奥斯曼帝国求助援兵,主动将哥萨克起义军变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佩雷亚斯拉夫条约》后又变成了俄罗斯附庸。
条约签订后,俄罗斯逐渐把哥萨克当成了附庸,乌克兰的自主权利大部丧失。乌克兰人刚刚脱离波兰的统治,却又陷入俄国的枷锁。

大崩溃——乌克兰的大分裂
《佩雷亚斯拉夫条约》签订后,受到很多哥萨克人的集体反对,不少哥萨克领袖拒绝根据《协定》宣誓效忠沙皇,甚至直接武力对抗俄军。由此,乌克兰形成了反俄势力。在反俄势力形成的同时,传统的反波兰、反奥斯曼势力也同时存在于乌克兰内部。但是,这几股势力不仅不能融为一体,甚至有时候互相对抗。
这里需要指出,反波兰势力不一定亲俄,反俄势力不一定亲波兰。但是,乌克兰哥萨克高层在制定战略大方向时,这几股势力却互相拆台以争权夺利,不惜将对手抹黑成亲俄或亲波兰,利用哥萨克内部强烈的反波兰地主或反俄国沙皇的风潮,来打击对方。

事实上,面对沙俄咄咄逼人的蚕食,哥萨克领导层已开始醒悟,准备弥补《佩雷亚斯拉夫条约》的错误。1658年,哥萨克继任领导人尤里·涅米雷奇与波兰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签订了《加佳奇协定》,宣布乌克兰重归波兰-立陶宛王国。这个条约对哥萨克的条件极为有利,规定乌克兰、波兰、立陶宛在政治地位上完全平等,三方组成一个联邦国家,而且乌克兰拥有宗教、军队、司法、财政和货币方面的高度自主权。可以说,《加佳奇协定》是乌克兰有希望提前获得民族独立的历史转机。
但是,《加佳奇协定》却酿成了更大灾难。尽管这个协定对乌克兰非常有利,却由于乌克兰强烈的反对波兰地主情绪,遭到内部严重抵制,尤里·涅米雷奇等领导人甚至被抹黑成了“波兰走狗”。这种极端的不求妥协,甚至不考虑民族根本利益,不给中间派和中立政策以任何余地,几乎在此后成为了乌克兰人的传统。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