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英语(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

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英语(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两块一把。前几天三四块,现在便宜了。”她又说。家住附近的王阿姨,在市场里转了一圈,买了两把香椿。“天天来,家里样样都有,今天就来买点香椿。”她告诉记者。叶子上还挂着水珠的菜早早被摆满摊位,活蹦乱跳的鱼游动在水池里,猪牛鸡鸭分类砍好陈列在案台上,还有糕点、米线、服装等摊点分布在市场的每个角落。正值每日的高峰期,市场虽然没有像往日一样人声鼎沸,但也有不少人在买菜、买肉、买水果。“豌豆多少钱一斤?”“两块五——今早才摘的,新鲜呢!”“少点,称两斤。”“香蕉哪点呢?”“漠沙呢。”“称点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繁华的城市仿佛被按下暂停键,而今,伴随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一切又逐渐回归。菜市场上,时鲜果蔬供应稳定、顾客盈门,商场里,美发美甲、衣服鞋帽的消费慢慢热起来,美食街上,烧烤串串、小龙虾迎来热情食客……总之,冷冷清清的街市开始变得热闹喧嚣,空空荡荡的大街又见车水马龙。

城市重启,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还好,我们热爱的还在。

菜市场:市民抢“鲜”,消费见暖

3月26日上午9点,抚仙路凤凰菜市场。

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英语(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1)

叶子上还挂着水珠的菜早早被摆满摊位,活蹦乱跳的鱼游动在水池里,猪牛鸡鸭分类砍好陈列在案台上,还有糕点、米线、服装等摊点分布在市场的每个角落。正值每日的高峰期,市场虽然没有像往日一样人声鼎沸,但也有不少人在买菜、买肉、买水果。

“豌豆多少钱一斤?”“两块五——今早才摘的,新鲜呢!”“少点,称两斤。”

“香蕉哪点呢?”“漠沙呢。”“称点来。”

家住附近的王阿姨,在市场里转了一圈,买了两把香椿。“天天来,家里样样都有,今天就来买点香椿。”她告诉记者。

“两块一把。前几天三四块,现在便宜了。”她又说。

据市场管理人员龚翠萍介绍,凤凰菜市场在疫情期间一直没关过门,但也有不少商户自发暂停营业。而今,两百多个摊位虽然还没100%复市,但是也恢复了不少。

“年后十多天是最冷清的时候。前个星期开始热闹了。”龚翠萍说。

几乎同时段的窑头集贸市场则是另一番光景。

窑头集贸市场是玉溪市区最大规模的菜市场, 也是兼具批发功能的综合性市场。上午九点四十,市场上买菜的人不多,但是商户们同样在忙碌着。海鲜批发部门口,店员提出一大兜冻品,老板跟在身后叮嘱快送去。豆制品摊位前,一辆电单车“呲溜”一下滑到摊位前,骑在车上的小伙子催促老板称十斤油豆腐让其带走。

“基本都开门了。”市场的办公室主任李佳对记者说,“只不过,很多商户的货都是供餐馆的,所以现在还是有点受影响。”

在采访中,记者还走访了中心城区其他几家较大规模的菜市场,如,紫艺路市场、葫芦园市场,所目睹的复业情况,和凤凰市场、窑头市场差不多,市民消费也近于往常。

疫情期间,一些菜贩把菜摊摆上了微信群、朋友圈。而今,防控形势向好,这些“卖菜群”还在,消费的人群也还在。

3月25日上午,菜贩贾云霞把菜价和图片发到小区买菜群里,随后有人点单。“娃娃白2斤、黄瓜2个、莴笋2斤、鱼腥草1把、金针菇1包 、番茄2个、 宽批青菜1斤、白色豆芽1斤、红色菜辣椒小的2个、南瓜1斤,谢谢。”几分钟后,贾云霞开好收款单,发到群里:“好了,马上送到。”

很多人都习惯,甚至喜爱上线上买菜这种消费方式。“方便啊。”市民李女士说,“不用去菜市场,有人送到家。”

窑头集贸市场正在酝酿推出线上商场。“以生鲜配送为主,也有带消费者进果园的特殊项目。”李佳说。

菜市场是城市民生消费的晴雨表,而今,线上线下都见暖, 玉溪人生活“元气”的恢复可见一斑。

商场:“美丽消费”人气渐佳

2月10日开门,截至3月25日,70多家商户,除电影院、培训机构等人员密集性经营场所外,都已正常营业——这就是美佳华商业广场目前的复市情况。

3月25日,周四。不是周末,商场里的顾客不算多,但是也有人气,几乎每家店里都有人在购物或闲逛。

一对小情侣走进“LANO兰诺”,停留在饰品的橱窗前。 女生对着镜子试戴项链和耳环,男生在一旁为其参谋。两人说说笑笑地挑选了大概十多分钟,最终买下了四百多块的饰品。“到现在近两千块了。”接待他们的店员伍明艳说。这是截至当天下午四点,她个人的业绩。“还可以。”她评价。

“NOME”也不断有人进店。这是商场业绩较好的一家商户,疫情最严重时,线下实体店一直有开单,线上,即其自建的会员群里每天也有十多单的业绩。而今,情况好转,销售量也随之继续上升。 “现在到店消费的已经有一百多单了。”店员对记者说。

然而,各家店的具体情况不一,据商场方的统计,二月至三月,人流量有明显上升,情况确实有所好转。

小庙街是玉溪人最为熟悉的商业街区。疫情之下,大多数商户自发关店,整条街区冷清至极。而今,伴随疫情防控的稳定,一切逐渐回归。

同样是3月25日,站在小庙街的正中心——风铃作响的文星阁下,记者目之所及,整个商业街区的人流量还未完全恢复到以往的水平,但是一些商铺,尤其是饮品店,几乎满座。此外,服装店挂出了春款上新的招牌,美发美甲店不时有年轻姑娘走进去,熟悉的场景让人看到了昨日重现。

林安南的“kk工作室”是去年十月开业的。新店,生意启动不易,然而,因为自己美睫、美甲的手艺不错,开业后,工作室每个月都有上万的进账,年前那个月,流水更是近两万。然而,一场疫情来临,好生意就此暂停。

“几乎关了一个月的门。”林安南告诉记者,“二月底,确定情况稳定了才恢复营业。”一开门就有顾客盈门,开始是补种睫毛的售后维护,而后就来了新单,美睫、美甲加上纹眉,乃至新进代理的小饰品销售等都有。“三月的流水到现在近万了。”她说,而后点点头,“还行。”

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英语(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2)

美食街:街头烟火迎来热情食客

美食是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人们最“牵肠挂肚”的想念。堂食不开放 ,外卖不敢点,且店家也多不营业,很多人虽然自己在家动手变身为“专业厨师”,但是心里依然挂着街头烟火。于是,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能看到这样的flag:疫情结束后,火锅、奶茶、烧烤……一个都不放过。

3月26日傍晚,聂耳文化美食城。热闹自然是不复往常,但是路边的车走了又来,车位一直没闲过。外卖小哥也急急忙忙地穿梭在这条街上,接单、送货,再接单,再送去,周而复始。

红茂烧烤从下午六点开始营业,到傍晚八点,除了外卖,已做了几桌生意。“我们主要是卖烧烤,但也有人连晚饭一块吃了。”老板武正礼说,而后指指店门口,“比如现在这桌。”

记者走过去一看,两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在用餐,炒饭、烤翅、烤肉等,盘子摆了满满一桌。

“好久没来,什么都想吃,所以今晚点得有点多。”其中一位笑着对记者说。

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英语(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3)

淘宝街有更热烈的烟火气。3月28日晚上八点,记者来到这条夜市街,刚走进,就撞见一个烟雾缭绕的世界:碳烤生蚝、包烧米线、傣味干巴在碳上烤得火热;小龙虾、冒菜、甩手粑粑,锅里、案板上,烹得正香;还有炒米线、炒卷粉、炒饭,炉火一开,轰轰隆隆。

王俊松铁板鱿鱼一直有食客在等待。洗净的鱿鱼一串串穿好放到滚烫的铁板上,刀铲往下用力一摁,白烟升起,呲溜作响,而后撒上佐料,煎炒片刻,香气扑面而来。旁边烤炉里同时旋转烘烤着几排鸡腿和鸭腿。酱色,油往外冒,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生意可以。比年前差一点,但也差不多。”老板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对面五颜六色的钵仔糕摊位前也时时有人驻足。

“两块钱一个,要几个?”老板章秀宝问。对方是一家四口,小孩点单,大人开钱,小工用竹签把钵仔糕从陶碗里挑出,递过去。

“平时一晚能卖七八十个,现在好的时候也差不多。”当记者问其这段时间生意如何,章秀宝先如是回答,然后竖起四个手指,对记者说道,“这条街上总共有四个卖钵仔糕的,竞争大啊!”

话题的重点忽然就偏离了方向,疫情之下的夜市,仿佛又回到了往常。生意、同行,章秀宝又寥寥说了下自己的情况,最后告诉记者,一切还行。

“差不多,还可以。”他说。(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娟)

编辑:王德有

校对:施文燕

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英语(那个熟悉的玉溪又回来了)(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