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后市预测(海底捞自救式涨价)
海底捞后市预测(海底捞自救式涨价)但毋庸置疑,涨价对于消费者热情的打击是存在的。虽然有的门店出现了等位现象,但客观现实是翻台率下降、客流减少。海底捞方面当然也确认了涨价属实。给出的理由是,由于疫情和成本上涨,公司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自救式”涨价涨价真的就能对冲交易量的下滑么?作为大众消费,消费者对海底捞的价格本就会较为敏感。在近期媒体关于“海底捞、西贝复工后涨价,你接受吗”调查中,可以看到,55.26%网友表示“海底捞、西贝价格涨得太离谱,不能接受”,仅5.26%的人认为“只要菜品、服务质量不打折,涨价也接受”,消费者对于海底捞选择此时涨价稍显愤怒。
开业复工受阻、门店增速下滑、报复性涨价,海底捞头上的利空氤氲不散。
有网友调侃称,以前门店满到吃不到海底捞;后来涨价20%,直接变成吃不起海底捞。
残酷的现实考验着每一个吃货,冰冷的二级市场也考验着对海底捞抱有希冀的投资者。
即使遭遇股票抛售,海底捞的PE值仍然普遍高于同行。64倍市盈率与暂时不见起色的经营,这家走向标准化的餐饮企业真的值么?
“自救式”涨价
涨价真的就能对冲交易量的下滑么?
作为大众消费,消费者对海底捞的价格本就会较为敏感。在近期媒体关于“海底捞、西贝复工后涨价,你接受吗”调查中,可以看到,55.26%网友表示“海底捞、西贝价格涨得太离谱,不能接受”,仅5.26%的人认为“只要菜品、服务质量不打折,涨价也接受”,消费者对于海底捞选择此时涨价稍显愤怒。
海底捞方面当然也确认了涨价属实。给出的理由是,由于疫情和成本上涨,公司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但毋庸置疑,涨价对于消费者热情的打击是存在的。虽然有的门店出现了等位现象,但客观现实是翻台率下降、客流减少。
为增加收入对冲疫情影响,海底捞选择“自救式”涨价。
在成都海底捞门店,酥肉34元一份,一些素菜每份也上涨了2元左右。而据一位北京食客在微博晒出的菜单,目前海底捞人均220 ,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
“紧急式”道歉
可能也是由于意识到了涨价对品牌的打击,就在今天下午,海底捞就涨价道歉。调价仅仅一个月之久,海底捞就表示,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公司决定,即日起,中国内地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停业前标准。
这使得涨价更像是一场无奈之举。
事实上,和西贝不同的是,海底捞还坐拥22亿现金,因此并不缺钱,但为何祭出涨价呢?
这或许与其经营模式有关,毕竟,海底捞有96%的营收均依赖着线下门店收入,去年一年线下门店营收贡献共255亿元,但是,前一季度疫情冲击下,中信建投预估海底捞营收或将损失50.4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近5.8亿元,再加上前景不明朗,二季度或许只会稍好于一季度。
情急之下,涨价成了一种“备胎”措施。但作为大众消费,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也很强,如果议价能力足够,海底捞或许还能撑一段时间。但引起民愤的涨价或许会让海底捞即没捡着芝麻,还会丢了西瓜。
瓶颈期来了
如果不是疫情的到来,海底捞的盈利-扩张路径或许还将延续。
但疫情“拍打”下,2020年海底捞不得不中断这种疯狂的开店计划。
有零售界人士反映,海底捞狂奔或许是不够谨慎的。因为从2019年财报中,两个关键指标的下滑就暗示了些什么。一个是一线和二线城市门店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为负(分别为-0.2%和-1.9%),而在2018年,这两个数据分别是11.7%和4.3%,这种老店营收的增长乏力似乎仅在眼前。
与之相应的是,海底捞的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至17.72%;翻台率也从2018年的5次/天下降为4.8次/天。
门店过多,真的就会像麦当劳一样带来提质增效降成本么,这里或许需要打个问号。
根据东吴证券预测,核心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疫情背景下,谨慎假设4-7月门店效益(客流/翻台率)会分别经历20%、40%、60%、80%的爬坡期,并有望于8月恢复至相对正常水平。而公司海外门店经营亦会受到较大影响,假设Q2-Q4海外门店客流下降50%-60%。
因此,这种谨慎假设下,公司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261.4亿,较原预期下降30pct,年同比负增1.6%。
东吴证券表示,目前海底捞股价仍与同业对比较坚挺,这可能并未真实反映新冠疫情对公司中短期经营基本面的严重负面影响,未来或仍存在下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