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儿子穿女装原因(伊能静20岁儿子大尺度)
伊能静儿子穿女装原因(伊能静20岁儿子大尺度)让孩子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爱他。不少网友表示:而这次竞拍的作品,有来自村上隆、草间弥生、达明赫斯特、奈良美等艺术领军人物的作品。作为“Z世代”的恩利,能成功入围并落锤,无疑是非常值得母亲骄傲的成绩。而此次的评论区里,一改往日的吐槽,全是好评。
前段时间,伊能静发了一条微博。
祝贺儿子恩利参与创作的两件艺术品入围苏富比拍卖。
苏富比是什么?
全球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知名拍卖行。
而这次竞拍的作品,有来自村上隆、草间弥生、达明赫斯特、奈良美等艺术领军人物的作品。
作为“Z世代”的恩利,能成功入围并落锤,无疑是非常值得母亲骄傲的成绩。
而此次的评论区里,一改往日的吐槽,全是好评。
不少网友表示:
让孩子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爱他。
太感动了,好棒的恩利。
有了这次惊人的成绩,让不少人重新了解起了伊能静儿子恩利的“非常规”成长之路。
01
记得恩利上热搜的时候,是被骂上热搜的。
毕竟当时,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一个好好的男生化起浓妆,戴起假发,穿起女装。
不少网友表示:
“呸,难看。”
“脑子不正常。”
“不好好学习,在这作妖呢?”
一直以来,恩利喜欢多元文化,也乐于尝试不同的着装风格,而对女装更是尤为青睐。
但每当其发出一些穿着抹胸、短裙的女装照片,无疑都会遭到网友一顿冷嘲热讽。
甚至,还把火烧到了母亲伊能静的社交平台,不少网友斥责伊能静不关心自家儿子,教育不好自家孩子。
但恩利真的有网友想象那么差劲,或者说是变态吗?
显然,不是。
伊能静回忆起孩子过去的成长,一直以来,恩利的成绩都很优秀,多数拿A,雅思也考了8分。
在明星女儿们都在跃跃欲试准备勇闯娱乐圈时,恩利却拒绝了综艺节目的邀约,称其不想错过大学生活。“如果人生来没有意义的,意义就由我们赋予,那么找出生命的意义,就是我想做的。”
他选择出国留学,同时被纽约帕森斯、英国中央圣马丁和纽约大学Tish录取。
这三所学校有多牛。
纽约帕森斯在设计类学院里美国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英国中央圣马丁英国排第一,世界排名第三。
纽约大学Tish是世界电影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培养过19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而这也是恩利最终选择的院校。
而在大学期间,他申请了布拉格的交换生,最后成功通过,他跟伊能静说一句:“妈,我在卡夫卡的故乡了。”
单单这么一句话,就让人眼泪盈眶。
这是多么出色的一个孩子。
他有着明确的信念和目标,而这也主导着他的前行,同时也影响着伊能静。
“他总是说:既然生命是个体验,他可以选择活在他人的眼光里,也可以完全奔赴梦想。他一直是一个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会努力争取的孩子。我们有时会争执,但他会问我,你相信我吗?我才发现父母常折射自己的恐惧给孩子,而恩利身上的力量,稳定、明确、清朗,常感染着我,也让我反省。”
伊能静一直觉得,儿子教会了她很多,有时候,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相反孩子才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
但往往很多家长都是反过来的,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会自作主张替孩子作决定。
02
继续聊到恩利的母亲,伊能静。
一直以来,她都是以“作精”现身大众,争议蛮多.
但撇开这些,毫无疑问,她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尽管从媒体描述看来,伊能静和庾澄庆的离婚并不平和,但伊能静在儿子面前却依旧极力维护前夫。
她对恩利说,即使爸爸妈妈的缘分消失了,但却还有尊重。
快生小米粒的时候,儿子陪伴她身边,她说,谢谢你爸爸愿意让你陪伴我每个重要时刻。
恩利在离婚的时候分给了庾澄庆抚养,但伊能静却从未缺席孩子的成长。
只要一到周末,无论前一天在哪里,伊能静都会赶回台北接孩子放学、陪孩子过周末。
碰到孩子放假,自己的行程就会一推再推,先带孩子好好玩,好好吃一顿再说。
从恩利小时候,她就一直记录下他成长的过程。
在恩利3岁的时候,她发现他绘画表达情感丰富,便一直鼓励他用图画表达感受。
母亲的鼓励,让恩利内心的艺术因子得以保留及催发,成就了如今多才多艺的恩利。
恩利18岁的时候,她写下一句:“从今天起,你不再是伊能静的儿子,你是你自己——恩利。”
生日当天,她陪儿子切完蛋糕,给孩子和朋友点了点酒,就离开了现场,把聚会留给了孩子。
把孩子交还给孩子自己,然后得体的退出,这就是最大的爱。
之后,当恩利女装造型引发争议后,他第一时间给伊能静打电话,“你会不会受伤,我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要不我关掉社交网络,不发了。”
伊能静说:“你不需要承担来自父母职业上带给你的任何东西,我觉得大不了,我就不做这个行业了,没有什么比你更重要。”
当庾澄庆妈妈极力反对孙子穿女装时,她毅然鼓励孩子:“你是自由的,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这不但不会影响到我们,而且你会让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贵的,尊重别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贵的,而父母尊重孩子做自己,也是非常珍贵的。”
交还自由选择的权利。恩利也表示:“妈妈最棒的地方,就是让他做自己。”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永恒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厚重的缘分;既不能让孩子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成年窒息。
爱、尊重、交还自由、得体退场,才能成全健康而温暖的亲子关系。
但可惜,现实中,往往很多家长都做不到。
03
前段时间,#这是真的未来可期#上了热搜。
一位母亲无意中发现了孩子的几本画本。
母亲说,儿子从小就喜欢乱画画。
但她口中的乱画,却是这样的:
画册一经发出,不少网友点赞,这男孩有天赋啊。
连中国航天、中国船舶等官方账号都为他留下“中国航天等他长大”等鼓励的话语。
但在这位母亲的眼里,这一切都是不务正业,画画影响学习。
而这个态度,可见得这位母亲会将如何对待孩子这一天赋。
在她们眼里,孩子生来除了学习,追求成绩优秀,另外一切都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业。
这样的管教,过犹不及。
记得奥斯卡获奖短片《包宝宝》吗?
动画里,一个包子变成了包宝宝,年迈的母亲非常欣喜,去哪里都揣着包宝宝,每天“捧”在手心里,生怕它摔坏了。
但随着包宝宝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越来越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但母亲欣慰的同时也倍感痛苦,因为儿子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了,甚至还打算和女朋友出去生活。
她不愿意孩子逃离自己的手心,着急的她,居然张开大嘴,一口把孩子吃进去了。
尽管这是动画里夸张的表现形式,但或多或少折射出了中国育儿的实情——父母总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加品,而非个体。
他们很难意识到,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要接触社会的磨炼,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过多的控制干预和要求,难以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个体。
纪伯伦曾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爱的本身不是占有,而是尊重,是归还对方自由。
04
正如伊能静所说,父母完全不是孩子人生的决策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
记得有一个纪录片叫《小小少年》。
它聚焦在几个有梦想追求的孩子,记录他们的成长故事。
一个在猪肉店里翩翩起舞的芭蕾女孩云儿。
她出身大山之中,父亲常年出外打工,母亲开了家猪肉店。
每天凌晨4点半就得起床,去店里帮忙,照顾弟妹。
但这琐碎繁忙的工作并不会引起她的反感,因为她能在抽空之余跳舞。
云儿喜欢跳舞,自身的天赋也让不少老师夸赞,但因为高昂的学费,让云儿母亲望而却步,只能让云儿在店里看视频学。
但两人的坚持,终于遇到了伯乐。
通过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关於和张萍夫妇的帮助,云儿来到了北京,登上了人生的第一次舞台。
之后,也可以师从二位老师,好好学舞蹈。
云儿妈妈说:“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得去帮帮她。”
另一位男孩,殷然,酷爱往家里捉虫子,一养就是200多种。
换做别的母亲,估计会把孩子训骂一顿。
但殷然的母亲却表示这“很有趣”,“如果把孩子喜欢的事情都搞没了,那人生不是很没趣?”
当然,除了支持殷然抓虫子之外,母亲还是会要求他把爱好和学习进行平衡。
毕竟“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想做的事和应该要做的事,那是一种平衡。”
看完这几个小孩子的故事,会发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尊重和支持。
尊重孩子生命不同的样子,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正如教育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所说:“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05
在美国教育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十码法则”。
这个法则的含义,就是要求家长与孩子保持至少“二十码”的距离。倡导父母不必时时围绕孩子转,允许孩子有主动权和决定权。
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孩子归还给孩子。
让他们去认知世界,去发现、去塑造崭新的自己。
请相信,空幻的未来并不比此刻更重要。
我们一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