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注力差如何改善(孩子好动专注力不好)
儿童专注力差如何改善(孩子好动专注力不好)孩子早期压力源自家庭、父母、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缺乏信任与被信任感,无法形成良好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技能缺乏,缺乏专注能力,缺乏处理压力的能力。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会通过哭泣来唤醒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希望父母们在第一时间里读懂自己的行为,并给予及时的回应。当需求不被满足时,孩子内在的情绪会失去平衡,导致焦虑和不安全感。当内在的需求被满足,及时回应时,孩子才能够建立因果思维,“我只要饿了,父母会给我喂奶;我尿湿了,父母会及时给我换尿片;我需要安抚了,父母会抱起我,亲亲我……”。孩子内在的因果思考是:“我发出信号,父母就会关注我并回应。我可以感觉到世界是安全的,父母是爱我的,我是活着的,我是很重要的”。当需求不被满足,就无法发展出孩子的因果思维,他(她)无法对父母形成信任感,对外界更多的是不安全和恐惧。长期下来,由于内在的恐惧会导致孩子越来越好动,无法专注于一件事。对于一个拥有牢固安全
父母们经常问:“我的孩子为什么那么胆小?我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好动?”
当父母感到焦虑的同时,殊不知,孩子同样也在感受焦虑和担心。他(她)们很擅长感知外界带来的信息,会通过外在不当行为表现出来,却不善于表达内在的想法和感受。所以,父母老师们看到的就是好动、专注力不集中等外在行为。
如果你是一位从业多年的老师,你是否发现,你的班级里一定有那么几个特别好动的孩子,上课没有一刻停,总是坐不住,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如果你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专注力不是特别好,多次被老师点名批评,平日里做事学习注意力也不太集中,那么,你需要来了解孩子的行为了,他(她)在用让你们看似不喜欢的行为表达内在的需求,需要引起重视。
所有的焦虑源自内在的担心和恐惧,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担心父母们不再爱他(她)并抛弃他(她)。
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会通过哭泣来唤醒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希望父母们在第一时间里读懂自己的行为,并给予及时的回应。当需求不被满足时,孩子内在的情绪会失去平衡,导致焦虑和不安全感。当内在的需求被满足,及时回应时,孩子才能够建立因果思维,“我只要饿了,父母会给我喂奶;我尿湿了,父母会及时给我换尿片;我需要安抚了,父母会抱起我,亲亲我……”。孩子内在的因果思考是:“我发出信号,父母就会关注我并回应。我可以感觉到世界是安全的,父母是爱我的,我是活着的,我是很重要的”。当需求不被满足,就无法发展出孩子的因果思维,他(她)无法对父母形成信任感,对外界更多的是不安全和恐惧。长期下来,由于内在的恐惧会导致孩子越来越好动,无法专注于一件事。
对于一个拥有牢固安全依恋的被精心养育的孩子来说,其处理压力的能力、专注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都会正常发展。
那些经历长期创伤的孩子处于“求生存”模式,并且会做出被动反应,而不是自我调节。
他们缺乏信任与被信任感,无法形成良好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技能缺乏,缺乏专注能力,缺乏处理压力的能力。
孩子早期压力源自家庭、父母、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例如:
很少被父母搂在怀里拥抱
没有人陪自己玩
爸爸妈妈经常吵架
爸爸打了妈妈
遭受家庭暴力
被同龄伙伴嫌弃
父母分居或离异
经常被当着出气筒
学习成绩不理想
老师偏心
家里重男轻女
经常开玩笑说被捡来的
经常被威胁说“不要你了”
没有自由
经常被迫做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上课外补习班
……
不同孩子子不同环境中所体验到的“压力”也不同,有些比我们想象中的还多,也有些未曾被父母看见。久而久之,这些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情绪也会干扰孩子的正常生活,导致失眠、多梦,情绪易怒等症状。父母需要学习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走出焦虑。
关于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其关键期在0-3岁,如果错过了,3-6岁还可以弥补,再错过了,就得花费几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和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修复。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可能是全世界。--希瑟.科特斯
1、父母除了照顾好孩子外,最重要的是自己情绪的照顾。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父母再忙也要自己亲子养育孩子。0-1岁时,父母需要做到有求必应,1-3岁逐渐帮助孩子形成秩序感、归属感。从孩子的每日生活起居开始,有规律的形成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大小便等的习惯。父母每天保持愉悦的情绪,喜欢微笑,经常有良好情绪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内心更容易感觉到安全与归属。
2、夫妻关系胜于一切关系,切忌不能当孩子面发生争吵,有事多多采用非暴力沟通。
0-6岁阶段也是孩子情感最丰富,最敏感的阶段。在孩子眼里,家庭就像一个影院,所有眼前呈现出来的一幕幕都会在脑中留下印记。哪些是友好的画面,哪些是不友好的画面,哪些是令人感到快乐的,哪些让人感到恐惧,都历历在目,慢慢地进入大脑的潜意识中。当感到环境里的人是友善时,孩子便轻松自在;当感到争吵时,便出现焦虑不安和恐惧。
夫妻间有矛盾很正常,但经常争吵不休就需引起重视。许多妈妈有过类似的经历,当自己和丈夫吵架嗓门稍微大一点,孩子就会被吓哭。虽然孩子不知道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通过语音语调、表情就能判断一定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别忘了,孩子是天生的感受家。
3、教育孩子,爸爸请勿缺席
这几年特别流行一句话:当代大部分的家庭的现状是,一个缺席的爸爸,一个焦虑的妈妈和一个愤怒的孩子。当然这不能以点盖面,只能说部分家庭确实如此。说明一个爸爸在家中,在孩子心里是多么重要。
经常和爸爸在一起的孩子性格更加的果敢、自信、坚定、富有创造力想象力,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和爸爸建立好亲子联结,更容易体验到在一个家的安全感。
当父母们学会如何照顾自己,便有能力照顾好孩子。父母学会了如何透过行为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方法补救,而不是一味地自暴自弃,或者消极对待时,你就已经是在进步了。
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给孩子一双会倾听的耳朵,和一个爱的怀抱。对孩子来说,这一切,就足矣。
我是灵动育儿玲老师,欢迎大家畅所欲言,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多育儿资讯感谢你关注@灵动育儿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