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知网:别让知网成为吞噬知识的 恶龙
为什么喜欢知网:别让知网成为吞噬知识的 恶龙在数字时代,出版商编辑、出版、复制与出售的成本都远低于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学者只能得到如此少的回报,自然会令人怀疑,利润的大头到底去了哪里。知网董事长王明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知网的内容集中了全国学者的智慧,这句话或许没错,但与此同时,知网集成这些内容的过程里,却也有不少全国学者的血汗。诚然,知网在合理范围内取得足以维持其健康运作的盈利,是合理、合法的好事。但其盈利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更应该建立在尊重知识创造者的基础上。有人宣称,知网的盈利能够鼓励企业更好地传播学术资源。但目前的状况是,学者付出大量心血进行的研究,其版权常常被近乎无偿地转让给出版商,而学者协助期刊进行同行评审的工作,同样只能得到微薄的酬劳。据知网官方资料显示,知网是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与资助下,为了“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而建立的。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倾力协助,直到今天,它依然被
近段时间,“中国知网”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只是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一开始,网友们通过运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顺藤摸瓜,揪出了一起影响广泛的学术不端事件。在这次事件中,知网可谓是“勇士”挑战“恶龙”的利剑。然而,这几天,知网又一次走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但这一次,却扮演了“恶龙”的角色。
据媒体报道,此前,苏州大学学生小刘因认为知网设置的“最低充值金额限制”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将知网告上了法院。近日,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宣判小刘胜诉,认定知网对最低充值金额的限制无效,并责令知网即刻改正。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引起了舆论的巨大反响。在学术界,广大学者和学生对知网的“学术垄断”早已怨声载道,这正是因为知网过于看重盈利,却忽视了建立时的初心:促进知识的公共传播。
中国知网是我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90%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来自于知网。据多家媒体报道,知网连续多年,都维持着60%左右的毛利率。仅2017年一年的营业收入就接近10亿、作为一个商业项目,知网无疑是成功的,但它却不仅是一个商业项目,因此,这样的“成绩”,恐怕有“商业上太过成功”之嫌。
据知网官方资料显示,知网是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与资助下,为了“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而建立的。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倾力协助,直到今天,它依然被有关部门批准为我国唯一的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
因此,从属性上看,知网绝不是纯粹的商业项目,国家与社会之所以愿意倾注大量资源帮助它成长,是希望它能够成为全社会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与利用知识的平台,而非仅仅创造利润。从它的正式定性——“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就可以看出,国家与社会对知网的期待,应该像公路、电力与卫生设施一样,是一种公共产品,能够为全社会所享有。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知网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很可能已经开始损害其公益性的一面。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就曾曝光,由于知网的使用费连年上涨,许多高校不堪重负。连北京大学都曾经宣布由于知网的持续涨价而暂停使用。知识的创造者,反而不能自由地使用自己创造的知识,这对知网创造的初衷不啻是一种辛辣讽刺。
诚然,知网在合理范围内取得足以维持其健康运作的盈利,是合理、合法的好事。但其盈利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更应该建立在尊重知识创造者的基础上。有人宣称,知网的盈利能够鼓励企业更好地传播学术资源。但目前的状况是,学者付出大量心血进行的研究,其版权常常被近乎无偿地转让给出版商,而学者协助期刊进行同行评审的工作,同样只能得到微薄的酬劳。
在数字时代,出版商编辑、出版、复制与出售的成本都远低于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学者只能得到如此少的回报,自然会令人怀疑,利润的大头到底去了哪里。知网董事长王明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知网的内容集中了全国学者的智慧,这句话或许没错,但与此同时,知网集成这些内容的过程里,却也有不少全国学者的血汗。
总而言之,从小刘诉知网这一事件中体现出来的,绝非只是网站收费规定不合理的问题。它实际上在叩问,要如何管理作为公共产品的知识,才能使公众利益得以最大化。只有将知网的公益性摆在营利性之前,只有将本应在公共空间自由传播的学术成果从过度商业化中解放出来,才能让知识更好地被大众分享与利用,知网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为社会造福。
撰文/罗广彦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