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文革”前 人们到银行卖金子要带上户口籍 否则是不收的。银行用对金牌看成色 是99、98还是97 都凭眼光来看。一克只要3元零4分。前来卖黄金的 一般都是戒指、耳环。而金条 则是要到了“文革”抄家才大量发现 一般是一两的“小黄鱼” 也有10两的大条。金银收柜 还会发现假金、包金 为此 收戒指时 都要剪断检查 金条也要断开。“破四旧”那时 国家宣传把黄金卖给银行 那时卖的人虽很多但量并不大 等到小将们抄家就不同了。在崇宁路上户抄家就抄到过几十根大条。运动结束后“清理落实”时 有的人家还不敢承认。当时崇安医院有个很有名的医生曹椿年 绰号叫曹驼子 清理落实时要把黄金归还给他 由于心里“吓” 他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黄金被抄。而实际上他家共抄出十几根大条。那时大家心里没有底 于是宁愿失去黄金 保得太平。在无锡这个富庶的地方 许多老人至今还会说:“从前黄金不稀奇的 扫地拉黄包车、倒马桶的手上也有金戒指”。

1951年时 无锡只有一家工商银行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收购黄金。也许是物资匮乏 而国家建设需要黄金 那年头国家的政策是“只进不出” 国家只收购老百姓手上的黄金 但并不卖出 也禁止民间买卖。那时 全市收购来的黄金 不管是金条还是金首饰 都会聚集到这个不起眼的金库里。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无锡最早的金库 就在后竹场巷通惠桥堍附近。普通平凡的门面上只写着人民银行北塘办事处 其他什么也看不出。这里除了黄金 还堆放着1000多箱银元。后来 金库搬到了西门人民银行部总部 但黄金仍然留在这个库房里。金库是神秘的 也是重要的,当时管理金库有两个人 金库大铁门的钥匙有正、副两把 还有开启密码。“只进不出”的黄金政策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许多保障。当时许多无锡军工单位生产需要黄金 比如742厂、721厂等 就是由上级进行调配供应 向银行申请 有了批条后 就到银行金库购买。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1)

“文革”“破四旧”运动开始后 国家动员老百姓将黄金主动售给银行 一两收购价为人民币95元。由于人们运动心里没底 有出售的 也有上交国库的 也有少数人怕抄家成为剥削阶级 或是私下藏匿或是偷偷扔掉。藏的地方千奇百怪 有的藏在自行车三角架里 有的藏到五斗橱镜片后 有的藏到铁床铜床里 有的藏到阴沟洞里 更有少数胆小怕事的 直接往河里、井里一丢了事。这些藏起来的金子 往往是家中小辈不知道的 等老人一故世 也不知取出 因此就有人在收购到旧货时意外发现金子。直到今天 在老房拆迁时 墙角或地下仍会有黄金发现。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2)

“破四旧”、“抄家”后 交到金库里的黄金数量直线上升。当时的情况是,抄家后 小将们将抄来的黄金首饰包好 然后写上被抄人的名字、地点 记上是什么学校的什么人去抄的 最后上交到银行 以便查对。全市抄家所得的黄金最终都汇聚到了竹场巷通惠桥底那个金库。“文革”后 抄家黄金按政策折现归还原主 如果是黄金 就按时价折兑 如果是珠宝 则由文物公司收购 然后一并折合成人民币归还原主。最后 无锡全市抄家上交的数以吨记的黄金全部上交国库。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3)

解放前 无锡的私人银行有70多家 莲蓉桥一带就是当时的金融中心 钱庄、银行极多。竹场巷里 就有田业银行、中国银行等等 中国银行的门面建筑至今仍然还保留着。在解放后黄金买卖被禁止的时候虽然江阴巷里有地下半公开的银元黑市 但黄金交易是绝不敢公开的 “投机倒把”被抓将会没收所有的黄金。解放前黄金发行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99纯金的“盎片” 就是央行发行的 而来自香港的“港片” 成色就只有93、96、97 被叫作“冷气货”。二三十年代的金条有一两、六两十两几种 1两就叫“小黄鱼”。而再早 则只有“金元宝”最早市场上买房产地产是以多少大洋计的 有了金条后 也有论“几根条子”交易的 直到解放。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券” 收去了老百姓手上不少金子 由于这天恰逢农历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鬼节” 无锡老百姓痛恨地称之为“收锡箔灰”。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4)

“文革”前 人们到银行卖金子要带上户口籍 否则是不收的。银行用对金牌看成色 是99、98还是97 都凭眼光来看。一克只要3元零4分。前来卖黄金的 一般都是戒指、耳环。而金条 则是要到了“文革”抄家才大量发现 一般是一两的“小黄鱼” 也有10两的大条。金银收柜 还会发现假金、包金 为此 收戒指时 都要剪断检查 金条也要断开。“破四旧”那时 国家宣传把黄金卖给银行 那时卖的人虽很多但量并不大 等到小将们抄家就不同了。在崇宁路上户抄家就抄到过几十根大条。运动结束后“清理落实”时 有的人家还不敢承认。当时崇安医院有个很有名的医生曹椿年 绰号叫曹驼子 清理落实时要把黄金归还给他 由于心里“吓” 他一口咬定自己没有黄金被抄。而实际上他家共抄出十几根大条。那时大家心里没有底 于是宁愿失去黄金 保得太平。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5)

在无锡这个富庶的地方 许多老人至今还会说:“从前黄金不稀奇的 扫地拉黄包车、倒马桶的手上也有金戒指”。在老百姓生活中 黄金通常体现为首饰。定亲行聘礼的时候 大户人家是金手镯、脚镯、戒指、项链一样不能缺的 心诚不诚就看金器了。一般成人手上还会有个名字戒指 三钱左右重 大的有半两 既是首饰 又当黄金 还能当印章用。普通人戴金戒指 但是书香门第子弟就更喜欢戴玉器、翡翠等。解放前 无锡的银楼有几十家 新宝成、杨庆和、圆圆是规模较大的 北门一带还有老丽仁、老天宝、新风翔等老字号。杨庆和位于中山路 是三开间门面。崇安寺附近有辛元元等字号。那时 手上戴个金戒指也有防意外的用意 因为黄金是硬通货 到处可以典当、应急。抗战前 在无锡一钱黄金可买一石米 相当于150斤。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6)

战乱年头 社会动荡 手上的金戒指应急时可以当花销 危险时还能救命。杨庆和、圆圆的金子信誉好 老无锡们都是知道的。直到解放后人民银行收购时遇上有杨庆和字样的金首饰 多数都是诚实可靠的。不管盛世还是乱世 黄金总是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世道变迁 黄金依然黄灿灿 不管是几十年前的戒指、还是至今仍藏身阴沟洞的金条,是几时金条打成了首饰 又是几时首饰又融成金条 黄金还在那里轮回 却徒增了不少人间的故事……

黄金珠宝之乡的故事(锡城记忆黄金的故事)(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