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杨素建大雅之堂(杨素建大雅之堂)

杨素建大雅之堂(杨素建大雅之堂)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一反轻俗,奇崛瘦硬,与苏东坡诗并称“苏黄”,为当时风靡全国的“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青年、中年、暮年,均受杜甫影响。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黄庭坚因为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涪州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此后,辗转于黔州、戎州(今宜宾市)、眉州各地,长达6年。常言道:难登大雅之堂。这话早已成为汉语的经典表达之一。大雅文化源远流长。3000余年前,《诗经·大雅》吟唱着礼仪之邦的优雅风韵。1000余年前,丹棱士绅杨素倾力在丹棱建大雅堂,铸就了一段佳话。而这个故事则要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与丹棱的历史渊源开始。据史料记载:杨素,号素翁,生卒年不详,朝散大夫、丹棱(当时称通义郡)富绅,才华出众,正直,对人也很平和,只凭礼义而不凭钱势享誉一方。喜好诗文,仰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坛领袖。好收藏,时为蜀中著名的藏书家,建造了“大雅堂”。义

杨素建大雅之堂(杨素建大雅之堂)(1)

大雅堂三杰。

眉山网记者 张玉

说到杨素,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要说到大雅堂,人们都会会心一笑,而杨素就是大雅堂最初的建造者!

其实,近千年来,杨素一直这样熟悉而又陌生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雅堂声名远扬,自它建成之后,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虽然后来毁于战火,但它留下的印迹依然是那么深刻。然而,对于杨素,人们一直是陌生的,有关他的资料能找到的少之又少,只在黄庭坚的笔下有一个鲜明的人物概括……即使如此,杨素的功绩也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为丹棱乃至眉山留下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据史料记载:杨素,号素翁,生卒年不详,朝散大夫、丹棱(当时称通义郡)富绅,才华出众,正直,对人也很平和,只凭礼义而不凭钱势享誉一方。喜好诗文,仰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坛领袖。好收藏,时为蜀中著名的藏书家,建造了“大雅堂”。

义士风范

倾力铸造大雅之堂

常言道:难登大雅之堂。这话早已成为汉语的经典表达之一。大雅文化源远流长。3000余年前,《诗经·大雅》吟唱着礼仪之邦的优雅风韵。1000余年前,丹棱士绅杨素倾力在丹棱建大雅堂,铸就了一段佳话。而这个故事则要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与丹棱的历史渊源开始。

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一反轻俗,奇崛瘦硬,与苏东坡诗并称“苏黄”,为当时风靡全国的“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青年、中年、暮年,均受杜甫影响。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黄庭坚因为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涪州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此后,辗转于黔州、戎州(今宜宾市)、眉州各地,长达6年。

在巴蜀之地,黄庭坚与杜甫有非常相似的经历,使黄庭坚与杜甫渐渐心境相通,对杜诗尤其是两川夔峡诗有了更深的理解,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雅之音。黄庭坚希望,“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黄庭坚的这个心愿并没能实现,当同样喜欢杜甫诗篇的眉山人杨素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下定决心要帮黄庭坚完成这个心愿。

1098年6月,黄庭坚迁徒戎州(今宜宾)。杨素闻讯,便连忙带上一个作为见面礼的竹书橱,从古岷江码头乘船赶往宜宾拜会黄庭坚。

杨素恳请黄庭坚惠赐杜甫诗书,然后自己出钱请工匠镌刻成碑,并修建高阁大厦永久珍藏这些杜甫诗碑。黄庭坚一听,喜出望外。半年后,杨素再赴宜宾,将黄庭坚书写的800多首杜甫两川夔峡诗带回家乡,请来数十名石匠刻碑,在他的家院右侧,修建了一座用来珍藏这些诗碑的高屋大堂,并用青石板铺筑了一条通往县城的石板路,以便各方人士前来观瞻读诗。

1100年9月,诗碑大堂全面竣工,杨素又去宜宾请黄庭坚为它题名。黄庭坚挥笔写下“大雅堂”三个大字,并撰写《大雅堂记》记下了杨素故乡兴建大雅堂的起因、经过、结果和重大意义。

从对零星史料甄别中,今人对这座大雅堂的轮廓形成了一个大致印象——宋式庙堂斗拱建筑,内外流金溢彩,围墙足有1华里长。最初内设6个大殿,殿堂为红墙碧瓦,300多方诗碑陈列其间。正殿门楣上,镌刻着黄庭坚题字“大雅堂”。1497年(明朝弘治十年),一个叫荣华的巡按御史组织扩建大雅堂,增修了1个大殿,为杜甫、黄庭坚塑像贴金,并刻碑纪念。当时,凡乘轿过此者,都要下而步行,以示敬意,崇尚儒雅的丹棱民风也由此渐盛。大雅堂遂成为“丹棱八景”之一。

可惜,在明末清初连绵不断的战乱中,大雅堂被毁,诗碑散陷山野泥土之中。

杨素建大雅之堂(杨素建大雅之堂)(2)

主殿多媒体书法屏。

杨素建大雅之堂(杨素建大雅之堂)(3)

大雅堂赏鱼池。王澄琳 摄

杨素建大雅之堂(杨素建大雅之堂)(4)

大雅堂内景。

诗书放光

大雅之音世代传承

从所能找到的史料来看,杨素的资料不详,甚至连出身年月都不清楚,只有史料上的零星记载以及黄庭坚对他的记叙。从这些少得可怜的资料可以看出,杨素是朝散大夫、丹棱(当时称通义郡)富绅,有一定的才华,正直,凭礼义而不凭钱势享誉一方。杨素还喜欢诗文,仰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坛领袖,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弘扬正能量的文化。

在黄庭坚的眼里,杨素是一位英俊奇伟的义士,做事很认真,身上散发着一股侠义之气,虽然财力雄厚但仍然对他人以礼相待,凭礼义却从不依仗财势(欺凌弱者)而享誉一方。正因为如此,黄庭坚才会在《大雅堂记》中用“丹棱杨素翁,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少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也。”来描述他。不仅如此,杨素还是一个崇尚文化,做事诚恳而又坚持的人,几次到宜宾与黄庭坚见面,商讨在丹棱建造存放刻有杜甫诗篇的庙堂,回家后变卖自家财产,才修建成功。

杨素的精神和毅力值得世人钦佩,事实上,黄庭坚与杨素合作,在丹棱建大雅堂,从它建成的那时起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人们心中的不朽的丰碑。为此,一些史学家称丹棱北宋大雅堂是中国诗歌的圣殿,丹棱是中国大雅文化的发祥地。从宋朝开始的历代国家级史志上都有相关记载,宋史《周益公大全集》、明史《永乐大典》、明朝《四川通志》等,都把丹棱大雅堂放在很高的位置。清代以来各种版本的《丹棱县志》均称,北宋丹棱杨湾大雅堂是中国唯一的大雅堂。

且历经南宋、元、明各代之后,大雅堂又收藏了名家咏大雅堂的诗、词、文、赋上百件,洋洋洒洒,蔚为诗、书艺术大观。后世之人常以能否登大雅堂,来作为衡量和区别文学艺术作品雅正或粗俗的标准,成语“难登大雅之堂”遂由此产生。

明末清初,大雅堂毁于战火,让多少仁人志士惋惜,历朝历代的丹棱人都在尝试着重建大雅堂。乾隆年间,县令宋惠绥在城东枫落山,创办“大雅书院”;民国十年,丹棱知县杨万成,又在县衙废弃的试院旧址上重建大雅堂,写杜甫诗数十首,装裱挂在堂上,供人观赏……直到2011年至2014年,集杜甫诗之“雅”、黄庭坚书法之“意”、杨素捐资修建之“义”于一堂的大雅堂,在丹棱纪念性重建。这一举动,不仅让杨素当年的义举得以传承,更是新时代的文化成就,也是对大雅文化、对中华文化致敬!

赏析

黄庭坚——《大雅堂记》

丹棱杨素翁,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少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蜀中好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向余请从事焉;又欲作高屋广楹庇此石,因请名焉。余名之曰‘大雅堂’,而告之曰:由杜子美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耶!余尝欲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终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给。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矣。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素翁可并刻此于大雅堂中。后生可畏,安知无涣然冰释于斯文者乎!元符三年九月,涪翁书。

【图片除署名外皆为资料图片】

【参考文献:黄庭坚《大雅堂记》以及部分研究者关于杨素的文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