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倘若放在5年以前,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就是苏联大将:德米特里·巴甫洛夫最后的结局。1941年7月22日,一名苏联军官被几名红军押往刑场,执行枪决。在确认这名军官死亡后,红军将他的尸体草率地丢进了莫斯科郊外的垃圾处理厂。那么,斯大林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枪决了号称“一代名将”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案,又与斯大林那句饱受争议的话存在着怎样的历史联系?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1942年,苏联巴甫洛夫案。(德米特里·巴甫洛夫)

时至今日,人们对斯大林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称赞他的人,将他视为拯救苏联于水火的慈父。批评他的人,则将他视为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其中,斯大林在苏德战争期间说过的一句话,让他饱受批评者的非议,这句话是

“一个人的死是一起悲剧,几百万人的死就是个天文数字。”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1)

(斯大林)

事实上,这句让斯大林饱受非议的话,是历史中经典的“以讹传讹”。如果我们想要探寻这句看似冷酷无情的话原意究竟是什么,就不得不去回顾1941年的巴甫洛夫案——在这起案件中,苏联大将德米特里·巴甫洛夫被以“在军事事务上的失职”和“叛国罪”为由,予以枪决。

那么,斯大林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枪决了号称“一代名将”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案,又与斯大林那句饱受争议的话存在着怎样的历史联系?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1942年,苏联巴甫洛夫案。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2)

(德米特里·巴甫洛夫)

1941年7月22日,一名苏联军官被几名红军押往刑场,执行枪决。在确认这名军官死亡后,红军将他的尸体草率地丢进了莫斯科郊外的垃圾处理厂。

倘若放在5年以前,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就是苏联大将:德米特里·巴甫洛夫最后的结局。

毕竟,在当时的苏联军人们看来,德米特里·巴甫洛夫是在红军中可以与格奥尔基·朱可夫齐名的人物——即便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他们中也有不少人为巴甫洛夫的死而感到惋惜。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3)

(朱可夫)

1897年10月23日,德米特里·巴甫洛夫出生在一个沙俄农民的家庭。尽管出身微寒,但家人格外重视他的教育,将巴甫洛夫送往苏霍沃霍沃村的小学进行就读,并且希望他在今后能够与当时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万·巴甫洛夫一样出名。

但是,少年的巴甫洛夫似乎并没有对课本知识产生多少兴趣,反而更加向往与军旅为伴的戎马生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不顾家人的阻拦,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沙俄的军队,试图在战场的搏杀中找到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这一年,巴甫洛夫只有17岁。

因为巴甫洛夫对军旅生活超出同龄人的热情,沙俄的军官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拼命的青年小伙。不久之后,巴甫洛夫就被视为正规军士兵,纳入塞尔普霍夫第 120 步兵团,后又转入亚历山大第 5 轻骑兵团等部队作战。在不同兵种队伍的战斗中,巴甫洛夫掌握了多种作战技巧,并且对战争指挥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在1915年前后,他被晋升为高级士官,是当时沙俄基层军官中最年轻的一员。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4)

(一战期间的沙俄军队)

战争不仅仅给予了巴甫洛夫梦寐以求的沙场荣耀,也给予了他常人所无法经历的梦魇——1916年6月,巴甫洛夫指挥的军队在斯托基德河上的科维尔战役中遭到德军重创,他本人也被德军俘虏,这对巴甫洛夫而言,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耻辱。在党俘虏的这段时间里,巴甫洛夫一直都在德国充当矿井中的苦力。直到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2个月后,巴甫洛夫才从德国的战俘矿井中获释,回到俄国。

然而,此时的俄国早已改旗易帜——1917年3月,沙俄的工人、士兵和农民以及资产阶级发动起义,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俄罗斯共和国。1917年11月,俄罗斯工农兵在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共和国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在巴甫洛夫回国之际,人民早已成为了俄国土地上的新主人。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5)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眼看着巴甫洛夫经历过一次俘虏之苦的家人,说什么也不愿意让巴甫洛夫再上战场。就这样巴甫洛夫和父亲到科洛格里夫斯基区的劳动部门工作了5个月,在这5个月的时间里,巴甫洛夫感受到了苏俄红色政权下的人人平等,此前旧军队的一些思想由此慢慢发生了转变。

碰巧的是,正当家人以为一份安稳的工作,能让巴甫洛夫告别军旅生涯时。1919年8月,巴甫洛夫忽然再次被应召入伍。

这次征召巴甫洛夫的,是苏俄红军。1917年苏俄成立后,西方列强就开始对人民政权进行了疯狂的干涉和镇压,英、法、美、日组成四国联军,联合沙俄旧部侵入俄罗斯领土,试图颠覆人民政权,这显然是巴甫洛夫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刚刚在5个月的劳动中,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人平等的含义。而作为军人,对于巴甫洛夫来说:哪里有战争,哪里就应该有他巴甫洛夫。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6)

(苏俄国内战争的巴甫洛夫)

在被应召入伍后,巴甫洛夫先是做了一名炊事班战士,后来在1919年底被派往学习指挥课程,在这期间,巴甫洛夫对军事指挥有了全新的认识。1920年4月,学成毕业的巴甫洛夫被任命为第8哥萨克骑兵师的骑兵排指挥官——这是当时苏俄骑兵部队中最精锐的力量。

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巴甫洛夫率领的骑兵部队表现突出。1922年苏俄卫国战争结束后,巴甫洛夫又被派往第 24 鄂木斯克步兵学校深造,使巴甫洛夫对战争指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22年6月,巴尔瑙尔地区爆发反苏叛乱,巴甫洛夫以副团长的身份率领阿尔泰第 6 独立骑兵旅第 56 骑兵团派兵镇压,并且大获成功,自此巴甫洛夫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

1923年,巴甫洛夫被调往土库曼斯坦,担任一个战斗支队的负责人,与当地一支难缠的突厥叛军:易卜拉欣贝克支队展开作战,并且成功镇压这支叛军,引起苏联高层的赏识。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7)

得到苏联高层关注的巴甫洛夫,被送往苏联当时堪称最优质的军事学府:伏龙芝红军军事学院深造,在这里巴甫洛夫晋升为库班第 5 独立骑兵旅 第 75 骑兵团的指挥官兼政委。

1929年7月,张学良试图武力收复被苏联占据的中东铁路,苏联随即派兵与东北军进行交战,中东路事件爆发。在中东路战役中,巴甫洛夫率领第75骑兵团,从东北军部队绕后,在1929年11月击败了沿线的东北军,为苏联获取中东路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决定性作用。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8)

(苏军占据中东铁路)

1930年3月,巴甫洛夫被召回莫斯科,苏联红军让他尝试组建一支机械化军团——这是在那个时代对军事现代化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尝试。1931年3月,巴甫洛夫组建了第6机械化兵团,并担任该兵团的旅长。1934年2月,苏联的机械化装甲作战部队规模进一步扩大,巴甫洛夫晋升为白俄罗斯第4机械化作战旅旅长兼政委。1935年,苏军举行的基辅大演习中,巴甫洛夫的第4机械化作战旅表现杰出,被誉为苏联红军当中最优秀的机械化部队,因此在1936年巴甫洛夫被授予列宁勋章。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这场战争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纷纷派出志愿军,试图干涉西班牙内战局势,扶持法西斯傀儡政权。而苏联、墨西哥等国家内的左翼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抗击法西斯势力的英雄。巴甫洛夫在这场内战中,被苏联选定为志愿军代表,化名为“巴勃罗”,率领一支重装坦克联合部队,抗击纳粹德国。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9)

(西班牙内战中的装甲部队)

在西班牙内战中,巴甫洛夫率领了他的重装坦克部队,突破了西班牙国民军和德军的马哈达洪达市防线,并且在圣地行动、达拉哈拉行动中均有所斩获。因为在圣地之战中功勋卓著,巴甫洛夫还被西班牙共和军方面授予了勋章。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巴甫洛夫还总结出了诸多统领装甲部队的经验——譬如将T-26坦克留给苏联步兵,给T-28、T-35等苏军坦克装配75毫米的加农炮以增强火力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后来都被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采纳。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10)

(T-26苏军坦克)

遗憾的是,由于西班牙共和军内部的分裂,西班牙内战最终以西班牙国民军等纳粹势力的胜利而告终,巴甫洛夫被迫返回国内。虽然西班牙内战失败了,但这段经历对巴甫洛夫个人的仕途而言,创造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其一,巴甫洛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成为了当时苏军中一批最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其二,巴甫洛夫因为在国外参战,躲过了1936年的大清洗,并因为其海外功勋卓著,颇获斯大林信任。

1937 年 11 月,巴甫洛夫担任任红军装甲总局局长。1938年3月,巴甫洛夫担任红军主要军事委员会委员,他的事业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11)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此前功勋卓著,作战经验丰富的巴甫洛夫理所当然地被斯大林予以重任:担任苏军西方面军的总司令,负责镇守明斯克方向。然而,从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起进攻,到1941年7月9日,巴甫洛夫的西线集团军被德军彻底分割包围,32.4万苏联士兵成为了德国人的俘虏,此前被斯大林视作“苏军精锐”的西线集团军,几乎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就彻底丧失了战斗力,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也彻底处于德军的掌控之下。

为何此前身经百战的巴甫洛夫,遇到德军之后竟然会吃这么大的败仗呢?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苏军最初对德军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的误判,而另一方面是巴甫洛夫在指挥西线苏军作战时,仍然采取着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作战经验,将坦克作为配合步兵的武器进行使用,而并没有将他们进行集群,从而导致西线苏军在德军的装甲集群进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12)

(巴巴罗萨计划)

斯大林在得知30多万苏军被德军俘虏的消息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确认前线战报后,斯大林认为西线的司令员巴甫洛夫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因此以“叛国罪”和“军事指挥不力”的名义,将巴甫洛夫逮捕,后经审判,巴甫洛夫应当被判处枪决。

由于巴甫洛夫此前战功赫赫,在苏联红军中威望颇高,于是不少人都找到斯大林,替巴甫洛夫求情,认为一名此前战功卓著的将领,如果因为一次失败而被判死刑,显然是个悲剧。但是认为军纪如山的斯大林则严厉驳斥了这个观点,他说道:“巴甫洛夫指挥不力,应当被判死刑,这确实是他个人的悲剧,可是那群被德军杀死的苏联士兵怎么办?难道一个人的死是悲剧,几百万人的死只是个天文数字吗?”

1944年苏德战争状况(斯大林临阵斩将)(13)

(斯大林)

在斯大林的坚持下,巴甫洛夫被判死刑,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但是,斯大林评价巴甫洛夫的这段话却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了一句“以讹传讹”的话,借此有人来评价斯大林御人的冷酷,但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巴甫洛夫的死,确实是一个悲剧,他悲剧的根源在于无法跟着时代的节奏,对自己的军事思想进行新的转变,外加上他晋升过快,少年成名,使他难以骤然承担重大的责任。他的死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稳定苏联军心的作用,不过以“叛国罪”来控诉巴甫洛夫,显然同样也并不客观。1957年7月31日,巴甫洛夫被苏联平反,取消叛国控诉,但是他依然对1941年西线的战败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