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博物馆数字化(数字技术走进博物馆)
移动博物馆数字化(数字技术走进博物馆)老式电话机。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清末共电式人工交换机座席,曾在颐和园使用。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莫尔斯电报机,也是早期最广泛使用的电报机型。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观众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亲手体验发报机发送情报。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清末龙图案电话机。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毕磊)我国最早的一部汉字电码本、国产第一款模拟移动电话机、我国最早的国产电传打字机……6月20日,中国电信博物馆全新开馆,以“百年电信 红色传承”为主题,重温了中国电信业百年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从艰难起步到发展、跨越、腾飞的历史画卷。
据记者了解,中国电信博物馆面积近5000平方米,现有藏品6428件套、13000余件,是国内电信行业博物馆中文物品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烽燧连天 电信之光”“百年电信 艰难起步”“电信使命 红色基因”“人民邮电 砥砺前行”“改革开放 历史跨越”“信通四海 赋能未来”六个单元,利用丰富的实物收藏、详实的文献资料、模型并融合声光电的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现中国电信跌拓起伏的历史、风貌和变革发展的辉煌历程。
中国电信业发展浮雕。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贝尔发明的三个电话机模型。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莫尔斯电报机,也是早期最广泛使用的电报机型。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观众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亲手体验发报机发送情报。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清末龙图案电话机。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清末共电式人工交换机座席,曾在颐和园使用。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老式电话机。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通过数字创关小游戏,让观众体验电报翻译工作。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多种国产公用式电话。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上世纪90年代,”大哥大”成为一种“时髦”的象征。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1984年,上海率先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寻呼用户数量逐年激增 寻呼业出现了10年黄金时期。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观众可以通过视频动画交换技术的演进、1-5G移动通信的发展、云计算等相关知识。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如今,5G赋能千行百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民网记者 毕磊摄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