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千拉面为何亏损5亿(味千拉面半年关店68家)
味千拉面为何亏损5亿(味千拉面半年关店68家)这招果然反响奇好,开业当天,味千就卖出了1500多碗拉面。而到了年底,它更是实现了60多万的盈利。首先就是品牌Slogan,潘慰打出“10元吃好,20元吃饱”的口号,给消费者营造了物美价廉的感受。然后就是在宣传单上下功夫,他们在打印的一万张宣传单上写道“出租车的哥8折优惠”,顺势吸引人数众多的的士司机这个消费群体。同年,中国区第一家味千拉面在香港的铜锣湾正式开业。这个已经有28年历史的拉面品牌开始走进中国市场。如何打通中国区的市场彼时味千拉面刚开业,为了迅速打响名气,潘慰想出了一系列的营销策略。
1968年,熊本县一家只有八个座位的拉面店开业了。创始人崇光孝智还以女儿吃面时的姿态为灵感设计了店铺的LOGO,将店铺命名为“味千拉面”。
那中国区创始人是如何将味千拉面带进中国市场,再让它站稳脚跟的?它又是怎么在中国走向巅峰后又开始陷入困局、走向没落的?今天就和笔者一起来看看吧!
1996年中国区首店开业
1996年,中国区创始人,也是如今的味千拉面主席潘慰跟随商业考察团来到了九州岛的熊本街,发现了生意异常火爆的味千拉面。经过一番商榷,她成功地从当时的老板手里拿到了味千拉面的中国香港以及内地的品牌代理权。
同年,中国区第一家味千拉面在香港的铜锣湾正式开业。这个已经有28年历史的拉面品牌开始走进中国市场。
如何打通中国区的市场
彼时味千拉面刚开业,为了迅速打响名气,潘慰想出了一系列的营销策略。
首先就是品牌Slogan,潘慰打出“10元吃好,20元吃饱”的口号,给消费者营造了物美价廉的感受。然后就是在宣传单上下功夫,他们在打印的一万张宣传单上写道“出租车的哥8折优惠”,顺势吸引人数众多的的士司机这个消费群体。
这招果然反响奇好,开业当天,味千就卖出了1500多碗拉面。而到了年底,它更是实现了60多万的盈利。
在香港站稳脚跟后转战内地
潘慰眼看味千拉面已经在香港站稳脚跟了,便将目光开始投向了内地市场。那要开始在内地开设门店的话怎么才能把名气打响呢?
1997年潘慰在深圳旅游时发现,游玩到中午居然找不到一家快餐店,这里的快餐市场居然是处于一种接近空白的状态。这时她心生一计,决定在这里做一场大胆的营销实验。
第二天,潘慰亲自推着小推车和其他两名员工来到公园摆起了“走鬼档”,没想到生意居然比在香港的时候还要火爆。仅仅只用8天、3辆手推车,居然就创下了20万元的业绩!
1998年6月,内地的第一家味千拉面在深圳华强北路正式开业,首月同样创下了60多万的业绩,光是净利润,1998年一年就实现了150多万元。
巅峰时期,味千拉面的市值足足有200亿港元、门店数量达到了508家。
门店扩张遇阻滞,骨汤事件拖缓计划
后来没几年,各式各样的日料餐饮品牌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地进入到中国市场,日式快餐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味千拉面也开始琢磨扩张门店。
此后,味千拉面就以平均每年20~30家新店的扩张速度辐射全国
2010年,味千拉面宣传的“骨汤现熬”被曝光并非每天新鲜熬制,而是用骨汤浓缩液 热水冲调而成。事件发生后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味千拉面更是因为涉嫌虚假宣传被推上风口浪尖,众多新闻媒体开始对味千拉面口诛笔伐。
几年后,味千拉面更是曝出内部贪腐的丑闻。味千中国前CFO刘家豪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通过假支票的方式挪用了公司将近2363.7万港元,6年间更是从2012年的130万港元,增加到2018年的553万港元。
接二连三的“翻车现场”,让味千拉面的品牌形象跌进谷底。曾经的“千店扩张计划”也只能被迫放缓。
同店销售率一年内连跌五个季度
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近日也发布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第三季度财报。今年上半年,味千中国的营收为6.7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0.13亿元下降约33.1%;净亏损1.07亿元,2021年同期净利润为4965.8万元。
单从第三季度来看,味千拉面的同店销售同比下降11.1%。
根据2022年的半年报来看,味千的门店数量已从2021年财报的737家减少到如今的669家,一共关闭了68家,净亏损超过一亿。
总结:味千拉面难回巅峰?
看到现在,我们不难发现味千拉面身陷困局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首先,当时的日料(日式快餐)的爆火,得益于市场的空白和消费者的新鲜感。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提高,日料不再受到追捧,更不再是罕见玩意儿。
其次,市场上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众多,味千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造成竞争力薄弱。
再者,内部贪腐事件削弱了味千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品牌形象,虚假宣传骨汤现熬,更让如今追求健康生活理念的消费者觉得没必要选择这个品牌。
以上,味千想要翻身杀出重围的话,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做出改进。
更多最新品牌资讯、网络营销推广干货、节日借势文案,欢迎关注我们——广州神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