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北宋的官制也很奇葩,一个词描述就是“叠床架屋”,一个官职可以分解成五六个,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结果就是干事的没几个,扯后腿的一大帮。老赵家的皇帝也没办法,高考过了就是官,老子的官当大了,儿子孙子还得荫封,再加上宗室子弟总要给个虚职养着吧,只要不犯错,大家几乎都是能上不能下,于是官员队伍越来越大,只好想方设法的安排。北宋的制度很奇葩,凡是有地方受灾,不是想着怎么赈灾,而是大笔一挥,灾民统统变成厢军,改吃皇粮。这些厢军占用了大量的军费,却几乎没有战斗力,基本等同于民工。他们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帮着官员、土豪种地干活,还有就是给敌人送人头。 这是中国历朝历代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深层次原因。用来交税的土地越来越少,老百姓活不下去,于是揭竿而起,烽火四起,然后打出狗脑子,完蛋。第二,财政危机。 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关于北宋灭亡的原因,说法很多,开几十个研讨会都可以不带重样的。

说几个主流的。

第一,土地兼并。

这是中国历朝历代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深层次原因。用来交税的土地越来越少,老百姓活不下去,于是揭竿而起,烽火四起,然后打出狗脑子,完蛋。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1)

第二,财政危机。

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北宋的制度很奇葩,凡是有地方受灾,不是想着怎么赈灾,而是大笔一挥,灾民统统变成厢军,改吃皇粮。这些厢军占用了大量的军费,却几乎没有战斗力,基本等同于民工。他们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帮着官员、土豪种地干活,还有就是给敌人送人头。

北宋的官制也很奇葩,一个词描述就是“叠床架屋”,一个官职可以分解成五六个,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结果就是干事的没几个,扯后腿的一大帮。老赵家的皇帝也没办法,高考过了就是官,老子的官当大了,儿子孙子还得荫封,再加上宗室子弟总要给个虚职养着吧,只要不犯错,大家几乎都是能上不能下,于是官员队伍越来越大,只好想方设法的安排。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2)

第三,以文驭武。

因为当年赵老大就是靠着陈桥兵变起家当皇帝的,所以老赵家的对武将的疑心很大,处处防备。为了防止武将做大,皇帝亲自上阵,号召大家读书,宋真宗赵恒振臂高呼“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下子文人激动了,文官大佬韩琦睥睨武将老大狄青,来一句“东华门唱名方为好男儿”,你们这些武人都是“贼配军”。长此以往,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再加上文官颐指气使地瞎指挥,真到打起来地时候,谁肯拼命?好不容易出了个狄青,也被文官们合伙给郁闷死了。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3)

各种各样的答案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繁荣、宽容的大国,就这么没了,原因肯定是系统性的,是多方面的,今天就说一个相对冷门的原因,那就是执着的“大河向东流”。

我们知道,北宋的首都开封紧挨着黄河,在黄河的南岸。黄河对于开封来说,就是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北方的骑兵是很厉害,但是面对黄河也没办法,宋朝人觉得有这样一个天险在,很安全,很巴适。

可是,北宋初年,黄河改道了。原本东流大海的黄河居然因为决口,北上了。这下子,宋朝上下都麻瓜了。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4)


为啥呢?一句话——“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黄河不往东流,咱们的天险就没了,反而是有利于契丹人。

没办法啊,大宋朝人虽然多,可是往北打不过契丹人,往西打不过西夏人,甚至南边的越南人也敢炸翅。再要是没了天险,咋办呢?大宋朝就要完蛋啦?

于是,接二连三的作死来了。

你看啊,黄河改了好几次道了,以前往东的河道还在,就是没水了。如果咱们趁着现在和平的大好机会,动用人力,把黄河水引到原来的河道上。你看,咱通过这条六塔河不就可以引流吗?

好吧,改变河流走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是黄河这样超级流量的大河,你总要测量一下地势海拔,计算一下流量流速,弄个可行性评估啥的吧?

完全没有!大家就是看着地图划线,打打嘴炮,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反对的声音不是没有,最主要的反对声音来自于欧阳修。大文豪不是什么水利专家,他的观点很朴素:黄河开封段河面宽200步,六塔河才多少?50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5)

计划负责具体实施的河北转运使周沆也说:“全河东注,必横溃泛滥,齐、博、德、棣、滨五州之民皆为鱼鳖食矣。”周沆提醒大佬们“此五州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粮仓开玩笑。

结果,反对无效!开工!

大量的民工到位,开挖,大量的官员上下其手,发财!这是给大宋的鸡滴屁作贡献。

1056年,坑爹工程竣工,堵住北流的口子,放开东流的脚步。仅仅一天,总结表彰会还没开呢,六塔河就决口了。“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

死人也就算了,曾经富庶的河北路被狠狠祸祸了一把。在当时,河北路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定州,兵额十万,等到宋神宗时期重新审核兵员额度的时候,只剩下两三万了。人口的下降也很严重。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6)

消停了吗?没有,大宋朝继续在作死的路上狂奔。

在第一次惨痛教训之后,仅仅四年,公元1060年,黄河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史称“大名决口”。这次决口的后果是,黄河一分为二,形成北流和东流两股,即所谓的“二股河”入海。

又过了几年,改革君臣二人组——宋神宗赵顼和王安石开始作死。没办法,一来还是关于没有天险的心虚,二来,想做出点改革成绩。

王安石的办法其实很老套,总结起来两句话:堵塞北流,稳定东流。也就是把“二股河”变成一股。

砸缸的司马光本来也是赞成的,后来实地考察后发现不对劲,为啥呢?东边的河道太浅了,目测就装不下辣么多黄河水。

司马光说:“治河当因地形水势,若彊用人力,引使就高,横立堤防,则逆激旁溃,不惟无成,仍败旧绩。”

司马光反对,你一个保守派头目?出尔反尔,几个意思?是不是想阻挡改革步伐?是不是因为立场失去了公心?其心可诛!反对无效!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7)

工程再度在争议中上马。

大干快上,热火朝天。公元1069年,工程竣工,没几天工夫,东流河道又决口了。“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1顷等于100亩,足足3000万亩田啊!得收多少粮食啊!

顺便说一下,就是这次决口,刚刚在徐州水利工程中发明了“东坡肉”的苏轼也差一点喂了鱼。

这次决口除了耗用民力、死伤惨重之外,还形成了一大片黄泛区,民不聊生,唯一的好处是:契丹人也不敢进来,全是沼泽滩涂,要死人的。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但宋朝人表示不服。

宋神宗是认怂了,但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本着“生命不息,作死不止”的原则继续想办法让黄河改道。

赵煦总结了前两次改道的经验教训,认为,不管是六塔河还是二股河,都是想把黄河往新形成的河道里引,小河沟容纳不了那么多水,所以失败了。那么我一步到位,直接把黄河水引道以前流过的河道,不就行了吗?以前都能装下,现在肯定也行。

又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家伙。

黄河为啥会北流?因为长年携带泥沙往下流,黄河已经是一条地上河了,虽说“大河向东流”挺给劲,但“水往低处流”更科学。

苏轼的弟弟苏辙经过实地考察,利用开撅井筒(北宋时测量地形水平高下的方法)得到了很多地势数据,得出结论——“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硬上是不行滴。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8)

任性的皇帝完全不听,于是大干快上,于是——又决堤了。

1099年的这次决堤比前两次还惨,为啥?因为地势高啊,水借地势,冲得那叫一个畅快,结果那叫一个惨,绝壁是超巨型的特大洪水。

经过这三次折腾,河北、山东、苏北等地基本上被冲成了白地。曾经作为重要战略缓冲地带的河北彻底完蛋,“自永静以北居民所存三四,自沧州以北所存一二,其他郡大率类此”,这是在制造无人区啊!

“千里萧条间无人烟!去年虽丰无人耕种,所收苖稼十不一二!河北朝廷根本,密迩强敌,居民流散仓廪空虚,城郭不修甲兵不利,万一有警何以为计!”

几十年后,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到了黄河边,只找到几条小船,愣是慢悠悠一点一点渡河,抓走了赵佶。

北宋灭亡。

如果没有三次黄河改道,河北依然保持原样,估计北宋没那么快玩完。

不作死就不会死!

黄河改道原因有哪些(一次两次三次)(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