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尽管他犯有贪污军饷,贩买鸦片等劣迹,特别是在镇压“开化党”的过程中,独断独行,擅自出兵,有人参劾他“擅开边衅”,受过清政府的查办,但因有李鸿章这座靠山,非但不见罢斥,反而不断超升,十二年内由一个“庆字营”中未入流的官佐,先后升为“补用同知”,“简放海关道” “浙江温处道”等头衔 手中的实权也越来越大,由“庆字营营务处帮办”到“会办朝鲜防务”,“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等等。1882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政变”。与朝鲜具有“梁藩关系”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派吴长庆率部前去镇压。自此,袁世凯在朝鲜前后呆了十二年。这期间,他参与了镇压“壬午政变”,帮助朝鲜政府编练了新军,支持朝鲜政府中的保守派,并出兵镇压了亲日的“开化党”。在这些活动中,袁世凯玩弄权术,压低别人,抬高自己,因而头角崭露,赢得了“勇敢”、“果断”、“知兵”、“足智多谋”等等称誉,得到了淮军首脑李鸿章的赏识。袁保庆自命不凡

袁世凯,字慰庭,1859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个官僚地主家庭,故入称之为袁项城。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1)

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任过官职。其叔祖父袁甲三,早年在安徽办团练,以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漕运总督。其叔辈也都以从军有功,一个个爬上了高枝儿。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是“长房长子”,虽未从军挣得功名,却也在项城办团练以防捻军,平时鱼肉乡民,作威作福,也是地方上一霸。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2)

袁世凯呱呱坠地之日,正是袁甲三与捻军激战之时。农民军一部与袁甲三部遭遇,不利而退。袁甲三兴高采烈,挥笔疾书家信一封,告知得胜凯旋。袁保中借此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世凯,希望他日后能继承祖业,永奏凯歌。袁世凯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其叔袁保庆,虽也有妻有妾“却不曾有子。他很喜欢袁世凯,在其四十岁上,便将七岁的袁世凯过继为嗣子。袁家都希望他能用心读书,日后博取功名,也好光宗耀祖。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3)

为此专门为他请了名师,教他认字,作诗,学八股文。但袁世凯从小娇生惯养,加上嗣父母又溺爱非常,因此养成了一种“游惰冶荡”的纨袴子弟习性。他追求吃喝玩乐,爱游山逛水,贪图舒适,害怕艰苦,顽劣异常,生活放荡,不受约束,对读书缺乏兴趣,经常与无赖恶少在外闲逛胡闹,甚至还不时涉足秦楼楚馆,寻花问柳,谁劝也不行。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4)

袁保庆自命不凡,好议论天下事,并将自己作官带兵的心得随手记录下来,有数百条,常常讲给袁世凯听,如“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觎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脚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优人所窃笑乎”;又“古今将兵......必先以思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不然则叛离随之。”等等。这些反动的政治经验之谈,灌输到袁世凯的头脑中,对他的志趣和他后来一生的为人处世都发生了很大的潜在作用。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5)

1876年和1879年,袁世凯曾两次参加过乡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他又羞又愤,赌气把过去的诗文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龊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他认为,“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与其从青灯黄卷中博得紫袍玉带,倒不如另辟蹊径,投笔从戎,遇有机会也能飞黄腾达。

1881年5月,袁世凯到山东登州,投靠袁保庆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吴看着世交情谊,把他收留在署中帮办文案,嘱其从师于幕府名流张謇等学习诗文。但袁世凯的学问毫无根底,做起八股来文字芜秽,不能成篇,常令张謇无从删改,十分头疼。可他办起事来却又头头是道,加上善于迎逢拍马,居然得到不少人的赞扬,不久就被吴长庆提拔为营务处精办,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6)

1882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政变”。与朝鲜具有“梁藩关系”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派吴长庆率部前去镇压。自此,袁世凯在朝鲜前后呆了十二年。这期间,他参与了镇压“壬午政变”,帮助朝鲜政府编练了新军,支持朝鲜政府中的保守派,并出兵镇压了亲日的“开化党”。在这些活动中,袁世凯玩弄权术,压低别人,抬高自己,因而头角崭露,赢得了“勇敢”、“果断”、“知兵”、“足智多谋”等等称誉,得到了淮军首脑李鸿章的赏识。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7)

尽管他犯有贪污军饷,贩买鸦片等劣迹,特别是在镇压“开化党”的过程中,独断独行,擅自出兵,有人参劾他“擅开边衅”,受过清政府的查办,但因有李鸿章这座靠山,非但不见罢斥,反而不断超升,十二年内由一个“庆字营”中未入流的官佐,先后升为“补用同知”,“简放海关道” “浙江温处道”等头衔 手中的实权也越来越大,由“庆字营营务处帮办”到“会办朝鲜防务”,“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等等。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8)

随着地位的提高,袁世凯渐渐不把一手提拔他的恩人吴长庆放在眼里,反而认为吴是他脱颖而出、飞黄腾达的障碍。他通过在北京当内阁中书的堂叔父袁保龄的关系,直接和李鸿章挂上了钩,经常越级言事,向李鸿章表现自己,贬低吴长庆,而吴却被蒙在鼓里。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9)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调吴长庆率三个营回国,驻防金州,另三营留在朝鲜,由提督吴兆有办理朝鲜军务,以袁世凯为会办。吴长庆启程回国时,对自己建立的庆军颇有依依惜别之情,但他认为:“袁世凯跟我有三代交情,又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不会改变常规,做对不起我的事情。”那知吴长庆刚走,袁即安置私人,排斥异己,搞得该军面目全非。他还向人表示;“区区三营人算得什么!就是把庆军六营人全部交给我,我还愧对先呢!”吴长庆因兵权削去一半而郁郁不乐,加以旧属纷纷来信投诉袁世凯以怨报德的情况,更加火上加油,不久就在金州病死了。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10)

袁世凯的狂妄自大还表现在对张謇的态度上。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对张謇的称谓由“老师”改为“季直先生”,后又改称“季翁”、“季兄” 由师生关系降为平辈之交。张謇写信质问他说:“謇今肖犹是一人耳,而“老师’、‘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何故”!他越想越气,后来干脆列举大量事实,责其忘恩负义,狂妄自大,虚伪奸诈,无耻不文。袁也恼羞成怒,两人从此断绝了往来。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11)

1894年春,朝鲜半岛战云密布,日军调兵占据仁川至汉城一带,与驻朝清军摆开了决战架势,战争一触即发。袁世凯见势头不对,一面将通商事宜交给唐绍仪代办,一面向李鸿章要求回国养病。7月17日,就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的前一星期,袁世凯易装悄然离开汉城,乘船返回天津。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湘、淮军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一触即溃,彻底暴露了中国军队的无能。此时,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清政府为维持其反动统治,不得不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新型陆军。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12)

袁世凯深知军队在国家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有淮军,他们才位极人臣 显赫一世 被人称为“中兴名将”。他的叔祖父袁甲三也是由于有一支武装在手,才建立“功勋”,得有钦差大臣之荣。因此,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资本。现在机会来了,他当然不会放过。于是就使尽浑身解数,四出活动,八方钻营,利用拜师、访友等手段,到处招摇,贿通权贵,投其所好,送其所爱,巴结逢迎。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前往天津小站接管胡燏棻的“定武军”改练新军,史称“小站练兵”。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13)

“定武军”原有4750人,袁世凯将它扩编为7250人,采取西制,习练洋操,配以从国外购进的新式武器。为了将这支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袁世凯聘请老朋友徐世昌为“营务参谋”,选拔了一批追随他多年的“家兵家将”安插在要津,充当爪牙和耳目,同时还用官禄笼络了一批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充当训练骨干,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张怀芝、王占元、卢永祥、王英楷、陆建章等。此外,他还在淮军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将,如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

投笔从戎不负年华(十年寒窗苦猎取功名难)(14)

袁世凯以这帮小站兵将为核心,结成了一个封建的军事集团,成为他日后从事反革命事业、进行政治投机的资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