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乙己教案小结(孔乙己教学后记1)

孔乙己教案小结(孔乙己教学后记1)成果一:2.在整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时,我们展开了小组比赛,最终得到了两种成果:1.重点字词,作者及背景①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 始以“鲁迅”为笔名,母亲姓鲁 取“愚鲁而迅达”之意。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②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国内军阀混战 政治黑暗 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在文化教育领域 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拯救青年一代 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写了这篇小说 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课文,总想寻求一些新的尝试,却往往摆脱不了习惯的桎梏。教学本篇课文,用了三课时,总想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可效果总不尽人意,心中不免遗憾。

孔乙己教案小结(孔乙己教学后记1)(1)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 夯实基础

一、情景导入 :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 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摧残 我们再来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 思考这位被科举荼毒的书生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 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二、学生展示:

1.重点字词,作者及背景

①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 始以“鲁迅”为笔名,母亲姓鲁 取“愚鲁而迅达”之意。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②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国内军阀混战 政治黑暗 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在文化教育领域 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拯救青年一代 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写了这篇小说 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2.在整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时,我们展开了小组比赛,最终得到了两种成果:

成果一:

第一部分(1-3)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即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12)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①(4-8)细节描写 传神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迁腐性格。(开端和发展)

②(9-12)对挨打事件的描述 展现对孔乙己的悲惨境遇。(高潮)

第三部分(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成果二: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 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孔乙已和孩子表现孔乙已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无以聊生的惨状 表明当时的社会里 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室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 用猜想作结尾 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更有无穷的意味。

对于这样的分歧,我只做了合适的引导。只要叙述合理,言之有物即可,无需做硬性规定,不强制学生,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师补充:

1、故事发生地地点和时间?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地点:鲁镇成亨酒店 时间:“二十多年前”

职务环境特点:“单调无聊”。

作用:用来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 才可以笑几声” 为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

2、咸亨酒店的格局及酒客

“长衫”与“短衣”,“屋里”与“柜外”,“坐”与“站”的对比中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3、掌柜对人的态度

对长衫:巴结逢迎,极力侍候

对短衣帮:肆意剥削,不讲情义

对小伙计:冷酷无情

说明掌柜极其虚伪,势利冷酷 媚富欺贫 唯利是图的特点。

四、练习作业:

勾画描写孔乙己的相关语句。

孔乙己教案小结(孔乙己教学后记1)(2)

第二课时 精读剖析 把握人物

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1)众人取笑孔乙已脸上又添了断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已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2、利用学生勾画的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①外貌描写:用白描手法

一出场“青白脸色” 是吃不饱 营养不良的特征;“皱间的伤痕”虽已年老却常受人欺辱的暗示;“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孔乙己岁月虚度的记录;“又旧又破的长衫”是他不劳动、贫穷的证明;“长指甲” 说明他四体不勤 不从事劳动。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逸恶劳、麻木不仁、备受凌辱的悲剧人物形象。

最后一次出场 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瘦 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 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 坐在地上,跟别人讲话须要仰视”;先前人家嘲笑他 他常为自己辩解 现在却“不十分分辩” 只是用“跌断”来遮掩 说话声音极低。

可以看出,孔乙已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崩塌 预示着悲剧即将来临。这令人触目健心的惨状 鲜明地控诉着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小者的罪证。

②语言描写:酒客们看他“排”出大钱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 故意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已己睁大眼睛说:“你怎这样凭空污人流息……”不说冤枉好人 而说“污人清白” 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 语言虽雅却缺乏力度。

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时 孔乙己还要争辩 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孔乙己宁可认”窃” 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高一等 何况他“窃”的最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 这就更高一等了 这种强词、自我解式的语言也是孔乙乙所独有的。揭示了扎乙己自命清高 迁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

此外 像“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 迂腐可笑 穷酸十足。

③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第一次:面对讥笑,他进行了无声的回击,“排”字写的是动作 表现的却不只是动作 还显示出神态 可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 写出了孔乙己的穷酸气。

他最后一次去买酒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上文“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带着自赏自傲 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温丧苦、穷愁潦倒;在数目上 首次是“九文” 这次只是“四文” 这两个动作围绕着一个“钱”字 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的每况愈下 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性格。

④神态描写:

(1)“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穷困潦倒而又保持着读书人的矜持,好吃懒做偷东西常挨打 弄得斯文扫地 脸上的伤疤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笑他偷窃挨打继而“睁大眼睛” 被人讥笑“青条绽出”为自已辩解,充分表现了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 自欺欺人的特征和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的

(2)“不屑置辩”到“笼上了一层灰色”

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 你当真认识字么了”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可别人故意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浮现在孔乙已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已灵魂深处的这块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3)“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子”

孔乙己在生活中只配做大家解闷和逗乐的工具 他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热心教小伙计识字。写“回”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写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情态 见“我”毫不热心 没有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 反而“叹”气 为小伙计感到“惋惜” 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 麻木至极。

(4)“他的眼色 像恳求掌柜 不要再提”

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 摧残了他的肉体 孔乙己饱受折磨 常遭欺凌 最终落到了被打折腿的惨境 但是他宁愿说是跌断的 那“低声”的“恳求”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 恨 只有掩饰,至死不明白是谁害了自己 这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

3、通过分析,学生自行概括总结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教案小结(孔乙己教学后记1)(3)

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互动性很强,能够迅速找出句子并进行分析,概括的比较到位。虽然有点浪费时间,但毕竟已经能够自己动起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