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最简单的素食(看似平淡无奇的素食)
十种最简单的素食(看似平淡无奇的素食)北宋时,经济发达,人民开始注重生活品质,餐饮业如日中天,素菜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北宋时期不仅有了专营素食的菜品店铺,而且还留下了大量有关素食烹饪的文献资料,仅《梦粱录》一书中,记录的汴京素食就有上百种之多。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茹草纪事》,陈达叟所写的《本心斋素食谱》都是研究素食,倡导素食理念的佳作。在中国,将素食作为一个独特的烹饪种类,从其他菜品中独立出来,是在唐宋之际才开始的。虽然唐代已经有了简单的创意素食,但那时素菜的种类和精致程度,还远远不能与后世相提并论。中国人对素食的重视,起源于佛教的流行,特别是统治阶层对佛家教义的推崇。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敬意,梁武帝集诸沙门,作《断酒肉文》,发誓永断酒肉,并以之告诫天下沙门。梁武帝还曾聚集僧尼数千人于华林殿,请高僧大德讲解《涅槃经》中的《食肉断大悲种子》”之文,来劝导世人向佛、弃荤、食素
众所周知,素食是相对于肉食而言的,是指完全以植物为原料的食物,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饮食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农耕一开始出现,素食也就诞生了,如果用源远流长来描述素食,相信会人人认同的。
我们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素食的传统自然是历史悠久的。在古代中国,可以经常食肉者多为统治阶层,虽说平民百姓并不是素食主义者,但迫于生存条件,普通人家的食物来源基本都是以素食为主,并由此逐渐发展出中国特有的素食文化。可见素食对于我们中国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素食的起源
中国的素食起源于周代,距今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如何烹饪素菜的记录。只不过素食以粮食为主,蔬菜的种类并不很多,直到汉代,大量的蔬菜品种由西域引种到中原地区,人们的素食种类才开始丰富起来。
中国人对素食的重视,起源于佛教的流行,特别是统治阶层对佛家教义的推崇。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敬意,梁武帝集诸沙门,作《断酒肉文》,发誓永断酒肉,并以之告诫天下沙门。
梁武帝还曾聚集僧尼数千人于华林殿,请高僧大德讲解《涅槃经》中的《食肉断大悲种子》”之文,来劝导世人向佛、弃荤、食素。佛教素食之风尚,自武帝时刮起,风气越演越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提到了素菜的制作方法,在客观上推动了素食烹调工艺的发展。
二、素食的发展
在中国,将素食作为一个独特的烹饪种类,从其他菜品中独立出来,是在唐宋之际才开始的。虽然唐代已经有了简单的创意素食,但那时素菜的种类和精致程度,还远远不能与后世相提并论。
北宋时,经济发达,人民开始注重生活品质,餐饮业如日中天,素菜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北宋时期不仅有了专营素食的菜品店铺,而且还留下了大量有关素食烹饪的文献资料,仅《梦粱录》一书中,记录的汴京素食就有上百种之多。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茹草纪事》,陈达叟所写的《本心斋素食谱》都是研究素食,倡导素食理念的佳作。
明清两代,更是素食飞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到清朝时,形成了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三大素食体系。三类素食的风格各不相同:
宫廷素食质量高,清宫御膳专门设立素食局,能够制做出200多种美味素食。宫廷素食制做工艺考究,选材高档,名为素食,却极尽奢靡,甚至为了熬制一碗白菜汤,便消耗大量稀有野生菌做辅料,普通人是没有福分能消受得起的。
寺院的素菜被称为:佛菜、释菜、或是福菜,僧厨则被称为香积厨。寺院的素菜,大多制做精细,蔬果花叶皆能入食,很多名刹中的素食不仅制做精细,清淡味美,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久而久之,很多去寺院的人,除了礼佛游览之外,更是多了品尝美味素斋的目的,一时间,本为寺院僧侣专属的素斋,成了大众趋之若鹜的时尚。
而民间的素菜,则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创意的空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素菜馆,吸引着众多的食客,同时品尝素菜、吟诗做赋,也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聚会清谈,附庸风雅一种方式。
不同的学者,对素食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清代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道:“菜有荤素,犹衣有表里也,富贵之人嗜素甚于嗜荤”。看来他的饮食观是提倡荤素搭配,以素食为主,讲究营养均衡的。
与袁枚不同,清末的佛教徒薛宝辰,则撰写了《素食说略》,这本书除了详细记录了百余款素食的制作方法外,薛宝辰还表述了自己的观念:作为一位绝对的素食主义者,他反对杀生、反对荤食,并认为肉食者都是昏庸之徒,而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无不以淡泊明其心志,唯有清淡的素食,才能体现出,这种宁静致远的风骨和品格。
看来,在那个时代素食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株璀璨的花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甚至成为了人们表达志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