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跃千总导演(导演马跃千解读硬骨头)
马跃千总导演(导演马跃千解读硬骨头)小人物改变历史,是“硬骨头”也是一群独行侠式的欢乐英雄《硬骨头》还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日建要塞史’,这不仅是影视作鲜有涉及,甚至是学界亦少有关注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抗战胜利前夕,日军在中苏边境修建了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防线。虽然关于要塞修建的规模、用工数量目前没有官方数据,但从现在遗留下的残迹来看,日建要塞至少涉及成百上千公里的规模,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中国劳工用量。《硬骨头》一剧旨在复原抗战胜利前夕,抗联敌后的无名英雄们如何冒死侦查要塞军情,又如何将情报传递到苏联帮助苏军进行战略大反攻的那段历史。在马跃千和整个主创团队看来,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抗战史:“要让这段历史活起来,要让英雄被记起。遗忘就是背叛,不能让死去的人牺牲第二次。这是我们做《硬骨头》一剧的初心。”抗战胜利前夕,在经历过14年漫长抗日斗争的东北,在边境的白山黑水间,一群抗联的敌后特工依然活动在与日军拼死博弈的第一线
初提“东方马奇诺防线”,了解东北抗联史的人可能略知,这是苏联大反攻中被攻破的一条日修要塞。但更多的人,可能跟笔者相同,并不甚清楚这是一条位于何方,留作何用,又在抗日战争引起过哪些争端的防线。
其实,这道神秘的防线是伪满时期,在日军压迫下,中国百万劳工用生命筑成的军事要塞。同时,这也是东北抗联战士冒死侦查摸清,帮助苏联人在大反攻中迅速摧毁的一条防线。《硬骨头》这部正在重庆卫视热播的东北抗战传奇剧,正是以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抗战史为背景而写就的。
导演马跃千
以史为鉴揭秘“东方马奇诺防线”,不让死去的人再牺牲第二次
抗战胜利前夕,在经历过14年漫长抗日斗争的东北,在边境的白山黑水间,一群抗联的敌后特工依然活动在与日军拼死博弈的第一线,侦查要塞防线情况,为苏联大反攻做最后的准备。《硬骨头》讲的就是这么一群坚守到底的“硬骨头”,说的就是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
《硬骨头》项目发起于2012年,最初启发此剧创作的是一本名为《大北满一九四五》的小说。从小说到剧本,前后修改了近三年,如此锲而不舍就是因为小说所揭秘的这段东北抗战史实在是弥足珍贵。谈起《硬骨头》,马跃千并没有先聊制作。在他看来,虽然《硬骨头》的战争传奇性与故事性很强,但首先它是一部历史剧,历史意识和使命感是支撑起这部作品的两条命脉。
从题材细分上来说,《硬骨头》所关注的东北抗日战场,并非以往同类题材创作所关注的焦点。而恰恰是这段我们表现不多的抗战史,是特别具有历史特殊性和艺术张力。东北抗战从1931年开始,前后坚持了14年。抗联一方面面对着伪满日本势力的高压统治,另一方面又与延安党中央联系不畅,只能通过共产国际间接指导斗争,抗争之艰苦卓绝可想而知。“当时的东北抗联抗战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虽然同为抗战题材,但聚焦东北敌后抗战的《硬骨头》具有历史揭秘性,正是这一层面上的珍贵性,最初打动了马跃千。
《硬骨头》还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日建要塞史’,这不仅是影视作鲜有涉及,甚至是学界亦少有关注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抗战胜利前夕,日军在中苏边境修建了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防线。虽然关于要塞修建的规模、用工数量目前没有官方数据,但从现在遗留下的残迹来看,日建要塞至少涉及成百上千公里的规模,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中国劳工用量。《硬骨头》一剧旨在复原抗战胜利前夕,抗联敌后的无名英雄们如何冒死侦查要塞军情,又如何将情报传递到苏联帮助苏军进行战略大反攻的那段历史。在马跃千和整个主创团队看来,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抗战史:“要让这段历史活起来,要让英雄被记起。遗忘就是背叛,不能让死去的人牺牲第二次。这是我们做《硬骨头》一剧的初心。”
小人物改变历史,是“硬骨头”也是一群独行侠式的欢乐英雄
“对小人物改变历史这一视角,我始终很感兴趣”,马跃千坦言。近年来,中国的战争题材创作正经历着一种从写大历史、大英雄,到讲述历史细节、关注小人物的创作转向。《硬骨头》也不例外。虽然是以日建要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但《硬骨头》并没有拘泥于脸谱化的英雄腔调。钢刺队的成员多是出身低微的平凡人,他们或是屠夫,或是医生,或是裁缝,或是烧酒掌柜,市井味十足。长期从事直面生死的敌后工作,他练就了圆滑多面的生存本能,同时也养成了笑对生死的豁达性格。
《硬骨头》中人物的性格独特性,是创作者根据历史上真实人物的特征定下的形像塑造调子。
首先,是独行侠的形象。《硬骨头》中的人物虽然有家庭背景,但大多数时候的是独来独往的。马跃千谈到,在做资料调查时,他们发现很多东北抗联的英雄已经与家庭失联,“这些人在整个14年当中不停地改变身份,只有斗争生活,早已失去了家庭。”《硬骨头》中也是,除了男一号杨子良(吴其江饰演)是商贾之家的继承人,其他人如赵启明(王强饰演)、图纸专家叶枫(李梅可饰演)、爆破专家屠大壮(王奕盛饰演)、侦查员猴子(宫海滨饰演)、狙击手林闯(王俊彭饰演),包括医生金库(姚扩饰演)与巧儿(张润饰演),严格意义上说都是没有血缘亲人相伴的孤胆英雄。也恰恰是他们的这份孤独,成了触及观众内心柔软的一点。
再者,就是钢刺队成员们英勇执着又圆滑世故的多面性——他们都是带着面具生活的人。剧中的钢刺队成员都是民族的脊梁,是对敌斗争的一把尖刀,但是他们同时要伪装自己,要化身一个市井凡人。只有把这一点抓好,敌后工作者的形象才真实可信。
《硬骨头》中的钢刺队队长赵子良,在斗争中是有勇有谋的英雄,回到家里却是一个嬉皮笑脸的纨绔子弟,面对未婚妻则变成了个惧内的小男人。书记赵启明在斗争中是整个钢刺队的大脑,在生活中却是个精于算计的烧酒小老板。“在斗争中生存下来是和日本人博弈的前提,”马跃千说道,“表演这种人物,需要能在善与恶、单纯和圆滑的状态之间无缝切换,如此才能体现人物的多面复杂性。”
最后一点,就是“欢乐英雄”的概念。这些平民英雄长期从事直面生死的斗争,这养成了他们笑对生死、看淡死亡的性格特征。剧中有位钢刺队队员在牺牲前说了一句“这辈子还干了点事儿,值了!”,这正是这群欢乐英雄的精神写照。
说起对英雄“乐观”的表现,马跃千特别提起剧中谢长科(一真饰演)与妻子姚果儿(王欢饰演)商量婚事的一场戏,而这场戏的背景是姚果儿的哥哥两天前刚刚牺牲。他特意要求女演员不要表现出悲伤,“即使是短暂的幸福也要沉浸其中,就算是带着心酸的笑也还是要笑出来。”所谓欢乐英雄,笑对生死 这正是剧中那群“硬骨头”的基本气质。
导演在片场
开采战争题材富矿,思想性之外实景、实情、实史缺一不可
从《日出东方》《向前!向前!》到《军歌嘹亮》《八路军》,再到《古城谍影》《八月一日》《我的长征》《中国远征军》《军旗飘扬》……马跃千做美术18年,参加过大量战争、军事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此次拍摄《硬骨头》,他虽是手执导筒,但在造型制景等方面的经验积累也显露得淋漓尽致。
《硬骨头》在东北实景拍摄,场景复原真实、道具考究,精准复原了东北抗战的时代氛围。更难得的是,剧中几乎每集都有牵涉爆破、枪战的战斗动作戏,从搏斗巷战、林间游击到开装甲车炸江桥应有尽有,场场都难度不小,在调动情绪、提振节奏上提供了不少助力。
提及这些制作上的发力,马跃千却认为很自然:“《硬骨头》虽含传奇元素,但还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从导演角度来说,扎实的造型、触手可及的质感是这部戏的根基所在。”从影多年,马跃千主要在战争、军事题材领域耕耘,对于此类题材的创作他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原则:“战争剧是很吸引人的一个类型,它关涉生死,并且触及国族命运、大是大非。我认为战争剧的生命线还是在于真实——史料真实、人物真实、场面和氛围真实,这几样表里相合,缺一不可。”
最近,《硬骨头》第二部《硬骨头二之绝地归途》很快也要建组拍摄,这次由时代典范带来的新一季故事仍将在要塞的大背景下发生。故事大致讲述一个在苏联长大的华裔女记者,因发现日建要塞而来到哈尔滨,因此牵连起中、日、苏三方的矛盾冲突,也勾出了一段尘封的传奇往事。
【文/铁皮小鼓】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