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溧阳文明金名片(偏远小山村喜变省文明村的)

溧阳文明金名片(偏远小山村喜变省文明村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集体收入,2008年大田村村委陆续改善青虾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2017年进行大规模改造。自此,基地承包费从每年每亩300元上涨到每年每亩700元,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20余万元。张全富是村里有名的青虾养殖户,4年前,他辞去工地的工作,回村养殖青虾。“多亏村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青虾养殖培训,使我的养殖技术稳步提升,收入越来越可观。”想到青虾还有两个月就上市了,张全富高兴得合不拢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没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大田村如何振兴产业?“首先从种粮入手!”17年前,大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吕三美为大田村经济发展把准了“脉”。此后,大田村积极引进优质、高产、高抗、稳产的水稻品种,创新实施国家级良田改造项目……仅三年,粮食种植就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在种田大户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种粮致富的路。除了抓好农业,大田村在特色青虾养殖业上也下了功夫。在村委的积极引导

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十月底,秋色已浓。走进地处江苏溧阳的最西南端,与安徽郎溪县、南京高淳区交界的社渚镇大田村,一幅“景美、屋齐、路洁、水清、村美”的美丽乡村画卷便呈现在眼前。

这座20年前还是经济薄弱、无人知晓的偏远小村庄,如今成功蝶变为江苏省文明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大田村党委副书记冯强给出了答案:“由‘景美’向‘德美’延伸,‘面子’与‘里子’并进,换‘新装’与换‘新风’共融,简言之就是用发展集体经济的‘硬道理’和培育文明乡风的‘软密码’助力乡村振兴。”

兴产业

溧阳文明金名片(偏远小山村喜变省文明村的)(1)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没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大田村如何振兴产业?

“首先从种粮入手!”17年前,大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吕三美为大田村经济发展把准了“脉”。此后,大田村积极引进优质、高产、高抗、稳产的水稻品种,创新实施国家级良田改造项目……仅三年,粮食种植就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在种田大户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种粮致富的路。

除了抓好农业,大田村在特色青虾养殖业上也下了功夫。在村委的积极引导下,大田村已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养殖青虾,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致富。

张全富是村里有名的青虾养殖户,4年前,他辞去工地的工作,回村养殖青虾。“多亏村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青虾养殖培训,使我的养殖技术稳步提升,收入越来越可观。”想到青虾还有两个月就上市了,张全富高兴得合不拢嘴。

为了进一步提高集体收入,2008年大田村村委陆续改善青虾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2017年进行大规模改造。自此,基地承包费从每年每亩300元上涨到每年每亩700元,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20余万元。

“得益于360省道穿村而过的优势,不少外地客户来我们这采购苗木。”村会计吴梦洁介绍,大田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苗圃种植基地,组织村民进行苗木种植,培育自身“造血机能”。目前基地共育有樱花树、小叶女贞树、广玉兰等10多个品种的苗木,基地还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今年6月,大田村党委和江苏通用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缔结村企党建联盟,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学、活动联办、资源联用“四联”方式,探索“党组织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党建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美环境

环顾大田村,公厕、垃圾箱布局合理,房前屋后整洁干净,院内花木扶疏。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在村老年活动室话家常的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村里新修建了小广场、农家书屋。”“村里的闲置空地变成了小运动场,既扮靓乡村,又为我们提供了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近年来,大田村聚力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坚持点面结合、示范引领、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目前,大田村已浇筑水泥路25.9公里,拓宽水泥路3公里,新建标准化农桥7座,配套实施道路亮化路灯120盏……如今,一条条平整的农村公路串起农家村落、连起沃野田畴,乡亲们踏着水泥路迈上了一条条“幸福路”。

依托乡村“小网格”,做起美丽乡村“大文章”,实现乡村面貌、群众幸福感双提升。大田村积极推行以“什户长”为基础的“党员中心户”网格化管理,将为民服务和人居环境整治真正延伸到基层治理最末梢。“网格长、网格员、什户长每天对网格内街道、院落轮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村民的不文明生活习惯。”冯强说,网格化管理模式,大幅加大了治理力度,缩小了管理半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环境美了,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有了明显提高。“现在,有没有我们都一样。”村里聘请的日常保洁卫生员乐呵呵地说。

育乡风

溧阳文明金名片(偏远小山村喜变省文明村的)(2)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还要让他们的精气神提上来,焕新乡风民风、点亮文化生活。

大田村不仅深谙“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硬道理”,还摸清了乡风治理的“软密码”,坚持把文化建设和移风易俗作为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环节,以培育“好村风”、宣传“好家风”,来带动“好乡风”。

“健康义诊、理论宣讲、休闲娱乐,我们服务中心的活动真不少,我乐于做这里的志愿者。”谈起村里的文化生活,村民虞小云不禁喜上眉梢。一场场活动,一次次服务,大田村综合服务中心逐渐成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舞台。

路口、村口、广场等显眼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村规民约等宣传内容随处可见。村里定期组织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宣讲党的政策,还通过红白理事会、“五好文明家庭”评选、爱心助学等,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逐渐从一处美变成一片美。

以美促富、以富带美,如今的大田村面貌一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生活有声有色。谈起未来发展,冯强自信满满:“我们将从本村实际出发,接续奋斗,让村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徐怡)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