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歼灭张灵甫纪录片(上级命华野派主力挺进浙江)
粟裕歼灭张灵甫纪录片(上级命华野派主力挺进浙江)其三,华东战场靠近南京,利于国军快速增兵。我军在华东战场主要依托的基地是沂蒙山老区。敌补给快,我补给慢,且潜力有限。其二,华东战场虽云华东,却有津浦、陇海线贯穿东西南北,又有运河直通、黄河为阻,战略方向既不像东北战场比较简明,也不像西北战场战略要点较少利于攻防。华东战场紧邻中原,东西南北面都有敌人,区内重点城市极多,济南、徐州、开封、蚌埠、淮北、宿县、商丘等地,都能为国民党军提供依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理清主要战略方向,极为考验战略眼光和能力。东北战场形势较为简单,敌欲北进,我欲南下,关键点在于谁率先发展起庞大力量。杜聿明虽然军事上在行,但政治上远逊于我东野林罗首长,在发展力量上失了招。华东战场,在各大战略区中面临形势之危也不须多言。其一,华东当面的敌军最多最强大。邱清泉、黄百韬、王耀武等精锐兵团齐集豫皖苏鲁一带,始终对华野保持着极大压力。
我军诸将帅,以粟裕大将的战略思想最为灵活,也最敢于向中央斗胆直陈,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中央的既定战略。自1947年底至1948年济南战役,粟裕先后三次提议改变中央的既定战略,而中央军委竟然也次次同意粟裕的意见,形成良性的上下互动,进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一、四大野战军司令,粟裕最大胆解放战争中,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司令员的个人气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四大战略区战争形势特点。
西北战场空间广大,敌人势力偏于保守,需要硬吃硬打,来不得什么取巧。彭总性如烈火,不畏艰难,指挥风格上又天然克制胡宗南,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故而西北战事几乎是硬桥硬马,场场都是硬仗。
中原战场刘邓首长讲政治顾大局,指挥艺术变幻无方,令敌人不知所措。挺进大别山之战局中,最需要这样的担当和能力,故而刘邓大军向死而生,竟能在敌之腹心以弱势兵力求存求强。
东北战场形势较为简单,敌欲北进,我欲南下,关键点在于谁率先发展起庞大力量。杜聿明虽然军事上在行,但政治上远逊于我东野林罗首长,在发展力量上失了招。
华东战场,在各大战略区中面临形势之危也不须多言。
其一,华东当面的敌军最多最强大。邱清泉、黄百韬、王耀武等精锐兵团齐集豫皖苏鲁一带,始终对华野保持着极大压力。
其二,华东战场虽云华东,却有津浦、陇海线贯穿东西南北,又有运河直通、黄河为阻,战略方向既不像东北战场比较简明,也不像西北战场战略要点较少利于攻防。华东战场紧邻中原,东西南北面都有敌人,区内重点城市极多,济南、徐州、开封、蚌埠、淮北、宿县、商丘等地,都能为国民党军提供依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理清主要战略方向,极为考验战略眼光和能力。
其三,华东战场靠近南京,利于国军快速增兵。我军在华东战场主要依托的基地是沂蒙山老区。敌补给快,我补给慢,且潜力有限。
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实际上的军事负责人,对战场局面有着深入的思考,知道华东战场非常不好大,一招失策,便会引起满盘皆输。古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央军委有时考虑各战略区的战役安排,有时反而不如当地将帅更为清晰。当粟裕认为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与战场实际不相符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毕竟兵凶战危,华东战场一点错也犯不起。
我们且看看,粟裕都提了什么不同意见。
二、第一次建言:华野不能蜷缩在陇海线以北1947年8月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刚过陇海铁路线,便陷入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刘邓大军执行的是不要后方的战略,处境极为艰难。
中央为改变刘邓的困难处境,一方面令陈赓谢富治兵团出豫西策应,一方面令华野抽组主力组建西兵团,在陇海线以北打几个大仗,吸引敌人主力北还,以减轻刘邓的压力。
粟裕亲率华野西兵团迅速按中央命令进至鲁西南,打了几仗后,粟裕发现了新的变化。
国民党军判明了刘邓南进的意图,集结了大量兵力围堵。如果华野不过陇海线,国军正好可以将我两大野战军隔开。
徐州一带敌军兵力充足,完全可以应付华野西兵团。这样一来,不仅刘邓大军的困境没有得到丝毫缓解,华野还将因为无谓的分兵,而陷入鲁西南、苏北国军围攻。
反复筹思之下,粟裕向中央提出建议,华野西兵团应迅速向南越过陇海线,到河南腹地作战,以坚决有力的歼灭性战役,迫使河南境内的敌军北撤。
中央军委与粟裕反复沟通,也意识到了局面的严重性,于是同意粟裕意见。
南过陇海线,既出乎我方统帅部的意料,同样也令敌军大出意料。华野的根据地在山东,越过陇海线后失去补给,这仗还怎么打。
国军没想到粟裕会这么打,一时间部署上产生混乱,赶忙调兵追击。结果因为提前筹划不到位,诸部追兵失去了协调,渐渐产生了孤军突进的情况。粟裕要的就是这个局面。
他在鲁西南沙土集一带,抓住战机,集中主力全歼敌57师9700余人,打乱了国军的布局,在鲁西南建立了一条战略通道。华野西兵团顺利进入陇海线以南,驰骋于豫东。
这一股生力军一进河南,立即使追击刘邓的国军腹背受敌,华东、中原敌军把注意力都转向了粟裕。刘邓得以顺利南下。
二、第二次建言:华野挺进江南不可行
刘邓挺进大别山后,引起蒋介石高度恐慌,调集大军向大别山地区发起围攻。中央尝到了战略挺进的甜头,决定如法炮制再来一招战略妙手。
经过审慎研究,中央打算让华东野战军抽出主力纵队,渡江南下,到浙江一带建立根据地,一举打进国统区的腹心之地。
这一招真是匪夷所思。如果我军真的挺进江南,必将从根本上破坏国民党的统治,真正将战争从内线引入外线。
但任何战略设想,都要有充足的现实条件来支撑。我军挺进江南,面临几大困难:
第一,我党我军已离开江南十几年,蒋介石在其腹地推行白化统治,那里缺乏必要的革命基础。
第二,交通线漫长,即使我军能突破重重困难顺利渡江,渡江之后呢?国军如以重兵围困,我将无以立足。
第三,华野并无兵力优势,如果将主力抽调南进,则华东战场敌强我弱之局面将更加恶化,如果华东有失,纵使进入江南,亦将是舍本逐末。
据此,粟裕向中央斗胆直陈,目前挺进江南时机不合适,应将主力留在华东、中原战场,打几个决定性的战役,彻底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这是中央和野战军在根本战略上的分歧。中央也考虑到了华东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暂缓渡江南进的决策,但相关工作准备仍在进行,华野也坚决执行了中央命令,抽组三个主力纵队,连司令员政委都定好了。
但粟裕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他站在党的事业的全局考虑,豁出被中央批评的危险,又对局势作出了分析。1948年4、5月间,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粟裕在会议期间,当面向中央汇报了自己的考虑。经过反复会议讨论,中央终于认同了粟裕的看法,再次决定推迟南进之议。并重新为华野定下新作战目标,即在1948年夏天,在中原打大的歼灭战,以消灭敌整编第五师(邱清泉部)为目标,歼敌十一、二个旅。
粟裕极度感谢中央对他的信任,以立军令状的姿态,受领了新的作战任务。后来,粟裕指挥华野进行了豫东战役,连克开封、商丘、许昌等城市,全歼区寿年兵团等部共达十余万人,超额完成中央定下的决心。
虽然没有歼灭邱清泉,但粟裕以弱势兵力,动辄将敌一部包围,要来则来,要去则去,敌人追不上围不住,还必须时时注意不要被粟裕分割包围。华东各部国军,在军心上已经极度恐慌。
豫东战役之前,国军诸将领尚敢狂言,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那种仗只不过是国军不小心。而豫东战役之后,连杜聿明、邱清泉、黄百韬等一流将领,都收起了狂傲之心,不敢再有任何轻视之意。
中央得悉华野取得了如此重要的胜利,痛快地改变了战略,指示粟裕不必再渡江南进,按他的筹划,继续在中原、华东打大仗。
三、第三次建言:济南早打不如晚打
1948年7月,华野许世友谭震林兵团,攻克了兖州,切断了济南和徐州两大战略枢纽的联系。中央预感到进攻济南、拔除敌在山东的中心据点,有了一定条件。同时决定利用围攻济南之机,调徐州的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兵力北进救援,以创造运动中歼敌的机会。
这个战略无疑是对的,也是根据以往我军经验作出的正确决定。
粟裕在充分理解中央意图的基础上,作了非常大胆的预测。
他感到,经过豫东战役的伟大胜利,特别是攻克河南省会开封这样的大城市,我军有了攻克坚城的能力。同时,随着我军战略目标逐渐指向省会城市,战争规模也将从局部歼灭战转向中心城市的攻略,这就意味着主力决战将成为今后的常态。
根据中央的命令,许谭兵团以不足10万人的兵力,进攻王耀武10万人据守的坚固城市,目的根本不在于打济南,而在于吸引邱、李、黄北上。
而我华野全军实力当时已经多达30万,没必要过度谨慎,把战役目标定的那么小。
所以,粟裕果断向中央发电,请求改变既定计划,不要急于在十几天内发动济南战役,而应给华野一个月的休整与集结时间,拿出大决心,敢于吃掉济南。
中央被粟裕的超级大胃口吓到了。
要知道,济南、徐州两地能投入战役的国军多达28万人。而且济南在日据时代,修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王耀武号称济南城防可抵10万精兵。有城防的加成,再加上徐州强大部队的增援,我军能不能实现攻城与打援的双重目标,着实把握不大。
就济南战役一事,中央先后发了七封紧电,反复与粟裕讨论战役安排。粟裕的决心可不是轻易拍胸脯下的。他反复列举华野各部的情况,分析邱李黄等人豫东战役后畏粟如虎的心态,并向中央提出了进攻济南的三种可能性,提出了14万攻城、18万打援的计划。
特别是阻援阵地的布置,粟裕详细排列了我军沿津浦线和运河层层阻击的能架势,一封封电报,让我军总部参谋人员彻底折服。这种巨蟒缠身的阻援布势,敌人不来则已,来必受死。
最后,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命令华野各部休整一个月后集结,按粟裕的策略攻城与打援同步进行。后来事实果然如粟裕所料,许谭兵团围住济南城后,徐州援军北进鲁南,刚一和粟裕的打援部队接触,便感受到了华野的浓浓杀气,根本不敢放胆北进。
王耀武坐困危城,面对许世友、谭震林的强大攻势,居然越打越沮丧。后来吴化文一部战场起义,济南城轰然破防,我军取得济南战役全胜。徐州之敌连济宁都没过,便灰溜溜逃回老巢。
这次的建言,是粟裕与中央最有默契的一次互动。作为方面军的统帅,他既能够准确领会和发展中央的意图,更能从全局的高度,补充和改善中央的作战安排,有这样的司令,何愁仗不越打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