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重教化 人才辈出 走进中堂,抬头可以看到梁枋上的驼峰、斗栱、瓜柱等雕刻有花草、凤鸟等图案。隔扇门上挂有木匾,上面写着“明德堂”三字,上款为“道光壬辰(1832)仲秋上浣”,下款为“逸卿鲍俊拜书”。(鲍俊是晚清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名家,被称为"岭南大才子",为香山文坛领袖。道光二年中举人,次年取进士,其殿试试卷在进呈给道光皇帝御阅的十本之内,道光皇帝御批"书法冠场",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堂设有祭祖台位,隔扇上嵌三块木牌,分书“郕国南宗”、“源远流长”、“同气连枝”,为重修时旅港曾氏族人题赠。历经200年风雨保存完好 长洲村上庄曾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建筑占地总面积达1449.61平方米。祠堂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形正脊,碌灰筒瓦,滴水剪边,青砖石脚,红阶砖地面。正门前是一处开阔的旷地,左边是篮球场,右边和后面为

宋宣和年间,儒学圣人宗圣曾子后裔“曾植”从江西庐陵迁徙到粤北南雄府保昌县。后任南雄县令 到了(宋淳熙年间),五十世孙曾默来到黄埔长洲定居,开村辟土,繁衍后代,长洲岛曾氏一族的历史也由此展开。清道光十二年,曾氏宗祠建立,成为了长洲曾氏联系亲缘血脉的纽带之一。近日,记者来到长洲岛曾氏宗祠,探寻它的故事。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1)

长洲曾氏系曾子后裔

上庄村位于长洲岛中部。据记载,上庄村始建于南宋,是儒学宗圣曾子的后裔。

据曾氏族人介绍,曾氏一族在西汉末从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今吉水县),宋宣和年间,长洲曾姓祖先曾氏46代孙“曾植”入广东南雄府保昌县,宋淳熙年间,47世孙“公说”来到广州大东门雅荷塘甜水巷(即今中山四路)定居。到了50代曾默迁居长洲上庄。 “上庄村全村曾姓,目前在此居住的族人有大约5000余人。”

历经200年风雨保存完好

长洲村上庄曾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三进两天井,建筑占地总面积达1449.61平方米。祠堂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形正脊,碌灰筒瓦,滴水剪边,青砖石脚,红阶砖地面。正门前是一处开阔的旷地,左边是篮球场,右边和后面为民居。据了解,祠堂主体建筑再加上祠堂门前旷地,总面积约2100多平方米。在黄埔区众多祠堂中,如此大规模的祠堂并不多见。

记者看到,祠堂正门木匾上写有“曾氏宗祠”四个大字,上款“公元二〇〇二年重修”,下款“道光壬辰年(1832)始建”。左右对联为:支派远从沂水起;渊源近自吉安来。大门的两边墙壁上开设蜂窝孔大花窗,窗之边框卷草纹精美细腻,又有展翅飞龙纹饰。据了解,这种前墙设窗的建筑形式亦十分少见。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2)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3)

走进中堂,抬头可以看到梁枋上的驼峰、斗栱、瓜柱等雕刻有花草、凤鸟等图案。隔扇门上挂有木匾,上面写着“明德堂”三字,上款为“道光壬辰(1832)仲秋上浣”,下款为“逸卿鲍俊拜书”。(鲍俊是晚清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名家,被称为"岭南大才子",为香山文坛领袖。道光二年中举人,次年取进士,其殿试试卷在进呈给道光皇帝御阅的十本之内,道光皇帝御批"书法冠场",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堂设有祭祖台位,隔扇上嵌三块木牌,分书“郕国南宗”、“源远流长”、“同气连枝”,为重修时旅港曾氏族人题赠。

重教化 人才辈出

长洲曾氏一族人才辈出。曾氏族人告诉记者,曾氏一族因先祖为曾子,且后裔多文人墨客,所以祠堂门口两侧用的是石鼓。

记者看到,在曾氏祠堂门前旷地上立有三个旗杆夹,不过因风吹日晒石,碑上的字早已模糊,只能隐约可以看到“恩科中武第六十二名”“第三名”“光绪”“恩科乡试举人六十二名”“经魁”等字迹。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4)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5)

据了解,晚清张之洞亲自提选的放洋留学生官曾如松 被派往比利时留学,修读冶金专业,回国后官至汉阳兵工厂总工程师。新加坡著名侨领 曾和陈嘉庚先生一起为祖国筹款抗日的曾纪辰 前香港消防处处长曾广豫等都是长洲上庄曾氏族人。

历经两次修复 曾用作小学

曾氏宗祠历经两次重修,第一次为1908年,第二次为2002年。据介绍,曾氏宗祠在1924年曾做过长洲农民协会会址。据2005年出版,由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广州红色史迹》一书记载:长洲农民协会于1924年9月28日在长洲上庄的曾氏宗祠成立,会员有100多人,曾铁生为执行委员兼会长。农协会成立时,每个会员发一枚“长洲农民协会证章”。上世纪50年代,祠堂左右两侧的厢房曾被拆除,建起了两栋教学楼,祠堂主体部分用作学生活动区域,村中有不少族人在此读过书。2002年重修后,教育局将祠堂还给曾氏族人,后族人将教学楼拆除,将祠堂两侧的厢房恢复重建。

曾氏宗祠建筑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因此于1994年6月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重修后至今,祠堂作为村老人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及村民喜事筵席场所。每年大年初一,上庄曾氏族人还会集中在祠堂吃斋饭。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6)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7)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8)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9)

站在曾氏宗祠门前广场旷地,可以看到祠堂东西两侧建有青云巷,东为“拱日”,西为“扶轮”。两边还有厢房和两层式更楼,其中更楼二层上设阳台,建有石柱雕栏。

据了解,两层式更楼(又称文昌楼)曾用作私塾,专门供族内适龄儿童上学使用。“上下两层,一边大班,另一边为小班。族里最大年纪的85岁长者小时候就在这里接受过开笔礼。”曾氏族人介绍道。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10)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11)

广东曾村宗祠(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村曾氏宗祠)(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