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汉中,其实是一个多山的地方。之前总将汉中称为“汉中平原”,“汉中盆地”,但来这之后才觉得这些称呼其实有点夸张了,我更倾向于叫它“汉水谷地”,因为那片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平原太小了。飞机从北往南过了秦岭之后,地面上立刻便是一马平川,类似华北平原,成都平原一样的典型的冲击平原。而只要稍微一抬头,就立刻能看见前方连绵不绝的大巴山。在汉中市内最高的楼之一,邮政大楼的旋转餐厅里,坐个几分钟,就能把整个盆地尽收眼底,南西北东,被高楼和农田占满的地方是平原,看不尽的是山。所以,四川是个诱惑,是个温柔的圈套。少不入川,对年轻人如此,对有梦想的中年人也是如此。但我要说的是汉中。这个与四川只有一山之隔的历史名城,在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后,脑子里金戈铁马的幻想便烟消云散了。作为一个四川人,特别是川东北的汉子,一下飞机,当6月湿热而混有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便有一种家的错觉。逛了几天后发现,不管是县城还是农村的画风都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

汉中,可谓是大名鼎鼎啊!

想当年,项羽跟大家都说好了,谁先到关中,谁就当大王。不料刘邦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后,项羽又反悔了,不仅要自己当王,还想把刘邦赶到四川去,刘邦说,还是不要跑那么远,就在汉中好了。

然后项羽竟然同意了。然后整个天下都称汉了。

后来的刘备,抢了刘璋的四川,又占了张鲁的汉中,但仍旧定都成都,没有搬到汉中,从此蜀国便再没什么突破了。

所以,四川是个诱惑,是个温柔的圈套。少不入川,对年轻人如此,对有梦想的中年人也是如此。

但我要说的是汉中。这个与四川只有一山之隔的历史名城,在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后,脑子里金戈铁马的幻想便烟消云散了。

作为一个四川人,特别是川东北的汉子,一下飞机,当6月湿热而混有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便有一种家的错觉。逛了几天后发现,不管是县城还是农村的画风都与一座普通的四川小城非常相似。不一样的是,这里的空气更洁净,人口没那么密集,似乎少了一份我们那边人对世间种种欲望的热诚和积极。汉中人讲的是一种类似于四川话的陕西话,听懂完全没问题,可当我尝试用四川话与他们交流时,却被要求说普通话。

之前总将汉中称为“汉中平原”,“汉中盆地”,但来这之后才觉得这些称呼其实有点夸张了,我更倾向于叫它“汉水谷地”,因为那片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平原太小了。飞机从北往南过了秦岭之后,地面上立刻便是一马平川,类似华北平原,成都平原一样的典型的冲击平原。而只要稍微一抬头,就立刻能看见前方连绵不绝的大巴山。在汉中市内最高的楼之一,邮政大楼的旋转餐厅里,坐个几分钟,就能把整个盆地尽收眼底,南西北东,被高楼和农田占满的地方是平原,看不尽的是山。

汉中,其实是一个多山的地方。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

在汉中邮政大楼的旋转餐厅里眺望

整个汉中的行政区划就如花瓣一样,除了最中间的汉台区主要都是平地,围绕着它的,北边是略阳,勉县,留坝,洋县,佛坪,南边是宁强,南郑,镇巴,西乡,全是以山区为主,而这些山,可不是一般的小山,是秦岭跟大巴山啊!《蜀道难》写得有多好,这些山就有多大,多高,多险。这次去的地方,不但没有一个在汉水河谷之中,而且还都是在整个汉中,甚至是单个县里面最偏远的角落,所谓的川陕交界。这次汉中之行,成为了我去的所有地方中坐车最久的,但与之对应的,它也是我见识的石头种类最丰富,最为珍奇的一次经历。

汉中石·编号001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

这块石头就是我们此次汉中之行的主角——汉中玉。之前从未认真研究过其它种类的玉石,因此我也说不出这个玉到底有什么特色,只是感觉它绿中带黄,像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青菜,丧失了大量的绿叶素,不过也正是因为缺了几分的绿色,少了些许饱和度,这个玉看上去才不那么油腻,多了份质朴。比起商店里细致入微的玉石雕刻,我倒更喜欢这种原始的状态——陌生、复杂、凌乱和不可驯服的野性。

比较讽刺的是,这块石头虽然叫汉中玉,却是出产在汉中最不汉中的地方。那是南郑县最南边,与四川巴中南江县的交界处,一个叫做碑坝镇管辖的山头上。要是当年划省界稍微往北划一点,这汉中玉可能就要叫“巴中玉”了。

由于产玉,那个山头被承包了下,变成了矿山。虽然距离汉中市区也就50来公里,可去一趟得花4个小时,一天来回的话就有近8个小时在车上!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4)

中途有时候会定位到四川,有一回遇上修路,我们还是从巴中的光雾山-诺水河景区绕道回去的

南郑县与汉中的中心汉台区只隔了一条汉江,我们从南郑县城一路向南,没走多久就进入了茫茫的大巴山中。大巴山西连龙门山,往东一直到湖北的神农架。汉中境内的这段大巴山,很多书上称之为米仓山,可不管是当地百姓还是这边的干部,还仍叫它大巴山,可能是米仓山这几个字总有些文绉绉的感觉吧。

大巴山虽大,却没太大名气,这么大一片山里都找不出一座峨眉山、青城山之类的名山,以至于长时间构成了四川、陕西之间的认识真空。其实在这片山里,美景是有的:四川这边,巴中的光雾山-诺水河,我们达州万源的八台山,这几年随着开发和宣传的跟进,逐渐有了名气;汉中这边,刚刚发现了大规模的天坑群,一系列壮观的航拍视频也火了好一阵子。其实那些天坑周边早有人居住,只是当地人习以为常,不觉得有多稀奇,稀奇的是,如此壮观奇特的地貌,直到近年来才让外人知晓,可想而知,这些地方是有多么的封闭。

大巴山区的闭塞,主要是怪路不好走。大巴山脉的本身呈东西走向,山脉之中各个山峰也大都是东西相连,缺少南北向的大峡谷。北边的秦岭虽然更加高大,但秦岭里著名的蜀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都是沿着清水河,故道河、褒水、斜水、傥水这些天然的河谷修成的,几千年来都是那几条线路,走的人多了,沿途村庄,驿站多了,到后来也就通达了。可是大巴山中,唯一贯穿的河谷就只有路过剑门关的嘉陵江河谷,俗称金牛道。这条金牛道,只能造福成都-西安线上的民众,更远一点的四川中东部地区就辐射不到了。来这里之前,我从书本上了解到,在大巴山东部,还有米仓道、荔枝道两条蜀道,可真正到了这儿一打听才知道,所谓的米仓道,就是从巴中一带到汉中所有山路的总称,都是历代百姓走出来的,支路众多,且不连续,我们的小李还信誓旦旦地要去拍米仓古道,想想真是太天真了,而那些在地图上画一根线写个米仓道的人也太不负责了。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5)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别说在古代没有一条贯穿汉中-巴中的南北线路了,我们去的时候,走的也是拉面般斗折蛇行的山路(当时听说从南郑通往巴中的隧道即将打通)。汽车就像拧螺丝一样,拧紧又松,转上去又滑下来,每转一个弯就如同打开一扇门钻进了另一个天地。很快,车窗外就再也看不到民房,只有绿的树,蓝的天,洁净的云朵和攒动的山头。前一晚刚看了《中国有嘻哈》第一集,耳机里还放着Gai《空城计》里的那句“老子一抬手就摸得到天,看白云青山跟袅袅的天。”甚是应景,我简直要操着四川话从车里飞起来。以至于到我现在听到这句歌词,脑海里依然会浮现汉中大山里的画面。

开了一个小时候,就不再有任何美好的感觉了,我紧闭双眼,蜷缩在后座,任凭身体被永不休止的惯性玩弄于掌,人已经被揉成液体,在到达终点之前,我的生命不想有任何延续。

想起《三国演义》里,曹操说过一句话:“南郑直为天狱”,肯定就是说的这里吧!周遭这重重群山真的跟海一样,再有雄心的霸主在它身下也会望洋兴叹的!

中午抵达了碑坝镇后吃了午饭,车子继续向南,翻过一个山头,告别水泥路,开进一条惨绝人寰的土路,左边是悬崖深渊,右边是稳定在临界点的土石剖面和折断的树枝。路上掉满了碎石,直接把我当天的微信步数抖成了30000步。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就是矿山了。只有一次性使用的用户才会挖出这样的路。

矿山的基地是在一个接近山顶的开阔之处,南、北、西面是深不见底的沟谷,东面上去就是挖矿的地方。南边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喀斯特山头,四、五座陡直的石峰好似人的手指,伸入云霄,颇有仙风道骨之韵,矿上的人说那座山是四川的,还说其中的一峰是个坐着的观音,他们没去过那边,就每天这样望着。这样看来,矿产资源留给陕西,旅游资源留给四川,这也算公平。

大巴山石多为砂岩、泥岩和石灰岩,而这个山头却是由大理岩构成的,这便是它的奇妙之处。大理岩体如同被注射了一剂流光溢彩的病毒,生出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变异组织。这一剂病毒就是岩浆,其中之一的变异体便是我捡的这块汉中玉。

汉中石·编号001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6)

汉中玉,学名蛇纹石,是一种含水的富镁的硅酸盐。紧贴在碧玉边上的白边就是它的母岩——大理岩。

大理岩的前身是石灰岩,地层深处的石灰岩层经过高温高压的重塑,变成为了洁白的大理石。在这之后很久很久,地层深处的岩浆沿着裂隙侵入了这块巨大的大理岩中,与之接触的大理岩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染和烘烤,纷纷发生变异,成为了另外种类的石头。大理岩的成分本身是碳酸钙,但在接受岩浆里的镁、硅之后,就逐渐变成了蛇纹石。石头中的碧绿,就源自其中的镁元素。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7)

这块蛇纹石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玉石,主要是由于它的成分更纯洁,晶体排列更加整齐。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8)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9)

卖玉的人判断一块石头是不是好玉,一是看它的透光性,二是看它其中有无裂纹,“玉不琢不成器”,在材料选好后,还必须经过设计、雕刻才能卖出价钱,我收藏的这块,算是上等的原材料了。

我试探地问了一下老板,当地的百姓会过来敲石头吗?矿老板答道,山上有监控的。至此,一向不规矩的我始终不敢乱捡石头,如果因为区区一块石头被抓了岂不是很尴尬?这块石头,是最后以拍摄之由名正言顺地带走恕不归还的。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0)

喜欢这张照片。一个天然的露头面上,绿色的玉石如同不经意洒在地上的色素果冻,它风化形成的土壤上,长出了绿色的植物为它映衬,一只绿色的苍蝇降落在一片空白区域,似乎是要与另外两种天然的绿色比比谁更美

汉中石·编号002/003

汉中石·编号002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1)

汉中石·编号003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2)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同样的人,石头也一样。岩石的种类只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到每一块岩石,则会有更适合它们自己的称呼。像这两块石头,上面那块,绿,又绿得有些勉强,应该叫蛇纹石呢,还是大理岩?下面这块,说是比较纯正的大理岩吧,但又有一点发绿,这些血统不纯正的家伙,应该怎么归类?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3)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4)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5)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6)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7)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8)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19)

开矿点一旁的地上,形形色色的怪石俯拾皆是,但只有少量符合加工标准的石头会被带走。矿老板捡起一块瞅瞅便随意扔掉,又捡起一块,点点头,让手下拿好,回去雕个小的佛像。对他来说,玉石只有两种,可以卖的,和废料。

相反,在地质学者眼中,所有石头都是平等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特殊的,他们常常会对那些商家取的名字不以为然,一语道破石头的本质。但这样的上帝视角也让这些石头在他们眼中缺少了模糊的美,常人眼中的奇特之处在他们看来都只是自然在漫长时间里留下的随意一笔,丝毫没有想占有它们的欲望,更别提从中产生浪漫的想象了。

至于商场里选玉的人,往往都以通透无暇、细润如水为标准,他们似乎是对这些石头最钟情的人,这或许是对自身完美追求不得而寄情于物的表现,玉因为人的追捧而高贵,人盯着手中的玉佩心生怜爱,其实爱的还是自己。

至于有的玉石可以卖出天价——战国时候的和氏璧,竟然价值连城。我想,当君主的不一定就多喜欢,可能只是出于寂寞吧。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0)

山雨欲来

矿山上的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大块大块沉闷的云团,之前还纠缠不清,推推挤挤,之后就像被拧出了一滩水,立刻就轻松自在了,各自有了地盘,挂在那儿一动不动。

矿上常驻的也就4 5个人,有一个负责矿上所有杂务的河南大哥,30多岁的模样,人很nice,总是笑呵呵的,是个热心肠,一路上帮了我们不少忙;有一个工程师,40多岁的样子,小个子,湖南人,话不多,也总是一副笑盈盈的脸,像只憨态可掬的小羊羔。另外一个的女士,也30多岁,四川老乡,是请来专门给大家做饭的,特别随和的一个人,其他男士总爱跟她开玩笑,而她脸上的肌肉似乎始终因为长期大笑而无法复原,总是红彤彤的。她做的菜还算可以,喜欢用自己种的青椒,很辣,连我喜欢的青椒炒苦瓜都是辣的,不幸的是,那几天,我口中含了N个口腔溃疡,外加又生了一身的湿疹,每天都只能挑清淡的素菜和汤来吃。

由于来回8小时的路程太久,为了方便拍摄,便在矿上住了几晚。我们住的都是塑料搭建的工棚,到了晚上10点,所有人就寝后,把屋外唯一亮着的一盏白炽灯也关掉,这方圆几十里内就看不见一丁点亮光了。抬头仰望星空,盯了一两分钟,眼睛的感光度渐渐适应了夜的黑暗,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便如同被隐藏的图层,一层一层地显现出来,叠在一块愈发明亮,连成一片,犹如浩大的长河。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1)

毕竟是来工作的,没有那个精力拍星轨,只拍了一小时的延时,主要是云在动。

汉中石·编号004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2)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3)

这块绿色的石头也是蛇纹石,同样也是在一个矿山捡的。但它却属于另外一个故事了。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跟之前的蛇纹石稍有不同——岩缝中塞着很多一条一条的横向排布的银白色物质,那些东西很软,呈纤维状,用手就可以一根一根地掰下来。其实,它也是蛇纹石的一种,叫做纤维水镁石,俗称石棉,这块石头就捡自宁强县的一个石棉矿。

从汉中一路往西南就到了宁强。这里是那条最著名的蜀道金牛道穿过的地方,一路上,不少广元的车子来来往往。听司机说,2008年512地震,宁强也是重灾区。

顶着炎炎烈日,我们进入了挖石棉的矿山。这个矿山可不像之前那个——在一片荒山上砍些树,开个刀,取点石头,而是把整个山头彻底剥光!让它失去做山的尊严之后再一刀一刀砍它的肉!我们在的那些时间,不断有局部的岩体坍塌滚落,发出阵阵轰鸣,令人忍不住转头去寻。这里的人,似乎只是将它维护在一个可以开发利用和不造成灾害的临界点上便就此打住。

没有任何植被的遮挡,爆表的夏日紫外线只有靠几具人体全盘吸收。还好当时我穿了防晒衣,带了鸭舌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没有出事,其他几个同行的当地人在回去后就立刻变成了红烧肉。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4)

惨不忍睹的矿山现场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5)

岩缝中长出来的这些像布料边角一样的东西就是石棉了,不敢相信它跟绿色的蛇纹石竟然是同一类石头!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6)

乍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刚啃下来的甘蔗呢。其实,它跟蛇纹石,就像是碳和金刚石一样,同样的基因,不同的外形。正是由于石棉既有石头的属性,是一种硅酸盐,又有棉花的特质,可以分解成又细又长的纤维,所以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利用它做一些耐高温的织物。话说在古埃及,法老的裹尸布就是用石棉织成的。在中国,石棉布被叫做火浣布,主要是给战士打仗时穿,由于比较稀少,被人视作宝贝。到了今天,石棉多用于建筑材料之中,起一个隔热,绝缘的作用,但由于这种东西其实既不环保又危害人的健康,同时又不是那么不可替代,现在已经很少开采了。

比较遗憾的是,我把这个石棉样本弄丢了,没有收藏到,只能从带有一点点石棉的蛇纹石上窥见一斑了。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7)

说也奇怪,这焦头烂额的矿山上,竟然有一处绝景。一个30多米宽的小池子,因为溶解了太多的镁离子,变成了浓浓的湛蓝色。这滩池水配上周边碎石滚滚的裸露山体,竟然有几分高山冰碛湖的味道。矿山的人称赞说,“你看,这个池子是不是跟九寨沟的差不多呢!”

汉中石·编号005/006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8)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绝对不会捡这样一块普通的砂岩鹅卵石,但这次汉中之行见识过太多奇葩,看到这样一颗简单可爱的沉积岩,就像在海鲜大宴上吃到一口白萝卜,突然就有了一种回归淳朴平凡的冲动。

庙坝,是这次行程中我最喜欢的地方,它位于南郑的西南部偏远的深山之中,虽然偏远,却是个秀丽清凉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还算开阔平坦的河谷,四周耸立着嶙峋的喀斯特岩壁,人们在中间的坝子上修房子、种庄稼,还从事养猪、养牛、养蜂等多种农业活动。打理村中一切事务的,是一个聪明又能干的年轻女书记。在她的经营下,这里开始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在附近的川陕地区都小有名气。最重要的,是在她的争取下,庙坝刚刚通了公路,路修得很好,从汉中过来全程只要一个小时。在村中,我们碰到了汉中过来徒步的驴友,还有几个穿古装拍照的人。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29)

清凉避暑的庙坝乡,就是蚊子有点多

我们本次的目的,是去寻找传说中庙坝的米仓古道遗迹。可书记告诉我们,如果要去看古栈道,得从村里往四川方向再徒步4小时,村中唯一能看到的古迹,就是几根河边残留的桥桩。去到河边一看,所谓的桥桩,其实就只剩卡在石头缝里的那点根部了,看上去就泥土没有多大区别,只有在敲击之后才能感受到它是木头做的。虽说有点无语,但有总比没有好。

在木桩不远,有一座破旧不堪的石桥,可能是如今水位降低,踏石过河的人们便将它抛弃了吧。小河两岸,出露着洁白如象牙般的白云岩河床,河道两边,躺着许多从上游冲下来的鹅卵石,这块石头,就是其中的一颗。

汉中石·编号005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0)

它长得是不是有点像一根可口的巧克力棒?有奶油夹心的那种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1)

沉积岩就是要粗糙得多

汉中石·编号006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2)

这块石头就更有趣了,同样是沉积形成的碎屑岩,它各个层面里的颗粒不仅大小、颜色不同,每个层面的交界还不完全平行。如果仔细观察,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会短时间地将你传送到遥远的过去,使你想象到一系列破碎的、不连续的画面,甚至还伴随着声响。那些幻觉是你感受到的,即你赋予这些石头的性格。如果说前面的那个巧克力棒一样的砂岩就像少女口中的甜品,温柔、荡漾、细腻而富有韵律,这块磨圆度稍低的砂岩就像是放荡不羁的战士脖子上挂着的虎牙,横冲直撞,大起大落,时而归于纯色的平静,时而又突然炸开,犹如眩晕之后视网膜上的无数噪点。

小河在经过平坦的坝子后,跌下几个陡坎,就开始变得凶猛而急躁起来。河滩上满是桌子般大小的巨石,水中旋涡急速,深不见底。书记说,河里的鱼可大了。可要到河对岸看鱼,只能踩在两根管子架成的桥过河。那个两根管子差不多有15米长,加在一起不到一米宽,离水面高度估计有个7 8米,看得人心里瘆得慌。不料,书记和前面几个人说着说着咯噔几下就过去了。我之前是拒绝的,可在他们的怂恿下竟然冒着生命危险跨了过去。到了那边,她就给我们指下方河里的大鱼,确实有几条,银色的,在碧绿的水中游荡,隔了十多米,也看不清楚个具体模样。可是,立刻等待我的,又是一次生死考验。

好奇心这个东西,在没杀死你之前都是好的。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3)

河滩巨石上的人们

回去的时候,山上下了一场暴雨,没下多久又停了。途中我们下车解决个人问题,发现外面竟然比开着空调的车里还要凉爽。雨后山上弥漫着难以描述的芳香。空荡的鸟鸣声,是《路边野餐》一般的寂静。

这么远的地方,这么美的地方,连人类的贪婪似乎都可以被原谅和隐藏。

赤色,紫色,深蓝。大巴山的夜晚渐渐来临,来自大巴山南侧的我,仍在大巴山北侧的车上颠簸,去往更北的地方。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4)

大巴山日落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5)

空山新雨后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6)

矿山对面的四川奇峰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7)

庙坝乡象牙般的白云岩河滩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8)

碑坝镇公路上惊现蓝色蛇尸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39)

矿山的土路

石头记真实传说(石头记汉中寻玉)(40)

庙坝奇石,跟北京雍和宫门口摆的那块很像

以上内容来源于:韩师傅的废弃皮革厂

作者: Hansfoo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