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遇到踩踏事件如何保护自己(踩踏事件再敲响钟)

遇到踩踏事件如何保护自己(踩踏事件再敲响钟)*2005年10月14日中午,四川营川县云凤实验学校小学部,因为下雨楼梯间打滑,放学时学生摔倒引发踩踏,11名学生受伤。*2005年10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停电,一名学生恶作剧地喊叫,造成学生在楼梯间踩踏,导致8人死亡、27人受伤。*2010年3月22日,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附小组织学生扫雪时,一名学生不慎摔倒,致身后学生拥挤踩踏,一名女生死亡。*2009年11月3日,衡阳常宁西江小学在准备做课间操时,由于人多拥挤,下楼时发生踩踏,6人受伤。*2006年11月18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因一名学生在人群中系鞋带,引发拥挤踩踏,6人死亡,39名学生受伤。

遇到踩踏事件如何保护自己(踩踏事件再敲响钟)(1)

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梨泰院商业街搞万圣节活动,吸引了超过10万人参加,一时人满为患,疏导不开,进而引发惨烈的踩踏事故。

回顾历史上比较重大的踩踏事故,无一例外都是在重大的节日或者活动中,历数过往的踩踏事件,大多发生在重大的节日或者活动中,地点多于酒吧、旅游地、商场、狭窄通道、球场、晚会等地,人流量巨大且密集,一旦出现意外,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一般的连带效应。

但是,家长们知道吗,踩踏最高发的地点是一小学

*2014年9月26日下午,昆明明通小学宿舍楼有同学嬉闹翻倒,压倒一些小的学生,由此引发惊慌踩踏,6人死亡、26人受伤。

*2010年3月22日,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附小组织学生扫雪时,一名学生不慎摔倒,致身后学生拥挤踩踏,一名女生死亡。

*2009年11月3日,衡阳常宁西江小学在准备做课间操时,由于人多拥挤,下楼时发生踩踏,6人受伤。

*2006年11月18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因一名学生在人群中系鞋带,引发拥挤踩踏,6人死亡,39名学生受伤。

*2005年10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停电,一名学生恶作剧地喊叫,造成学生在楼梯间踩踏,导致8人死亡、27人受伤。

*2005年10月14日中午,四川营川县云凤实验学校小学部,因为下雨楼梯间打滑,放学时学生摔倒引发踩踏,11名学生受伤。

遇到踩踏事件如何保护自己(踩踏事件再敲响钟)(2)

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而小学生的平均年龄都不大,遇事应变能力不足,一慌张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家长们要经常给孩子做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孩子安全防御意识,从而减少伤害避免悲剧。

一旦遭遇踩踏事件,如何自救?

应对防踩踏这10招,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

1.课间休息或放学后不要急于抢行下楼,牢记安全第一。不在楼梯或狭窄通道嬉戏打闹,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的方向走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遇到踩踏事件如何保护自己(踩踏事件再敲响钟)(3)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7.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骚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10.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及时分流拥挤人流,组织有序疏散。

遇到踩踏事件如何保护自己(踩踏事件再敲响钟)(4)

关于儿童安全教育,给家长这几点建议:

1.家长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跟孩子讲解踩踏事件可能发生的因素,让孩子从小形成危险意识,自觉远离人多拥挤的地方,从而减少踩踏发生的几率。

2.教育孩子要熟悉所赴区域内所有的安全出口。可以在每次带孩子外出时就形成习惯,这样慢慢的孩子以后自己也会注意这些东西。当灾难发生,安全出口还是很有必要的。

3.发生踩踏事故后,孩子大多会产生恐惧,没有安全感;少部分会产生自责和内疚。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身边,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孩子在遇见灾难前是很脆弱的。

4.教导孩子勇敢面对,告诉孩子人生还有很多事不可知,更不可控;鼓励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宠物陪伴。目的就是要孩子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5.倾听及理解孩子的感受,包括意识形态、情绪和行为等;让孩子确认自己目前安全,增加安全感。

6.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心理专家的参与下,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声明:本站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