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借东风有感(随笔借东风的启示)
读借东风有感(随笔借东风的启示)而从行动力的角度看,充分性思维固然妥帖,但也不能不承认,这缺少了一点“闯劲”“冒劲”,缺少了一点“大刀阔斧”的精气神。在改革创新中,必要性思维可说既是思维上的突破口,也是行动上的突破口。如果等待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开始行动,求全责备、害怕失败,行动就可能在这样的“自我设限”中被延宕,“奇迹”也就难以发生了。相反,必要性思维,则是有60%的可能就会去行动。不一定想得太多太远太复杂,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动进程。相对而言,以必要性思维发现的问题、做出的判断,不是想象出来、推测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以这样的思维去审视行动、发现问题,无疑有助于锁定核心环节、给出精准一击,恰如诸葛亮借到了东风。两相比较,周瑜是“操心命”,从连环计到苦肉计,他承担了策略谋划实施的大部分工作;而诸葛亮却感觉是在“捡便宜”,全程旁观,出手一次就变成了故事主角。
【随笔】“借东风”的启示:多点“必然性思维”
马涌
“借东风”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由此更衍生出一句俗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起来颇为成竹在胸,但其实却并非如此:周瑜机关算尽布局停当之后,却因缺了“东风” 险些前功尽弃,一时惊惧忧虑以致吐血昏厥。若非诸葛亮出手“借东风”,怕也只是“万事俱备,一场狼狈”了。
反观诸葛亮,在计划最关键的节点助推一把,成就了一场大胜与一段美谈。不管是身负异术还是知识丰富,他显然是在火攻大计已定之时,就对“东风将至”这个最关键的因素,有着十足把握,这才有了大敌当前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本钱。
两相比较,周瑜是“操心命”,从连环计到苦肉计,他承担了策略谋划实施的大部分工作;而诸葛亮却感觉是在“捡便宜”,全程旁观,出手一次就变成了故事主角。究其原因,或许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然——周瑜的可名为“充分性思维”,而诸葛亮的则是“必要性思维”。
两种思维,源于形式逻辑中的两个概念: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简单讲,前者为“只要如何,便能如何”,从甲到乙,万般周全;后者则为“只有如何,才能如何”,从甲到乙,仍有风险。
充分性思维,是要追求万全,计划周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向前推进。这种思维,往往试图确保所有条件都具备、所有因素都到位、所有步骤都圆满。所以,如果有欠缺、有风险,他们就会放弃行动;甚至,计划赶不上变化、进度达不到预期,也可能导致“提前退场”。充分性思维很靠谱,不过也不难发现,很多问题只是“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可能因为迷失于繁杂的前置步骤,反而看不到最关键的环节、最核心的问题,恰如周瑜忘记了东风。
相反,必要性思维,则是有60%的可能就会去行动。不一定想得太多太远太复杂,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动进程。相对而言,以必要性思维发现的问题、做出的判断,不是想象出来、推测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以这样的思维去审视行动、发现问题,无疑有助于锁定核心环节、给出精准一击,恰如诸葛亮借到了东风。
而从行动力的角度看,充分性思维固然妥帖,但也不能不承认,这缺少了一点“闯劲”“冒劲”,缺少了一点“大刀阔斧”的精气神。在改革创新中,必要性思维可说既是思维上的突破口,也是行动上的突破口。如果等待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开始行动,求全责备、害怕失败,行动就可能在这样的“自我设限”中被延宕,“奇迹”也就难以发生了。
当然,套用“借东风”的故事,并不等于说必要性思维就一定比充分性思维更高级、更能接近成功。“有备无患”是中国传统智慧,也是基本的做事方法。从“借东风”借一点必要性思维,其实是想说,在周全做事的同时,如果能更好地抓住重点、勇敢地推进行动,把充分性思维和必要性思维结合起来,变成“充要性思维”,岂不两全?
从历史的传奇回到今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上。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不仅要继续保有全局把控、步步为营的稳健与周密,更要有洞察关键、直捣黄龙的眼光与智慧。如此,方能在稳妥与高效之间,获得珍贵而重要的平衡。透过那段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透过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