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梁思庄(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

4月14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有些人也许并不知晓,梁思礼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除梁思礼外,他的哥哥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均为院士。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样“高产”的文化名门在中国绝无仅有,放眼世界也不多见。梁家教育为何如此成功?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包括三个“院士儿子”在内,梁启超九个子女在各自领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梁思庄(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2001):四子,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

梁思宁(1916-2006):四女,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梁思礼(1924-2016):五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火箭专家梁思礼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2)

梁思礼生于1924年,老来得子的梁启超非常疼爱他,亲昵地称他为“老白鼻”,由英文宝贝(Baby)一词音译而来。

然而1929年,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不过梁思礼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3)

△梁思礼儿时照片

1941年高中毕业后,梁思礼随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学。仅两周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战争使他失去与家庭的联系和经济来源。他曾回忆说,自己到餐馆洗碗、当侍者,担任游泳场救生员等。

但这段求学经历为梁思礼的“工业救国”思想奠定了专业基础,“留学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工业落后,所以想学一门工业技术,学成回国出力。”赴美后,梁思礼先后在普渡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攻读电机工程、自动控制等专业,并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4)

△梁思礼青年时照片

1949年,梁思礼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放弃美国无线电公司的邀请,回国投入到祖国建设中。

对于当初的回国选择,他如此阐述:“我有个好朋友留在美国,后来他任美国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任中国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我们地位相当但收入相差很多。有人问我,对此作何感想。我的回答是,他研制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而我研制成功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5)

△1956年,梁思礼与妻子麦秀琼结婚照。

不过,回国“创业”的道路充满坎坷。1962年的一次导弹发射,留给梁思礼的是一段惨痛的记忆。“发射后没多久,导弹就不听使唤地掉在了当时距离我们300米的地方。”试验虽然失败了,梁思礼却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后的两年时间,梁思礼是在无数次试验中度过的。在经过17项大型地面研制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后,东风二号导弹在196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了。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6)

△梁思礼与中国航天员在一起

作为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曾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

建筑宗师梁思成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7)

△梁思成年轻时照片

梁家几位子女中,最著名的当属梁思成。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建筑设计顾问。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8)

△1947年4月,梁思成(右四)在纽约与建筑师们讨论联合国总部设计。

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后来,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他还曾被选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9)

△梁思成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在一起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0)

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更是称梁思成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近代考古学开拓者梁思永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1)

△梁思永年轻时照片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是我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并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永还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此外,他还留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这样的经典传世。

梁思永选择考古,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启超影响。很多外国人当年来中国四处挖掘文物,得手后即偷运出国牟取暴利,梁启超觉得中国不能放任自家的宝贝被人夺走,中国学者应该努力建立自己国家的考古学科。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2)

当时,考古是一门不被人看好的冷门专业,但梁思永却义不容辞地赴美学习考古了。梁思永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就算是在患病后,也拼命工作,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9岁就去世。

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3)

△梁启超子女儿合影

一个家庭,能出一位教授已是不易;能出一位院士,更是无上光荣。梁家满门俊秀,孩子各个成才,与梁启超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但和别的大家族不同,梁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4)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社会事务繁杂,但他没有忽视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因为行踪无常,他常和孩子们写信交流,所谈话题甚广,文学、历史,家常,人生无所不谈,总是亲切自然,不装不端。

他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是满满的爱。从他写给子女们的400余封家书中,可以窥见梁氏家教的魅力。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导师、亲密的朋友。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5)

△梁启超与长子梁思成(左一)、三子梁思忠、长女梁思顺,摄于东京。

他特别关注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德行,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民。无论遇到何事都能有睿智的判断,坚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惧的精神。

梁启超毕生爱国,他的爱国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在他九个子女中,有七个曾到国外留学,面对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梁启超的子女们都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国内,体现了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6)

在家书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反而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亲切的称呼、细致的关怀、深情的思念、真诚的告白、娓娓的诉说、谆谆的教诲,无不展露出梁启超深深的父爱。

一个人若没有家国情怀(人必真有爱国心)(17)

读梁启超家书

谈人生、爱国、立业、治学

谈人生:从容面对生活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1923年7月26日致思成书

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1927年5月13日致思顺书

谈爱国:思报社会之恩

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1927年1月27日与孩子们书

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

——1927年5月26日与孩子们书

谈立业:尽力去做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致思顺书

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1928年4月26日致思成夫妇书

谈治学:多方取益

“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恃书本也。

——1921年5月30日致思顺书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1927年8月29日与孩子们书

向梁启超先生和梁家好儿女致敬!

愿梁思礼老先生一路走好。

文\综合中新网、新京报等 图片来自于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