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典文学美文(唐人散文五篇)

古典文学美文(唐人散文五篇)喜欢故乡秋天的云彩,它的美丽可以和沈丛文笔下的云南昆明的云彩比美。常常出神地站在故乡的田间抬头观云,遥望云淡蓝天和湛蓝绝美的秋日天空时,就会发现那些变幻无穷的云朵竟是那样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早晨晨曦初露和临近夕阳西下的傍晚,天空中不时会看到从远处移来的一大群流云,有时厚厚实实,有时薄薄淡淡,有时色彩斑斓,这就是美丽的秋云。它们有的像大朵的牡丹盛开着,有的像一条条玉带飘游着,它们在旭日或者夕阳下变化万千,像神笔马良绘出的变幻莫测的各种图画姿影,无奇不有。有的像高山,有的像湖泊,有的像森林,有的像河流,还有的像人头和动物。一会儿变成鸟雀和猫狗,一会儿又变田野里的稻谷和玉米。时而像一头雄狮,时而又像一头大象,时而又像沉睡的东方巨龙……一幅幅画面都是那样的奇特和美妙,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这些云彩真是一个天然的表演艺术家。在山村宇宙的天空中轻点,随意的描绘出天空中的万种风情。每当我们昂首天空

古典文学美文(唐人散文五篇)(1)

故乡的秋天

故乡的秋天在立秋后拉开帷幕。蔚蓝的天空下,金黄的庄稼携一道微凉的风吹来,秋天就像一位仪态端庄的女子在乡村的田野里梳妆,又像一群男女竞走选手在乡镇的灯影中穿梭。

秋天来了,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人们久盼和希望的季节。田地里的庄稼穿上金金灿灿的盛装,田野有水稻的诱惑,玉米的金黄。对望,故乡的秋天,山村的村外有甘桔的香味,发黄的树叶如蝴蝶到处飞翔,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村庄的小院里的梨已满枝头,柿子遍树红了;人们带着满脸的喜悦,下田开始挥动镰刀收割。春天的耕耘换来秋天的收获,这是一幅多么丰厚的灿烂图画。

喜欢秋天,盼望秋天,拥抱秋天,感念秋天。故乡的秋天是阳光、云、雨、月柔和大地天空相融的世界,无处不赋有诗的韵味。

喜欢故乡的月。傍晚,夕阳下初露东升的月,神秘地邀着水墨彩霞在山村上空飞过,劈空裁剪出一片宁静的湛蓝色。透过乡村的树林,就会发现秋月之美,特别是站在故乡小路旁的草坪上向远方眺望,忽如又有了一种在世外桃源赏月的幽雅感觉,故乡的月不能不说是一道乡野中的风景。有位名叫青城明姿诗人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歌 》的诗歌 : 从池塘里掬一捧清凉 /从果园里捎一股醇香 / 秋来了,唱着一支金色的歌 /来到城里,来到村庄 //没有春风杨柳的得意 / 没有落红飘零的忧伤 /没有如火骄阳的狂热 /没有寒霜飞雪的冰凉 // 你唱远行的艰难和苦涩 /但并没有失望和悲伤 //你唱秋收的喜悦和满足 /但并没有自负和狂妄 //啊,面对遍地黄花 / 满园桂香,秋风啊 /我想和你一起唱 。 ”.

此诗描写的就是山村的独特美。虽然故乡的景色比上世外桃源,然而故乡的景色无论从村庄、杉木林等都有自己的风味和风景,只要看就有景,只要想,就有诗,浸润其景,就会醉意朦胧。

皓月当空,似乎是那种明亮已经超越了月亮的本身,看它就会激起生活的情感,成为追思远方亲人和朋友的一份信笺。每当明月升起,月光掠过村边的池塘,秋波里就会荡漾出的几层月影划过的涟漪,闪闪烁烁的月影透过岸边的林木更加显得朦胧美丽。八月中秋被乡人称之为“望月节” 也就是团圆节。记得小时候的中秋,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围坐在庭院里的桌旁,吃着炒脆的花生和自家做的荞酥,还有上街买的月饼,桌子上放着从村外采摘的板梨、橘子,一边吃,一边观看一轮金黄色的月亮,还常常听老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其乐融融。

喜欢故乡的秋雨,秋雨一落沙沙响,赶走了夏末的炎热。喜欢秋雨的天籁般的音乐,据说人在发愁的时候,可以撑一把小伞在村外小路上的秋雨中向天地倾诉,随着轻扬的秋雨会带走心中的郁闷,舒一口气就会觉得一切都是轻松的。在秋雨中行走,仰着脸去轻轻迎接飘飞的雨,那脸、唇,和整个身心,都会仿佛听到自己灵魂的声音。这就是听秋雨、读秋雨的最佳选择。轻吻秋雨,沙沙而落,可以让烦恼走开,只为畅快着自己的心情走进那缠绵清冷的秋雨中,看那秋雨如何缠绵秋叶,秋叶又如何打着旋飘落在雨里的泥地上,望着缠缠绵绵的秋叶,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与缠绵的秋雨拥抱在一起,那些愁意就会抛向云霄外。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走雨很重要,如果心绪越来越糟,那么就住在窗口听雨吧,否则是会感觉到雨是越来烦恼的。

喜欢故乡秋天的云彩,它的美丽可以和沈丛文笔下的云南昆明的云彩比美。常常出神地站在故乡的田间抬头观云,遥望云淡蓝天和湛蓝绝美的秋日天空时,就会发现那些变幻无穷的云朵竟是那样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早晨晨曦初露和临近夕阳西下的傍晚,天空中不时会看到从远处移来的一大群流云,有时厚厚实实,有时薄薄淡淡,有时色彩斑斓,这就是美丽的秋云。它们有的像大朵的牡丹盛开着,有的像一条条玉带飘游着,它们在旭日或者夕阳下变化万千,像神笔马良绘出的变幻莫测的各种图画姿影,无奇不有。有的像高山,有的像湖泊,有的像森林,有的像河流,还有的像人头和动物。一会儿变成鸟雀和猫狗,一会儿又变田野里的稻谷和玉米。时而像一头雄狮,时而又像一头大象,时而又像沉睡的东方巨龙……一幅幅画面都是那样的奇特和美妙,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这些云彩真是一个天然的表演艺术家。在山村宇宙的天空中轻点,随意的描绘出天空中的万种风情。每当我们昂首天空,去看云的杰作,在云的画卷里寻找文学的灵感,总会悠悠然地释放自己的一份美好的心情。长久地凝视在变幻莫测的秋云中,渐渐会感到天地是多么的辽阔,宇宙是多么的苍茫,只要心灵开朗,就会顿觉开阔和博大。

故乡的秋是大气、厚重的。田野是静静的、阳光是揉揉的、村边的河水是清清的,用智慧的眼光去欣赏,用一颗喜悦的心去欣赏,就会忘记秋天繁忙中的一切的劳累,就会是一身轻松,心旷神怡,就会被秋天的色彩陶醉,这大概就是秋的韵味、秋的诗意、秋的淳朴、秋的景致、秋的优美、秋的和谐、秋的豁达、秋的恬静、秋的情趣。

走进秋天,在故乡的秋天里阅读历代文人墨客对秋的褒贬不一的诗,秋天的风景同样会在你我的眼中变得诗意。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晋朝陆机《文赋》中“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读诗如见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的情景,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读诗秋自来。李白“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读这些诗就会觉得这个秋季已经在眼前。

读诗秋意浓。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片色彩斑斓的画秋,总会让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故乡的秋天,除了风景,除了丰收,除了感悟,还有就是故乡的秋也属于各类鸟儿集结的天堂,年年如此,别有风味。特别是故乡前面不远的那条小河,成为了各种候鸟和留鸟匆匆相聚的天堂,实在是一道不得不写的风景。当每天天刚蒙蒙亮时,河边的候鸟就会成群结队飞来飞去,一些小鱼也会游到水面上再一次欢悦,还有水乌鸦在河面上寻觅,它们大多是留恋着这四季清的河水,似乎有点不愿离开,在河面摄下一组组靓丽的景头。

故乡杉树林是小鸟的天堂,它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歌唱着,它们是在商量如何面对这个秋天的快乐,还是在告诉同伴要立即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它们从杂木林、竹林等栖居的地方会成群结队展翅飞出,迎着初升的太阳,在黄灿灿的田野上空盘旋着,然后停在村口的电线杆子上和电线上再来一首大合唱,当它们饿了的时候,会俯冲下来在稻田偷食,然后像箭似的高飞。它们的举动会激起农家的憎恨。农民们在自家的农田地里开始扎上几个稻草人,挂着自制的风铃,在风的吹动下发出一阵阵“叮叮噹噹”的声音,听到这样的声音,小鸟们就会吓得四处逃窜。这种古老的办法也确实很有效,当稻谷收割完毕,田里的稻草人也被我们拆离现场。

故乡的鸟大多是益鸟,以捕捉虫子为乐,但其中也有一些害鸟,比如麻雀堆,就专爱偷吃稻谷,尽管有村民扎草人用于吓唬这些“小盗贼” 但收效却是寥寥。麻雀多了就会伤害农作物,没有谷子的时候,它们还要偷吃越冬播在地里的麦子种。所以,一些乡人就会去捕捉麻雀拿来下酒。捉鸟通常是在晚间。乡人们在夜间打着手电,他们不会放过那些栖息在小树和田边灌木丛中的麻雀,借助朦胧的月色,悄悄地将捕网支撑在灌木丛的外围。在另一端,由几个人合力拾着土块密密麻麻的向小树或灌木丛丢去,受到惊吓的麻雀就乱蹿了,往手电亮光的粘网里逃,守在粘网袋旁的捉鸟山村小伙,像足球比赛的守门员一样,敏捷地将一只只钻入粘网中的麻雀捉拿住,放入鸟篓。乡人们不仅消灭了农田里的害鸟,又有了一顿美味,何乐而不为。

日子在指缝隙流走,眨眼间就是故乡的晚秋,这时就已进入了寒霜期。阵秋风扫过,却吹不落杉木的绿叶,虽然天就开始一天比一天冷了。随风四望、遍地草木枯萎,鲜花凋零,这便进入了初冬的日子。那些富有真情韵味的秋色,又一次躲在满山的杉木林上点缀着山村,留下一片诱人的绿色。还如春天里的图画,依旧是美丽的绿色世界,故乡的秋景仍让人赞叹。

于是,我懂得和了解了故乡的秋,她不仅是天然的美,更是劳动人民用汗水绘就的一张图画。面对故乡的秋,我忽然又多了一份思考和畅想,和着一个追寻明天的绿色之梦和金色的美丽之梦,怎么也挥之不去!

山村夕阳下的那一缕缕的炊烟

有一种景象,每一个从山村里进城务工的,或是生活在山村的人,总会对农村的山村产生一些联想,那就是,山村里的夕阳下,那一缕缕山村炊烟。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万万看不到的,也体味不到这种炊烟景象的。因为炊烟,那是属于乡村的。

夕阳下,落日的余晖把田野染成了一片金黄,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升起了一缕缕袅袅的炊烟。

那炊烟是什么?是家,是温暖的家,是香甜的饭菜的味道。那炊烟,也是在召唤,召唤着劳作了一天的老农们回家,召唤着山村里的孩子们回家吃饭的信号。

小的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去很远的地里找猪食或割马草,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背着猪食或马草回家。拖着疲惫的双腿,在山里上走走,歇歇,早已是汗透衣衫,饥肠辘辘,有时真想就躺在那儿的树下的草坪上一动不动地歇着,只有在望见村里妈妈升起的炊烟时,才会重新鼓起劲来,一步步往家赶。炊烟升起处,有自己的家,有温暖的瓦屋,母亲做好了饭菜,在等着自己的孩子们。那个时候,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上一顿,是最大的愿望,尽管在七八十年代的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几乎顿顿都是粗粮,很少能吃到喷香猪肉的,可对于一个生长在山村里的农家孩子来说,家里的饭总是那么香甜,总也吃不够。

后来苗岭屏边一中上学,第一次体会到了思乡的滋味。远离家乡,尤其是在学校里生病的时候,思念家乡,思念爸妈的心情是那么强烈。所以每到放假的时候,回家的心情尤为迫切。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远远望见自家屋顶上的那一缕炊烟,脚步不由得快了起来,恨不得一下子飞回到家里。我知道,这个时候,我的母亲,正在为放假回家的儿女生火做美味的晚餐,焦急地等待着儿子回来,而家里,早已经做好的满满一碗碗的山野里的佳肴。一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吃,那个时候,胃口真好,三碗饭,一眨眼功夫,就吃了个颗粒进肚,父亲母亲坐在旁边,还不停的问:吃饱了吗?再吃点儿!母亲做的野菜真是好吃,鲜香可口,如今,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山野里的蕨菜、奶浆菌、火炭菌、鸡枞了。看着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吃相,父亲总会笑着说:“真像饿死鬼投胎!”

那个时候,山村里夕阳下的那一缕缕炊烟,是家的温暖,是母亲对儿女的挂念,是游子的思家情怀。

再后来,离家到外地打工,山村家乡也就很少回去了。山村里的那一缕缕炊烟,也就成了一个渐渐淡去记忆。

每当夕阳西下,望着天边那一片灿烂的云霞,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对,是农村老家的炊烟,没有炊烟的夕阳,也就少了灵气,少了内涵。只有在农村,才有炊烟,才有人间烟火,里面饱含着人间的温情。

夕阳下的那一缕缕炊烟,总会让我想起那一段艰难的岁月,但更多的是童年里的欢乐和记忆,母亲的慈爱,父亲的辛劳,游子对农村的眷恋。

夕阳下的那一缕缕炊烟,是一幅画家无法描绘的乡村油画,山路纵横,鸡犬相闻,远处的青山,村子脚下的新寨小河,炊烟在翠色的山村里飘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那是文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而真正生活在山里那里的人们,没有那么多悠闲自在的乡村野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只是辛苦劳累的劳作,简单而贫乏的山村村生活。也只有经历过那样生活经历的人,才会觉得山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才能感受到,也倍感珍惜的,在袅袅炊烟之中,那一份浓浓的亲情,乡情。

遗憾的是,随着农村青年陆陆续续的进城务工,山村村,田野,以及那种环境下特有的淳朴的民风,亲情,乡情,随着离家的青壮年走远,也即将随着山村那一缕缕的炊烟,飘散,逝去,成为永远的记忆。

初秋的雨夜

初秋时节,灯火阑珊。

又下雨了,淅淅沥沥,那缠缠绵绵的雨点仿佛正轻轻悄悄的给你讲一个故事,想来那必定是个有关于秋的哀怨凄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要不,她怎么伤心落泪呢?本来秋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她一如清照笔下清丽婉约的词 柳永手中依依多情的柳。

说不清什么原因,日子到了秋天,就莫名的盼望下雨,尤其在夜里,总是固执的以为,有雨的夜晚才象秋天的夜晚,那是秋的低语,或是一首新词,或是一阕旧赋。于是,在每个秋日,当暮色四合的时候,当倦鸟归林的那一刻,我都在暗暗祈祷“雨夜,你快快来”。尤其在立秋的那天,如果白天依旧是晴空万里的话,那份祈祷就尤其强烈,因为这是很特别的一天,假如那天下雨了,则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再承受夏天的难耐的酷热,而是将享受秋天的清凉怡人,因为会有长达半月之久的潇潇秋雨.(民间故有''顺秋十八暴''之说.)。想想看吧,在初秋的雨夜里,万物都在夜色的笼罩之下,白日里的喧哗全都安静下来了,那些颜色也躲起来了,黄色躲在菊花里,红色躲在枫叶里,蓝色躲在天空里。雨夜,初秋的雨夜就这样悄悄的,静静的来了,给我带来几多惊喜,几多浪漫,几多温馨,几多惬意,有时是在午夜梦回时,那雨就毫无征兆的下了,飘飘洒洒,点点滴滴,疏疏密密,仿佛飘进了我的梦里。于是,淋湿了我的梦,也淋湿了我的记忆,又有时,是在刚刚躺下之际,听得窗外的沙沙声,又听不真切,这到底是门前的溪流声呢?还是期盼已久的雨声?索性披衣来到室外,站在栏杆旁,把身子探出廊外,用双手去接那雨滴,接着了,便确信那是秋雨,心底里便有一份感动,一份温暖,接着回去睡下,把瘦小的身子蜷缩在大大的床上,轻寒薄凉的夜里便有了一个香香甜甜的梦。

初秋的雨夜,属于诗人的夜晚,这样的夜晚,可以细数屋檐下的雨滴,可以倾听雨对芭蕉的执著,以及雨落梧桐的滴-——答声,可以想象明天,明天或许雨霁虹飞,或许又是一个雨意缠绵的日子,那又何妨?下雨的日子里,天潮潮,地湿湿,雨潇潇,风瑟瑟,霜凄凄,雾茫茫,淅淅沥沥的雨滴自人家的檐脊滴下来,仿佛一串串晶莹透明的往事,自一双无形的手而轻轻叩落,反反复复叩响的,或许是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字,对着窗外纷飞的雨滴,剪辑自己纷繁的思绪,捕捉住岁月的几度留痕,怀想自己的一个朋友,一个也许永远也无法重逢,也许重逢已经衰老的朋友,也可以想想自己得多少,失多少,成几何?败几何?还可以想想千里之外的秋池,此刻是怎样的?那滴滴秋雨落进池内,泛起一道道涟漪,轻轻的,悄悄的,细细的,密密的,或许一夜之间, 这秋池的水就要涨满了,于是,那摇曳的西窗烛,那闲话家常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初秋的雨夜,是独享的夜晚,此时此刻,没有了繁华,没有了喧嚣,只剩下宁静,剩下淡泊,只剩下窗外那纷纷漠漠的夜雨,听着窗外潇潇雨声,可以做许多事,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可以想许多事,也可以什么都不想,这都随了你,白天开着的房间的门,现在已经合上了,不再有纷纷扰扰,喧喧嚷嚷,而白天关闭着的思绪的门,现在完全打开了,放任着自己的思维,任思绪飘荡 飘出你的心房,飘出小屋,漂到淅淅沥沥的雨中,让这些小精灵也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茶和书是消夜的宠物,试想,窗外雨声滴答,寥落而美丽,室内,一杯浓茶,一塌闲书,一盏台灯,就着柔柔和和的灯光,或读或写,可以看看余秋雨的散文,读读李清照的宋词,可以与书中的主人公一同喜、怒、哀、乐,也可以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在屏幕上写下深深浅浅的文字,记下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从从容容的穿行,用一颗简简单单的心,去感悟岁月的匆匆忙忙,去体会缘分的聚聚散散,在读累了,写倦了时,饮一口浓茶,顿觉灵感突发,一扫疲惫,于是,那文字也浸染着芬法芳,夜色中也弥漫着芬芳。

初秋的雨夜,是旅人的夜晚,这样的夜晚,惹出了诗人们的无限感伤,引起了多情人的欲断柔肠,也勾起了异乡游子的几多乡愁,听着窗外潇潇雨声,而魂里梦里,思绪早已飞回了故地,今夜梦中的主角定是故乡了,父亲脸上的皱纹,母亲那新添的白发,伙伴们的乳名,还有那童年曾承载了我多少美丽梦想的小河,河滩上的蕨菜是否还那样水灵?那只美丽的翠鸟是否还会那样可爱?田里的那片荷叶呢?是否还是那样青翠夺目?这样的初秋时节,恐怕那些清丽脱俗的荷花早已变成清香可口的莲蓬了吧?不过自有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多少千古佳作来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愁,从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到蒋睫的“中年听雨客舟中''。写乡愁是为了解乡愁,而千年的乡愁又怎能解得开呢?那乡愁如同一杯使人想家的香浓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变的更加香醇,总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悄然漫上你的心头,挥之不去,历久弥香。

窗外,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让人听着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在这样的初秋的夜晚,在夜色和雨声的双重凄凉里,不过却自有一种平日里难得的宁静和淡泊,细细想来,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玄机,难怪有人说''非淡泊无以明志,无宁静无以致远'',我想这是现代的都市人最想追求的宁静,朴实的生活状态吧。

月是故乡明

夜幕降临时分,整个城市像个待嫁的女孩一样浓妆淡抹一番,流光溢彩的一派很喜庆的样子。看着熙熙攘攘来往的行人拎着花花绿绿的礼品匆匆地走来走去,猛然间我才意识到日子已经不知不觉到了中秋佳节。我正准备去南湖公园欣赏一下月色,朋友打来了电话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在小新寨水库,过来聚一聚吧!”难得他们有这份雅兴,我也只有欣然赴约了。

最近这十来年我一直在喧闹的异乡打工,钢筋混凝土铸成的高楼大厦毫不留情地把城市与大自然隔开,总觉得少了许多儿时的那种记忆。我努力地试图追寻那轮圆月,却发现刚建盖好两栋高楼之间仅存的那抹孤月,遮遮掩掩冷冰冰的,在喧嚣城市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寂。哦,在城市连赏月竟也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儿,不免让人有些扫兴。三三五五的人群围坐在一起吃着瓜果点心,说着笑着;一个接一个的承载着诸多美好愿望的孔明灯冉冉升起,向圆月奔去。朋友举着酒杯相邀道:“明月如酒,人生如梦。来吧,干杯!”好一个明月如梦,一句话解开了我心中尘封许久的记忆。我潜意识里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多年的风筝,无论身在何方,自己的心灵之绳都会永远拴在故乡的那轮明月上。

在我的印象中,故乡的月亮是随着乡村那一缕缕炊烟升起的。傍晚时分,晚风吹拂,草木摇曳,西边的太阳刚一落下,东边的月亮就迫不及待地爬上来。透过树隙,月亮把白玉似的银碎洒落了一地。草尖上,庄稼上,菜叶上,一片明晃晃的。故乡的月亮清婉美丽,像个绝代的古典美女,撒给乡村无尽的芳香,点燃了乡村的梦。邻家的伙伴扯着嗓门喊了句:“月亮出来了!”原本归于宁静的乡村热闹了起来,大伙儿就朝着村外宽阔的草地上跑去。我们有说有笑的,跑来跑去地打打闹闹着。做着各种游戏,这些小游戏总是可以给我们乡下的孩子许多乐趣。我们去哪儿,月亮就去哪儿,她总是紧紧跟在我们身后,像是我们的玩伴。我们玩的满头大汗,母亲的声声呼唤把恋恋不舍的我们喊回了家里。而月亮还在那儿傻呆呆地等着,舍不得我们离去。

圆月当空,在村边的池塘里留下一个玉盘似的倒影,在水里跳动,显得那样晶莹剔透。缕缕波光随风扩散,瞬间点燃了心中无限遐想的梦。那时候,我总是好奇地想:为什么天上有个月亮,而水中也有个月亮?后来父亲就告诉我: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投影,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月亮。尽管他给我说了许多遍,我还是想不通,就索性拿起石子“破坏”水中的月亮。朝水塘里扔下一个石子,就会荡起圈圈涟漪,月亮就碎成了金碎成了银,而顷刻间又复原;然后再扔下一个石子,我看着水中的月亮摇摇摆摆地晃来晃去,就痴痴地傻笑着。儿时的中秋节之夜,父亲在院子里总会掏出月饼给我和弟妹,我们就围着父亲吃着月饼,缠着他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传说。我嚼着月饼数着星星,一颗、两颗、三颗……不知什么时候贪玩的我就进入了梦乡。而月亮依旧如故地照看着我,就像父母亲那温柔可亲的眼神。

乡村的月夜,有着一种无言的静美,是造物主特意为村民们开辟的另一片精神家园。纵横交错的小路上,天真年少的顽童们在月光的陪伴下疯狂地跑来跑去,尽兴地分享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童真和乐趣。月色中阔别重逢的中青年夫妻挤眉弄眼地说着一些话,像是在抒发离别之久相思之苦。忙碌了一整天的农民,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和人生的羁绊,在月光下剥着交公粮的玉米,看着丰收的喜悦,饱经沧桑的脸膛上的笑容灿若菊花。邻家两鬓灰白的单身大伯端着饭碗,侃侃而谈地讲着他七九年自卫还击战的英勇神武。忽地,一只流萤飞进他的眼里,他眯了一下眼,饭呛进了气嗓里,他打了一个喷嚏说:“那口子想我了,派它来叫我下去找她哩,可惜我还年轻着嘞!”一句话逗得大家敞开怀哈哈大笑。月亮看着村民们各有其乐,就悄悄躲在云层上面,偷偷地分享着这乡村月夜的惬意和甜美。

后来我已渐渐长大,父亲去世,三叔家供我读书,我怀揣着故乡的月亮去了县城读书。城市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与欲望,再也没有昔日的淡淡友情、浓浓亲情、甜甜乡情。在这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乡愁就像老家菜园里的韭菜那样长了又割割了又长,缠缠绵绵、剪不断理还乱……

朋友推搡了发愣了许久的我说:“月亮出来了。”是的!月亮的确出来了,却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欢乐,被喧闹的城市边缘化的月亮始终没有故乡的月亮那样圆那样明。乡村的月亮在乡下人看来就像漆黑夜晚中的一盏心灯,照亮了他们追寻幸福的征程。我想城里人见了乡村的月亮一定会喜欢她,和她做个知己的。

看着天上遮遮掩掩的那轮圆月,不时一片沉思。忽然间想起了小学时那背的滚瓜熟烂的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举头望明月,望的是那月那夜,低头思故乡,思的是那人那事。在外漂泊了多年的游子想起了昔日的种种情怀,心中免不了有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与落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喝吧!朋友,不醉不归。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微风袭来,不觉有些凉意,回到寝室,夜已深深。但总感觉故乡的圆月还是那样的明,内心深处我又温暖了许多。月是故乡明,随梦到故乡!

夜深沉,望星空

每当夜幕降临,浩瀚的夜空洒满眨着眼睛的星星的时候,每当听起董文华唱起“夜蒙蒙望星空我在寻找一颗星 /它是那么明亮它是那么深情 /那是我早已熟悉的眼睛/ 我望见了你呀你可望见了我 /天遥地远息息相通 即使你顾不上看我一眼看我一眼 /我也理解你呀此刻的心情 /夜深沉难入梦我在凝望那颗星 /它是那么灿烂它是那么晶莹 /那是我敬慕的一颗心灵 /我思念着你呀你可思念着我/ 海誓山盟彼些忠诚 即合使你化作流星毅然离去/ 你也永远闪耀在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这首歌的时候,不由得勾引起我望星空嗜好。

小时候在家乡,在夏天的时候,经常经历一种清澈而温柔的场面:我们兄弟姊妹铺着草席,躺在平坦的厨房的房顶上,看天上的星星,忽明忽暗,摇着棕叶子做成的驱赶蚊子扇子,用懵懂的眼睛看世界。

在黑而巨大的屏幕上点缀着繁华明亮的光,就像湖泊一样清澈透明。我们兄弟姊妹躺在屋顶,四处都是无法触摸的黑暗,在那黑暗里,已无法再触摸黑暗的边缘,而星光却没有在这无限的黑暗里迷失自己,那光芒微弱而庞大,静谧而柔美。

在黑暗和光亮之间,万物沉静地安睡于此,与之相交融的是夜空中安静的气息。而我们生活的土地饱经风霜,满目疮痍,历经磨难,从未安稳。我们的土地在不断地开垦和挖掘,四季变幻,草木荣枯,土地是最先感知的,无数的生离死别,战争硝烟在土地身上上演。可星空却一直经历着神秘,安定,寂静,那里有最遥远的梦境,有最渴望的想象,那里的世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视线所及的范围的之内,有我们灵魂所不能抵达之处,那无限的信仰和无终的感知里有美妙的童年,未知的未来以及一切明朗的事物。

小时候总会想,天空之外,除了星星还会有什么。可能每个人都会从那永恒的静谧中体会到什么,这些或许比它给人们带来的光亮更加有意义。在那无限的星星里,包含着时间,生命,爱以及一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它们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无法估量,甚至远远大于哲学,艺术,表演等所带来的感知和希望。它们给我带来的情感和想象,是从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自然带给我们的显性思考或许远远超出书本里的概念理论,能给我们无限的启发和思考,能够使我们在无限的生命里不断地熏陶并吸收养分。

星空是我不管去哪个地方都喜欢望的事物,因为美,因为爱。

小时候喜欢我家的土平房,夏天的时候可以躺在上面看星星,屋旁那些高大的杉木树把我家的院子包围着,风一吹就特别清爽的感觉。天上星星闪闪发亮,地下是无尽的黑暗,那时候就感觉自己是在云端,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只做一个数星星的孩子。

每个人看星星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坐在地上独自一人,有的人喜欢好多人一起看,有的人喜欢走在村外的小路上看。我也看过不同情景下的星星,晴朗夜空里的星星,阴天寒冷时的星星,被云层遮住的星星,挂在房屋顶的星星,大树头顶的星星,它们各式各样,千方百计地变幻出各种姿态,但永恒不变的是它闪亮的光芒。

夏夜的山村静美而且柔和,有蟋蟀的鸣声,风声,还有人们的吆喝声,感觉一切都在这静谧的山村里,此起彼伏,无比真实。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早出晚归,日夜忙碌,忙于农活,披星戴月,在这星辰里似乎从未停歇。伴随我从小到大的也是在这夜晚无边无际的星空里,现在想起那些令人忧伤的往事,就会想到那句话:天上掉下来一颗星星就是有一个人死了上天去了。这其中的语句和话语间的神圣在我心里胜过一切哲学所带来的真实更让人感到悲伤。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望天空,或许是对美好生活的条件反射,或许是一种习惯。而现在多年待在城市打工,天空被高楼所覆盖,雾霾也布满了城市的上空,我也突然意识到从前在山村里能够看到天上的繁星是多么的珍贵。

我坐着看星星的时候,像一棵大树一样沉稳而且扎实,安详而且自由。那种恒定的从容淡定的安定感和快乐感,对一个不断在生活里挣扎爬行的人而言,是一种安慰和解脱。

我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能够不再忙碌农活,什么时候能够不再像现在这样饱受生活的疲惫和磨难。可是这样的生活在山村仍在继续,无边无际,无休无止,就像星空永远在宇宙的深处一样,明亮而温暖。而我也相信只要心存美好,所有的糟糕都会过去,包括磨难,挣扎和满身疲惫。

我是一个内心过于柔软的人,常常对人间的真善美大喜大悲。而星辰的美又对人的心里极具伤害性,那种美深沉而凝固,让你在看到它时往往不自觉地想起人生的种种。

在我漫长而美好的童年岁月里,星空陪伴着我长大。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见过雾霾,只是在课本里看到过,那时候以为雾霾就是像雾一样的存在。而现在真正感受到了这个词的存在,在城市的上空,在无数个都市人的周围,人们用口罩遮挡住脸,呼吸困难。这个汹涌而可怕的词眼霸占了大地上无数个城市。

在我千里之外的故乡,是没有这些的。那里空气新鲜,有绿色的原野,可爱的庄稼,无数的绿色大山和善良朴实的人们,还有漫无边际的星空。

而现在,我已经好久不见那晴朗灿烂清丽动人的星辰了,我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可能对于一个繁华而富有的城市来说,鳞次栉比的高楼,应有尽有的商品,时尚潮流的人们,不断发展的工业,都可以用金钱来交换,而城市的上空却永远只是一片黑暗。它看起来极为喧哗和热闹,而天空之上却如此贫困和匮乏。

古往今来,有多少赞美星空的诗句流传,而我们现在也不断感叹看不到星空的落魄,可能是因为长久地看着灰暗而糟糕的星空,长久地感受着雾霾的气息。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之事,我们的星空在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人知晓。

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星空时,会不会出现内心所想的那片星空呢?安静而祥和,宁静而柔美。而我相信我曾经看到的星辰一直居住在我的记忆深处,那片静谧而美丽的绿色山村世界,任何人都无法夺取。

如果有人问我,从星辰里看出了什么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会是翠色山村里的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