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第一名臣(清末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第一名臣(清末名臣曾国藩)“ 高明见其远,观其大,知其时;精明察其细,入其微,究其因。” 而精明,就如特别小的物品,要有显微镜就会放大十倍,百倍,看得更清楚。 曾国藩说:“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意思是“明”有两种,一种是“高明”,看得比一般人深远,高瞻远瞩;一种是“精明”,看得比一般人细致,明察秋毫。 高明好比在屋子里,只能看到屋内周围,而登上高楼就能看到更远的景物,登上山顶看得就更远了。
清末名臣曾国藩:高明,看得远;精明,看得细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说:“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意思是“明”有两种,一种是“高明”,看得比一般人深远,高瞻远瞩;一种是“精明”,看得比一般人细致,明察秋毫。
高明好比在屋子里,只能看到屋内周围,而登上高楼就能看到更远的景物,登上山顶看得就更远了。
而精明,就如特别小的物品,要有显微镜就会放大十倍,百倍,看得更清楚。
“ 高明见其远,观其大,知其时;精明察其细,入其微,究其因。”
高明者纵览全局,观其大略,知机应变;精明者聚焦细节,观其精微,由果溯因。
“人高明可谓之英,人精明可谓之才。”精明不如高明!
人无眼界,必无境界,无境界则谈不上什么高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作为第一境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登高望远,提高自己的眼界,这是高明的基础。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凡成大事者,皆为眼界开阔之人。拓宽眼界,可以看到高大挺拔的青松翠柏、入云飞飘的风帆,更有那翼可蔽空的大鹏和檐头私语的麻雀。
一个人的高明是靠天生悟性得来,而精明就全赖后天的钻研学问的程度,好学如同捣米,可去粗得精。
北宋大儒周敦颐在《通书·势》中说:“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要把握趋势,顺应大势,不可抗拒历史潮流,否则,逆势而为,必将付出代价。
一匹上好的千里马和一条小船要去同一个目的地。千里马奋蹄急奔,小船顺流而下,哪个能先到达目的地呢?
千里马累极而亡,小船一路欢歌。短期内千里马一路领先,真正到达目的地的却是顺势而为,善于借力的小船。
顺势而为,“势”指的要有一双慧眼,判明大势进退;要有一颗明心,悟达通透。只有看得清,瞅得准,心如明镜,才会知晓大方向,大趋势,知进退。“顺”指的是顺应,顺道,顺利,而不是悖逆,逆反,这样朋友不容你,环境不容你,世道不容你。
“为”指的是只有作为才能成就事业,只有作为才能通向未来。
孔子观水时,说到水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意思是说,水流向下,随圆就方,好像遵循准则和法度。
的确,水总是以谦卑的姿态向下流淌,随处遵循河道划定的准则而行,水涨水落依据自然季节的法度而为。这种品格,与圣人们倡导的“义”十分相合。
循理而行,也就是做有情有义之人,由此具有感召力,众望所归。
做事只要依本份,循理而行,自然会得圆满的结果;反之,如果硬要投机取巧,纵然暂时能得一些小利益,最终却会带来无穷祸患。
人处于社会之中,应当循理而行,注重自我的内在品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幸发生,让现在和将来都充满美好。
顺势而为可以说是智慧圆融,循理而行可以说是行为端方。智欲圆而行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