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还有其他的作品吗(发现洛带不为人知的一面)
洛带还有其他的作品吗(发现洛带不为人知的一面)如果用几个词,形容你印象中的洛带,你会怎么形容?就拿洛带古镇来说,号称“西部客家第一镇”。在成都,应该没人没听过洛带黄龙溪吧!这两座古镇坐拥成都古镇客流量半壁江山,尽管吐槽着没新意、没内涵。但不可否认,这两座古镇承载了太多人的假日时光。
丨300年的漂流史丨
此间故人今何在?
只剩得乐楼与耳楼
▼▼▼
在成都,应该没人没听过洛带黄龙溪吧!
这两座古镇坐拥成都古镇客流量半壁江山,尽管吐槽着没新意、没内涵。
但不可否认,这两座古镇承载了太多人的假日时光。
就拿洛带古镇来说,号称“西部客家第一镇”。
如果用几个词,形容你印象中的洛带,你会怎么形容?
“到此一游”、“行色匆匆”、“纯属雷同”……转身对周围同事做了小调查,得出来这样一番答案。
为何洛带给游人留下这般印象?
拥挤的街道,来来回回的
油炸臭豆腐、羊肉串、印度飞饼
以及七八家网红冒烟冰淇淋
▼
川菜小吃在这难寻踪影
就连客家正宗原乡的东江菜、客家娘酒也鲜少见
唯一能有客家代表的也就“伤心凉粉”
▼
一条主街逛下来
看到最多的居然是服装店、饰品店
以及三无化妆品店
▼
“妹妹,来穿个汉服,新娘装拍照嘛”
刚踏进古街第一步
你就成了“摄影师”们的目标对象
也不知这是从何时开始的“十元拍照”乱象
▼
还记得洛带那句耳熟能详的slogan吗?
“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但,时至今日却有许多人抱怨说,看不到一丝客家文化的气息,“西部客家第一镇”也早已名不符实。
背着吐槽与骂名声的洛带,终于忍不住发出了怒吼:你们有真正了解过我吗?
扪心自问,每次一两个小时便逛完了整个一街七巷,走时便随口奉上一句“没意思”。
“我们了解过它吗?”——“没有”
带着众多好奇与疑惑,便前往了洛带。用了三天时间,我们发现了洛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这是一段长达百年的故事
洛带 300年前的蓉漂
古镇始建于三国时期,相传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落带”。
时间回到三百年前……
明末清初时,巴蜀大地承受了持续多年的战乱,从一个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逐渐成为一片寥寥孑遗的蓬蒿世界。那时的四川广袤大地,可谓“有可耕之田,无可耕之民”。
于是清政府在招揽躲灾外逃原住民的同时,开始向四川大量移民。清康、雍、乾时期,四川接纳了全国各地约18个省的移民入川插占垦荒,重建四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其中便包括客家在内的大量移民进入川西地区。
总人口约3万的洛带镇,客家人就占了90%。
被生活所迫,为谋发展,拖家带口远离故乡定居下来的客家人,这群被称为“土广东”的特殊人群,在成都东边,龙泉山下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创业与生活,时至今日。
他们在这里创造美食,传承客家文化,并接收着来自四川的土著文化。
就算身处异乡异地,两地文化交融碰撞,客家人的骨子里天生带着“倔强”。
客家人到底有多“犟”?
从他们离开家乡,来到龙泉山下,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 “住山不住坝”
客家先辈在岭南山地长期封闭隐居生活使他们形成了“住山不住坝”的习惯。
移民的客家人选址在洛带并非扔骰子的结果,而是传承先辈的居住传统。
龙泉山的地势对交通而言,在当年那是相当的不便。山体包围形成天然闭塞环境,但倔强的客家人依然乐于居住在这荒凉之地,扎下自己顽强的根,并淡定的说:“我们就是住山不住坝”。
◆ “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
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客家人依然保留着正宗的客家方言。在他们中传布着一句俗语“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表现出强烈的不忘祖意识。
于是他们一般都掌握两种语言,对外人交流多用川西话,对内仍用独具韵味的客家话。
◆ “不盲目追逐与现代接轨”
在当今激烈竞争和生存环境中 客家人始终坚持自己的生存法则。在大多数人追求与现代接轨并尝到甜头的同时,客家人依然保留对传统的传承与尊重。 既不良莠不分地对传统进行颠覆,更不盲目地追逐国际。
但他们又并非保守僵化,而是寻求一个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结合。
你说客家人是不是“犟”!
说在洛带没有感受到一丝客家文化
把客家文化刻进骨子里的客家人第一个不答应!
当走遍洛带各个角落后,从乡音、乡貌、乡情、乡食、乡风,无一不蕴含浓厚的客家气息。
↓↓↓
这就是你没发现的洛带
另一面
乡貌
在吵杂的古街中
最容易忽略的角落便是各个会馆
但,却是客家移民的重要“证据”
移民会馆与寺庙、道观不同,并非宗教场所
而是一个集信仰与世俗生活于一体的“混血儿”
(古镇现存清代会馆四座,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为近年成都市区川北会馆原貌迁建)
▼
走进禹王宫
院落里石头立牌雕刻着
客家人迁移的分布“成都东山三大场镇”
大厅现展出着多数历史文物
诉说客家人三百年来迁移的足迹
▼
广东会馆坐落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会馆大门有副楹联
“系衍曹溪恩流洛水,宗传梅岭泽荫巴山”
一句简单的诗句
却诉说岭南到巴蜀迁移的轨迹
▼
“此间故人今何在?只剩得乐楼与耳楼”
大殿内的诗句,带着浓浓的乡愁
广东移民的客家人以庄子的“南溟”
来寓意自己曾经来自遥远的南方
▼
虽是近几年才修建好的建筑
却已成为洛带的地标
以前经常听到路过的游客说
“咋个福建土楼,跑到洛带来咯”
围合形成的天井内院就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
▼
乡食
四川作为客家人口的第五大聚居省份
明清以来的客家人在饮食中也下了不少功夫
既保留客家风味的同时又迎合四川的重口
于是便有了今时今日的四川客家饮食文化
▼
(客家酿酒炖鸡)
背靠龙泉山,面临成都平原
全四川各县知名的作料都很容易寻得
永川豆豉、太和酱油、郫县豆瓣、保宁醋
加之周边居住着各地移民
使得八方烹调之法在这挥洒
▼
如果说第一次到洛带是为体验客家风情
那第二次一定是为了美食
洛带供销社饭店
常常让人回想到六七十年代的旧时光
(常年供应甜烧白、烟熏油烫鹅、面皮汤、回锅肉、三椒肥肠、豆瓣鱼、神仙豆花等等美食,还有一种由五花肉包裹而制成的豆沙和糯米餐品,香糯软嫩,肥肉更是入口即化)
▼
众多客家美食中,属“伤心凉粉”最为畅销
尽管它已成为所有古镇的标配
但,不得不说这可是正宗的客家美食啊
在洛带最出名的就是广东会馆那家
其实,以麻辣著称的川菜
追溯到源头,还得感谢客家人
(明代末时,拉丁美洲的辣椒漂洋过海最开始是到福建,然后再经过客家先民从福建传到四川时,川菜才真正成型)
▼
乡音
要想听到客家人说客家话
首先你得听得懂客家话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新民话、麻介话、涯话
如果四川话难度一星,那客家话难度就是五星
▼
在古街闲逛
偶尔还是会遇上客家人在摆龙门阵
咿咿呀呀的方言堪比火星语
“婆婆,你们摆啥哇?”
于是,你会听到一口正宗的川话
“妹妹,你不听懂的”
是的,就是如此切换自如
▼
客家话中把二念作【NI】
四念作【XI】
把儿子称作【NAI ZI】
还常在称谓上加词缀“ 阿 ”
称妈妈为阿咪 父亲为阿爷
小儿子为阿么子 姐姐为阿姐
如果你听不懂客家话,那就如同听天书
不然怎会被称为“汉语活化石”
▼
乡风
土地和书香,是客家人亘古不变的两个梦想
“耕读传家”是客家人基本的生活理念
对大地的依恋和对文化的颂扬
使这群山地居民显得平静而锐利
在古镇,也随处可见这份浓厚的书香气
▼
戏台,是客家人沟通交流的平台
当年刚迁移到四川时
以团结著称的客家人建造了会馆与戏台
就是为了促进同乡的凝聚力
直到今日,偶尔过年过节
戏台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
▼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
在古镇的许多建筑中
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图腾
就是“客家龙”
代表客家积极奋发的精神
从而还延伸出“客家火龙节”
“客家水龙节”民俗活动
(根据《刘氏族谱》记载,相传刘氏乃 “豢龙世家” 先祖刘累是养龙高手,被召为孔甲帝养龙。一朝不慎将龙养死,于是逃亡避祸。此后,刘累告诫子孙,一旦其作了天子,一定要继承龙之文化。至刘邦称王,大将韩信立功,为给韩信庆功首次开始舞龙。此后刘氏家族世代相传舞龙技艺,世称“刘家龙 ”而舞龙的刘氏就是客家人。)
▼
乡愁
“倔强”的客家人也有长情的一面
无时无刻都在诉说思乡念乡之情
家谱作为传承,寄托着他们浓烈的情感
认真记下以前走过的每一步脚印
生怕一时疏忽而忘掉了来时的道路
▼
广东会馆的大门朝向
不是沿用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
而是径直朝向东南方向
表达了对故土的无限向往与思念之情
▼
习惯在房前屋后种植红豆树
表达对岭南的一份历史记忆与文化乡愁
粒粒红豆,相思入骨
▼
用了三天时间,这就是我们发现洛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只需放慢脚步,认真去看看古街上的一草一物,你会看到从会馆、祠堂、广东儿歌、猫公牌,民俗、信仰到口耳相传的记忆,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讲述着洛带浓厚的客家文化。
或者,抛开旅游打卡地,找个安静的院落,点一杯茶,悠闲坐落一下午,时不时耳边便传来陌生又有点熟悉的客家方言。
看着面前来来回回的当地客家老年巡逻队,一口流利的川话“不要乱丢垃圾”、“车子,车子靠边边”。
洛带客家文化
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如果不是这次深度了解,洛带还会被黑多少年?
-End-
✉
编辑丨悠酱
了解更多小镇资讯,请关注大城小镇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