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临终遗嘱(弘一法师在母亲葬礼当天)
弘一法师临终遗嘱(弘一法师在母亲葬礼当天)身为老来子的李叔同,本应过的如意自在。只可惜好景不长,李叔同五岁时,无比疼爱他的父亲溘然长逝。童年时期的李叔同,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尚在稚童学舌之际,他就能跟随着父亲一道背诵对联。六岁启蒙的李叔同,十岁时便已经熟读诗书,才十三岁就"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身为当地巨富,李世珍的地位相当显赫。后期李世珍离世时,当时的重臣李鸿章不仅登门祭拜,而且亲自为丧仪"点主"。李世珍虽声名赫赫,但子息却不甚繁茂。他的长子早夭,次子李文熙也是生的弱不禁风。直至李世珍的侧室王氏,也就是李叔同的母亲生下他时,李家才真正有了一个有望继承偌大家业的孩子。李叔同出生时,李世珍已经六十八岁。老来得子的他,自然将李叔同视若珍宝。
几识风月春花,也曾赏风轻云淡月影徘徊,也曾观烟火十里炊烟袅袅,更贪恋世间万种风情婉转百媚千娟。一遭惊雷忽悟"一花一世界",因果自有命定,只言年少不识个中玄理。如今且谈,生死轮回都合其规律,何必苦苦折磨内心徒增烦恼。
一切因缘而生,自如梦如幻,如泡沫浮影,变化无常,消弭无踪。且以平常心,笑看生死事。
老来得子 少年早慧1880年,在天津的一个巨富之家,李叔同出生。毫不夸张的说,李叔同的出生,是无数人都在翘首以盼的。
李叔同的家族世代经营盐业与银钱业。两门利润极高的生意握在手里,李家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经官至吏部主事,后来才辞官子承父业。
身为当地巨富,李世珍的地位相当显赫。后期李世珍离世时,当时的重臣李鸿章不仅登门祭拜,而且亲自为丧仪"点主"。
李世珍虽声名赫赫,但子息却不甚繁茂。他的长子早夭,次子李文熙也是生的弱不禁风。直至李世珍的侧室王氏,也就是李叔同的母亲生下他时,李家才真正有了一个有望继承偌大家业的孩子。
李叔同出生时,李世珍已经六十八岁。老来得子的他,自然将李叔同视若珍宝。
童年时期的李叔同,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尚在稚童学舌之际,他就能跟随着父亲一道背诵对联。六岁启蒙的李叔同,十岁时便已经熟读诗书,才十三岁就"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
内敛心性 喜结良友身为老来子的李叔同,本应过的如意自在。只可惜好景不长,李叔同五岁时,无比疼爱他的父亲溘然长逝。
而李叔同的母亲王氏作为李世珍的三姨太,根本没有抚养孩子的权利。由此,李叔同是被李世珍的正室郭氏带大的。郭氏喜佛,小小年纪的李叔同便跟着一道念诵《大悲咒》、《心经》、《金刚经》等佛家典籍。
父亲去世后,由兄长李文熙代为教导李叔同读书。兄长待李叔同更为严格,稍有进退差池,必定严惩李叔同。母亲的唯唯诺诺,兄长的严苛教导,都让李叔同压抑非常。
一方面,李叔同形成了严谨的学术作风;另一方面,李叔同的心性也逐渐压抑内敛了起来,甚至变得有些抑郁与自卑。只有在阅读佛经时,李叔同才会觉得被压抑的情绪能稍有缓解。
随着年岁渐长,李叔同觉得经国治世的学问索然无味,兴趣逐渐转移到了戏曲艺术上去。聪颖过人的"天才"往往都能触类旁通,李叔同不仅在书画领域小有所成。初接触音乐的他,很快就展现出了令人为之惊叹的天赋。
18岁那年,李叔同与茶商之女俞氏结为连理。两人成婚时,兄长拿出30万元作为新婚贺礼。拿到这笔巨款的李叔同,马上用钱买了一架钢琴。"半路出家"的他毫不露怯,开始尝试自己作曲。
不久后,李叔同选择与母亲一道搬到上海。在这里,李叔同因为才华出众,结识到了不少好友,如"城南文社"的许幻园等人,还与他们并称为"天涯五友"。他们一道成立"上海书画公会",又一起研究书画、探讨诗词歌赋,生活过得好不惬意。
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李叔同。
一反常态 据理力争起先,是工会解散了。当年志同道合的好友,纷纷飘零各地,流落他乡。
紧接着,李叔同才出生不久的儿子,突然夭折。正当李叔同仍沉浸在丧子之痛中难以走脱时,母亲王氏也因为长孙夭折而伤心过度,不幸染病离世。
母亲过世后,李叔同决定将母亲和长子运回天津老家安葬。但令李叔同惊讶无比的是,就在家门口,李叔同的叔父拦住了他。"你母亲只是妾,身份低微,又死在外地,怎么能进我李家门。直接拉去坟地里快安葬了吧。"这样的言论如一记重锤,深深砸中了李叔同的心。
于是素来内向,不争不抢的李叔同终于爆发了。往日母亲遭受的种种不公,一幕幕重映在他眼前:母亲生前已经备受欺负,死后怎能继续让她受此歧视呢?
李叔同愤然力争,坚持要将母亲的棺椁由正门抬进李家。李叔同多番说理不成后,干脆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直接把灵柩抬进了李家老宅,就摆在了大厅正中央。
除此之外,李叔同还做了两件引起当地人议论纷纷的"大事"。
首先,李叔同打破常规,将母亲的葬礼办成了"现代式"葬礼。
李叔同特地规定:母亲葬礼的当天,全家人不再披麻戴孝,而是要全身穿着黑色衣物;葬礼上也不再行跪礼,只行鞠躬礼;也不收来客寄送的呢缎、银钱等物,只要人到情至即可。
打破常规 生死皆空其次,在李叔同母亲的葬礼上,众人惊讶不已。
李叔同打破了以往千百年来的传统,不再做"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念诵祭文"的孝子。他彻底颠覆了以往传统文化中"孝子"的形象,在葬礼上一边抚琴一边唱歌。李叔同当时唱的歌,正是他为悼念母亲,而特地所作的《梦》。
身为儿子的李叔同,在母亲的葬礼上居然毫不悲痛,反而一边唱歌一边弹琴。这一幕,虽然令无数"老古板"大呼"不成体统",但也切实感染了不少人。
《梦》中所蕴含的情深意重,深深扣动了在场无数人的心弦。曲子朴实,但将李叔同对母亲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体现着李叔同对生死的终极参悟:时至今日,数载艰辛苦楚、悲喜欣然,纵有万般不舍与怅惘,且都随流水去也。生死自有命定,何必苦苦挣扎,自我烦忧。
许是母亲的离世,成为了李叔同顿悟天地的最后一次助推力。1918年的某天,李叔同选择正式剃度,皈依佛门。自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高僧弘一。
俗世红尘中,芸芸众生平凡如你我,大都被悲欢离合所牵绊。我们总是迷茫彷徨、患得患失,为了无数虚无缥缈,忽视身边的迷人景色。
世人常恐生死离别,但"生又何尝生,死又如何死?"生死之数,未尝有人说得出该与不该,对错与否来。
那时的李叔同,那年的嵇康,都看透了生死之事。在他们看来,"死"也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摆脱俗世纷扰,只寻一个清净自在,得到一种超脱,化为一场圆满。死是生的起点,生是死的终结,不过循环往复而已,何必苦苦陷入其中挣扎。
其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且将一切看淡,视如梦幻泡影,终将化为虚无,笑对余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