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的死亡(西安出土一篇墓志铭)
唐宪宗的死亡(西安出土一篇墓志铭)李纯知道想要重塑中央威望,那就要能够任用贤能,尤其注重选拔和任用宰相,他先后任用杜黄裳、李吉甫、李绛、崔群等一批敢于直谏且有经国伟略的名相,以至于那些节度使为了长期割据一方而对其痛下杀手。要知道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会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李纯对此十分痛恨。他上位后为了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深刻反思隋亡的教训,并以太宗、玄宗为榜样,时常翻阅《太宗实录》等书籍,学习其治国理政的经验。其实,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翻开二十四史,字字都是刀光剑影!但李恒的年号质疑,归根结底还是他的老祖宗李世民带的坏头!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安史之乱让唐王朝的统治就此走上了下坡路,藩镇割据更是成为历代皇帝最头疼的事情。直到唐太宗八代孙唐宪宗李纯即位后,这一现状才有所和缓,进而出现了“元和中兴”。
“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号为永新元年”。
这句话看似十分普通,但背后却隐藏了唐朝皇室一惊天丑闻。要知道“元和”为唐宪宗李纯年号,而“少帝”自然就是李纯所立的太子——唐穆宗李恒。
但“永新”二字让众多史学家惊讶不已,要知道不管是《资治通鉴》还是其他史籍中均没有关于“永新”年号的描述。而正史记载的是,李恒在李纯死后次年才弃用新年号“长庆”。
可根据“元和”、“少帝”等关键词,专家推测“永新”应该就是唐穆宗李恒的年号,可这就和史籍相背驰。不禁让人疑惑,难道唐穆宗李恒上位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其实,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翻开二十四史,字字都是刀光剑影!但李恒的年号质疑,归根结底还是他的老祖宗李世民带的坏头!
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创下“元和中兴”却难立太子安史之乱让唐王朝的统治就此走上了下坡路,藩镇割据更是成为历代皇帝最头疼的事情。直到唐太宗八代孙唐宪宗李纯即位后,这一现状才有所和缓,进而出现了“元和中兴”。
要知道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会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李纯对此十分痛恨。他上位后为了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深刻反思隋亡的教训,并以太宗、玄宗为榜样,时常翻阅《太宗实录》等书籍,学习其治国理政的经验。
李纯知道想要重塑中央威望,那就要能够任用贤能,尤其注重选拔和任用宰相,他先后任用杜黄裳、李吉甫、李绛、崔群等一批敢于直谏且有经国伟略的名相,以至于那些节度使为了长期割据一方而对其痛下杀手。
在地方官员的人选上,唐宪宗也坚持“所宝为贤”的原则,他注重加强州县长官的权力,且要求州县长官由中央直接负责,并废除节度使巡查州县制度,这大大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执政积极性,使得节度使的权力遭到遏制。
重视人才的同时,为避免决策失误,唐宪宗也广开言路、求谏纳谏,这一制度让朝廷涌现出一大批敢于直言、刚正不阿的名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诗篇多嘲讽朝政,让权贵闻之色变,宪宗却十分重视且自戒自省。
当然,唐宪宗也体恤民情,对于因战乱、灾荒而导致难民流离失所的情况,他多次下发银两赈恤灾民,正是在这些举措下笼络了民心,动摇了藩镇势力的根基。
在唐宪宗的励精图治下,唐王朝迎来了一番新气象,国家经济、军事均迎来了发展。而后,唐宪宗又重用李光颜、高崇文等有勇有谋的良将,发起对藩镇势力的平叛。
元和元年正月,唐宪宗悍然出兵西川,发起对西川节度使刘辟的叛乱,很快平定叛乱。其他藩镇势力见状,纷纷发兵反叛,但唐宪宗削藩立场坚定,不被其武力威慑而吓倒,集中兵力剿灭一支藩镇,避免两线作战,很快将剑南、镇海、淮西、成德、卢龙等实力强大的藩镇平定。
除了军事重压下,唐宪宗还恩威并施,利用政治手段使得其他藩镇纷纷服从中央政令。就此,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藩镇割据问题基本解决,唐王朝实现“元和中兴”。
然而,唐宪宗在位期间尽管政绩颇佳,让颓废的唐王朝出现生机,可他在处理“家务事”上却畏手畏脚,尤其是立储君一事更让其犯难。
唐宪宗李纯有多个儿子,其中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是三子李宥,原因是他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母亲,也就是宪宗为广陵王时于贞元九年迎娶的妃子郭氏。
郭氏是郭子仪的孙女,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暖,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如此来看,郭氏名义上为唐宪宗李纯的“表姑”,其辈分比李纯要长一辈,他们的结合其实正是政治婚姻。
郭子仪作为三朝元老,玄宗时就已是一员猛将,肃宗将其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手握实权,而后又因平叛安史之乱,对大唐王朝有再造之恩,被加封为司空、代国公,其地位显赫,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李唐王朝为了拉拢郭子仪,才有了李纯和郭氏妃这段婚姻。
按理说,李纯初登皇位,就应该立正妻郭氏为皇后,可李纯只是将其立为贵妃,且也迟迟没有立下太子。
而在李宥出生前,宪宗就已有了长子李宁、次子李恽,这其中,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李宁是太子最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再加上他学富五车、谦逊待人,于情于理都是最佳的太子人选。
次子李恽生母的地位十分卑贱,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并不被看好。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李宥母家的势力,李纯担心轻率地册立太子会引发变乱。于是对册立哪位皇子为太子,一直没拿定主意。
元和四年三月,此时的李宁已是十七岁,言行举止深得李纯喜爱,而在大臣李绛等人的建议下,他不顾郭氏家族反对,宣布立李宁为太子。
然而才过了两年就出了意外。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19岁的李宁竟意外染上一场大病,不久后就暴毙而亡。
宪宗李纯对此伤心不已,可太子已逝,继承人的问题依旧在不断折磨着他!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宫廷内外均提议将李宥立为太子。实际上李纯作为一代明君,自然知道外戚势力太大对皇权是一种严重威慑。
再加上此时李唐刚解决藩镇问题,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一旦外戚专权,那就又要重蹈玄宗之覆辙了!
而更为重要的是,太子李宁的死因十分蹊跷,唐宪宗怀疑是郭家所为,但因为没有什么证据,再加上郭家势大,宪宗并没有足够把握将郭家扫平,于是只能暗暗发怒,连带着对三子李宥也有些不待见。
看到李纯有些抗拒大臣举荐李宥为太子的建议后,大宦官吐突承璀提议应该推举次子李恽为太子,毕竟自古都是“长幼有序”。
吐突承璀的这一提议虽然暗合李纯的心意,但作为皇帝,李纯深知现在郭家势大,就算强行将李恽册封为太子,恐怕郭家也会千方百计的迫害他!
考虑到李恽的人身安全,不让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李纯做出了妥协,立三子李宥为太子,李恽为澧王,同时将李宥改名为李恒。
然而,这次立储事件看似平淡无奇,背后太子派和澧王派的斗争愈发白炽化,而李纯本人是站在澧王派身边。
因李纯的种种偏心之举,使得太子派的势力减弱,外朝被澧王李恽党人把持,内朝宦官集团又以澧王派的吐突承璀实力最强,李恒太子之位难保。
正当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之时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宪宗李纯突然驾崩。之后,被本就是郭家耳目的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当即拥护太子李恒登基,也就是唐穆宗。
李恒登基之后,立刻就开始了清除异己的行动!梁守谦、王守澄率领神策军,杀死了吐突承璀及其手下一众宦官党羽,次日,李恽也被梁守谦的神策军一刀斩杀。至此,能够对李恒皇位造成威胁的人全都被诛杀,李恒开始坐稳皇位。
按理说,清除异己是新皇登基后的一般操作,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可是透过各种史籍历史学者这才发现,唐宪宗李纯的死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从未出现的“永新”年号对于李纯的死,有史学界认为是死于服用丹药。因为《旧唐书·宦官说》中记载:“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
原来,自藩镇势力基本瓦解后,李纯开始无欲无求,就此模仿唐太宗李世民修仙服药求得长生,且他“佛道双修”。
他每天都会要求术士柳泌为自己呈上丹药,且还大迎佛骨,以求来世荣华富贵。随着对“仙丹”的依赖,李纯身体愈发消瘦,可他仍不自省,反而认为自己“体态轻盈”,要不了多久即可修得仙道。
实际上,服用丹药只是加快了李纯的死亡速度,并非直接死亡原因。
所以,更多史学家认为,李纯之死应该是唐穆宗李恒所谋害,而清末民初出土的一块墓碑,更是佐证了史学家的猜测。
原来,清末民初的时候,考古学家在西安郊区挖掘出一处古墓。本来由于墓葬规制不高,陪葬品也不多,所以考古人员并未过多注意,只是想着将之清理后妥善保护即可。
可随着墓志铭的出土,专家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不得了的信息!原来,从墓志铭上考古人员得知墓主人是“赵夫人”,而其墓志上还写着这样一句话:“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号为永新元年”。
其实这句话意思不难理解,唐宪宗离世后,太子李恒顺利登基,并于元和十五年二月五日改年号为永新元年。
但奇怪的是,翻遍各种史书均没有关于唐朝“永新”年号的记载,唐穆宗年号为“长庆”,正史记载是唐宪宗李纯驾崩后的次年而改的。
正是这一细节,引来了史学家对其高度重视,最后才发现宪宗李纯的死因竟然源于唐代皇室的黑暗传统——“弑父杀兄”!
唐穆宗主谋杀死父皇李纯?《旧唐书》记载:宪宗暴毙是因“皆言内官陈弘志篡逆”所致;《新唐书》则认为是“守澄与内常侍袱帝于中和殿”。
不管死因为何,都证明唐宪宗李纯死因蹊跷,并非正史上记载的服药暴毙,反而是和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人有关。
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开始壮大,他们参与到了皇室的权力争夺中,巅峰时期甚至可以左右皇帝任免。
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程度,主要是当时的宦官们掌握着神策军。这是一支中央北衙禁军主力,负责保卫京师、镇守宫廷,为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也是皇权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
但这样一支部队,制约权最后竟然落到了宦官手中,如此一来,唐宪宗被宦官杀死并不是不可能。
可如果宦官真的是谋杀李纯的元凶,那么唐穆宗上位后,怎么会不去追究这群杀父仇人呢?要知道王守澄在穆宗登基后被封为枢密使,一直活到唐文宗时期。
就连一刀斩杀李恽的梁守谦也被封为安定郡公,手握神策军大权。如果真的是他们杀了老皇帝,但新皇帝却没有追责,那几乎就只有一种解释,是新皇帝指使他们杀了老皇帝!
而且根据墓志铭记载:“二月十二归窆于长安县昆明乡魏村先妣段夫人茔。”
也就是说唐穆宗二月五日改元,8天后也就是二月十二日仍为“永新”年号,且改元消息传到长安县昆明乡魏村,这里属于京畿之地。作者雇方肃听到这一消息后,为亡妻立碑时采用了新年号。
很显然,唐穆宗发动政变后十分兴奋,立即发布诏书宣布改元,确立自己的正统皇位,扼杀李恽党人的希望。
随后,穆宗又进行一系列人事变动,对拥护自己上位的大臣、宦官进行提拔,并贬斥、处死李恽派李道古、李景俭、皇甫镈等人,以巩固自己的皇位。
而后,唐穆宗才会在二月五日这天大赦天下,公开改年号为“永新”。
但根据年号变更惯例,唐宪宗去世当年,穆宗理应继续使用“元和”年号,次年才能改元。可宪宗刚驾崩六天,他就迫不及待改“永新”年号。
不过,当李恒冷静下来后,才明白过来着急改元只会“此地无银三百两”,于是他紧急取消了“永新”年号,继续使用元和年号。
从《唐代墓志汇编》来看,除了《赵氏夫人墓志铭》中有“永新”年号外,下一个有记载的墓志铭时间为“元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由此可见“永新”年号存在的时间最长也才16天。
古代消息传递慢,也只是在京城一带先行传播,其他地方还没接到通知,再加上“废除改元”的诏书紧接着就下达,因而记载的墓志铭中只有赵氏夫人是“永新年号”,其他同年墓志铭仍为元和十五年。
而由于废除年号这一命令的及时下达,再加上唐穆宗的皇权威慑,史官这才没有将其记录在正史中。
其实,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唐宣宗也曾隐晦提及。《东观奏记》中就曾记载:“宪宗皇帝晏驾之夕,上虽幼,颇记其事,追恨光陵商臣之酷。即位后,诛除恶党无漏网者。”
原来,宪宗死后27年,其幼子李忱当了皇帝,也就是唐宣宗,李纯死的时候他还是幼年,却依旧记得父亲的死因。
一次,他去父皇常去的青龙寺吊唁,伤心之时说了句“恨光陵商臣之酷”,这句话又如何理解呢?
“光陵”为唐穆宗李恒的陵寝;而“商臣之酷”说的是春秋时楚穆王熊商臣,为了早点坐上王位,狠心将父王楚成王杀掉。
显然,在唐宣宗看来,父皇李纯意外暴毙,始作俑者正是哥哥唐穆宗。唐穆宗和宦官陈弘志、王守澄等人合谋,导演了这起宫廷政变。
唐朝皇室的黑暗传统有人好奇,既然生命最后时刻,唐宪宗病入膏肓,要不了多久就会离世,为何唐穆宗李恒仍然急着要弑父杀兄?
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皇太子之位争夺激烈,且李恒并不被唐宪宗喜欢。
公元813年,也就是刚册立太子一整年时,郭家鼓动朝中大臣,请求宪宗立郭氏为皇后,以巩固太子李恒之地位。
其实自玄宗以后,后宫活着被立为皇后的只有肃宗的张皇后,张皇后在安史之乱中为平叛立下大功,且和肃宗不离不弃,这才获得这一殊荣,其他后宫嫔妃,就算再尊贵,活着时也没被立为皇后的。
再加上此时的郭氏已是后宫最为尊贵的女人,宪宗认为没必要再立其为皇后,而他也不想被郭家政治“捆绑”,因而以不愿打破惯例为由拒绝该提议。
唐宪宗不愿意立郭氏为后,不管他本人有何想法,都表明了太子李恒的地位并非那么牢固。
与此同时,唐宪宗又犯了祖父唐德宗的错误,册立李恒为太子后,并没有对次子澧王李恽及其拥护者进行处罚,反而对澧王派的重要人物格外垂青。
要知道自元和十三年开始至唐宪宗驾崩的一年多内,先后有五人被提拔为宰相,而他们均为清一色的澧王派李恽党人。
正因内朝、外朝均被澧王派所把持,太子李恒感受到了压力,他想要保住太子之位,那就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弑杀唐宪宗,如此才能夺得皇帝宝座。
而唐宪宗晚年因大量服用丹药,性情变得暴戾,身体也一日衰于一日,这为李恒弑父夺位赢得时机。
当然,李恒弑父夺位的主要力量是郭家外戚,毕竟王守澄、梁守谦两人是郭贵妃的心腹。
而对此,太子李恒因担心皇位不保,曾于元和十四年底询问舅舅郭钊该如何是好。不过,郭钊听了后会心一笑,嘱咐他要尽到“孝谨”之心,其他的就不用操心了。
由此可见,此时郭家外戚势力已做好反击准备,就等着宪宗驾崩了。
从梁守谦杀死吐突承璀、李恽也能看出来,李纯当晚死去,次日这两人就被斩杀,可见太子李恒派势力早已暗中积蓄力量清扫唐穆宗上位的一切障碍。
其实,唐代皇室发动宫变已是家常便饭,皇子们为了皇位,不惜弑父杀兄。而唐朝这一黑暗传统的罪魁祸首正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作为古代最有名望的皇帝之一,他开创了路不拾遗的“贞观之治”,使得大唐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国家,但这仍然不能掩盖他是刽子手的事实。
为了争夺皇位,李世民不惜于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事变,一举铲除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势力。而为了避免其子孙报复,他又将这二人的子孙后代全部屠尽。
事变成功后,李世民又假仁假义的逼迫其父李渊退位,并将其软禁起来。而正是李世民的血腥宫廷政变,给子孙后代开了不好的头,使得唐代皇室屡屡出现骇人听闻的政变丑闻,父子兄弟相残多有发生。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效仿父皇李世民谋杀皇弟李泰未遂,后又效仿其父玄武门之变,兴兵逼宫,因计划泄露失败。
按理说李承乾谋反失败,下场只有死路一条,可面对兄弟毫不手软的李世民,终究是没能舍得杀了儿子,只是将其贬为庶人,其他从犯全部被诛。
而后,李世民的媳妇兼儿媳武则天发动政变、篡唐自立,改国号为“周”,为了稳固皇权,武则天杀了一大批李唐皇亲,就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放过。
这之后,大唐皇室陷入了宫廷政变的怪圈,如唐高宗时期,太子李忠政变失败被废黜;唐中宗时期,太子李重俊兴兵逼宫企图造反失败,但最终唐中宗还是被安乐公主、韦皇后合谋毒杀。
韦后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但不久后李隆基、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政变中,韦氏集团被彻底剿灭。
然而,太平公主、李隆基之间的内斗随之开始,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眼中钉。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率先发难,发动“先天政变”,将太平公主和其党羽全部诛杀。没有了敌对势力阻碍后,唐玄宗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创下“开元盛世”,但后期安逸享乐、沉迷美色,结果“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就此由盛转衰。
唐朝中后期,除了皇室政变丑闻外,宦官势力尾大不掉,甚至摆布皇帝、操控皇权。公元835年,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摆布,发动“甘露之变”,结果宦官头目奋力反击,杀死众多朝廷命官,且其家族也惨遭灭门。
唐朝末期,外臣朱温先是诛杀唐昭宗,又胁迫唐哀宗禅让帝位,并于公元907年建立后梁,废唐哀宗为济阴王,次年朱温为稳坐江山将唐哀宗斩杀,就此享国289年的盛唐烟消云散。
可以说,整个大唐国祚289年间,宫廷政变频频发动,皇子、公主、太子、皇后、太监、外臣纷纷粉墨登场,损耗大唐太多的元气和精气。
李唐皇室如此丑闻,说白了还是拜李世民所赐,他以一人之力拉低后代子孙的道德底线,权力面前罔顾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也正应了“无情最是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