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经济发展总思路(十四五开局之年)
十四五经济发展总思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果让身处广东东莞的企业家们总结2021年,关键词或许会是“风云变幻”。经济突围行至年末回首望,这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在全球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循环受阻。但回眸看去,这一年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快速发展,产业链话语权越来越重;另一方面,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绿色经济如火如荼。“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成型,路线清晰;高质量发展则行稳致远,一步一个脚印。
张智/文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2021年,宏观经济在艰难中大步前行。
这一年,在广东的外贸企业老板李翔,经历了订单暴涨的喜悦,也经历了限电的焦灼;既遭遇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但在外贸的大幅增长下,企业也充满了活力。
而在河南,意想不到的暴雨侵袭和高居不下的大宗商品价格,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减税降费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又为市场主体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行至年末回首望,这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在全球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循环受阻。
但回眸看去,这一年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快速发展,产业链话语权越来越重;另一方面,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绿色经济如火如荼。
“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成型,路线清晰;高质量发展则行稳致远,一步一个脚印。
经济突围
如果让身处广东东莞的企业家们总结2021年,关键词或许会是“风云变幻”。
“从2020年开始,我们的订单就不断增加,2021年东南亚的订单也大量向我们转移,东莞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抓紧招人,加码生产。”李翔回忆。
然而,工业加码,以及意想不到的高温,使得5月的广东骤然陷入电力不足的境遇中,当地政府不得不呼吁企业错峰用电。这一错峰,断断续续就延续到了10月。
比限电更严重的,则是长达两年的海运拥堵,以及因此带来的运价高涨。一系列外部因素,让外贸企业陷入了“一天一变”的尴尬中。
但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2021年,我国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同时,我国增设天津、上海、海南、重庆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新一轮对外开放正加速推进。
从全球来看,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生产需求拉动作用持续发挥、发展后劲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将达到18%左右,连年稳步提高。
不过,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在行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强内需,利用强大的国内市场,发挥我国经济优势。
事实上,2021年以来,我国“六稳”“六保”工作稳扎稳打。我国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5.2%。1月份至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均在预期目标之内。
面对疫情灾情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等给市场主体带来的困难,相关部门持续加大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入,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当前,我国市场主体达1.5亿户,有力支持了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居民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为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布局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始。
国家主席指出,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迈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为中国经济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各地布局也随之展开。
在四川,西部首条氢燃料重卡示范线建成,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等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涌现。“5 1”产业结合“十四五”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让四川29万家企业上云用数,全年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可达到4.6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可实现15%以上的增长,1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此培育。2021年1-11月,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年平均增速7%,基本恢复至疫前增长水平,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巩固壮大。
在云南,创新型云南建设持续推进,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405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00家以上,启动建设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输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项目汇聚、壮大,为全国经济增长构建了牢固的“稳定器”。
与此同时,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扩内需、促投资、稳增长的“主抓手”的云南,牢牢抓住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1-11月,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8%。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2.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5.9%。一个利好是,12月3日,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中老铁路通车,自此,一条内联中国腹地、外接南亚东南亚、面向环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经济大动脉正式成型。抓住中老铁路带来的新机遇,云南以项目布局新产业新业态,以项目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蓬勃发展。
山东新培育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则居全国前列。
绿色发展,给了山东旧动能转换一个契机。来自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表明,1-11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27,同比改善9.1%;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同比改善14%;截至目前,山东已超额完成国家能耗“双控”任务,为动能转换腾出了发展的“绿色空间”。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一个亮点是,我国光伏、风电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集成电路等短板产业国产替代和技术迭代加快,产业链韧性得到大幅提升。
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按照国资委的计划,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双碳”应把短期和中长期的时序关系统一结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