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天命未改恭行天罚)

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天命未改恭行天罚)5年之后的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率军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归汉,曹魏朝野震动。三国历史的新篇章,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在妥善完成后事安排后,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永安宫,时年63岁。他死后遗体被运回成都安葬,谥号“昭烈皇帝”。实际上,永安托孤的具体内容和刘备登基时的宣言相比,已经有了相当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从季汉成立时宣扬的“天命未改,恭行天罚”转变为“北伐讨贼,复兴汉室”。由于猇亭之战的惨败,使得刘备在临终前清晰地认识到三国鼎立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放下身段,承认天下大部分已被僭逆篡夺的现实。与此同时,季汉更要明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要团结在北伐讨贼的旗帜下继续前进。刘备在此时亲自制定了季汉后续国策,为其存在合法性找到了正当理由:这个弱小政权的存亡兴衰,实际上取决于兴复汉室事业是否能发扬光大,而北伐讨贼则是这一事业最好的体

文 |李思达

中原曹魏正在展开舆论攻势,希望季汉取消帝号,而内部的蜀地本土士人也随之迎合,若明若暗地宣扬“代汉者当涂高”之类的谶言,汉嘉太守黄元甚至已经公开发动叛乱,而作为皇帝的刘备已经病情严重,受到空前挫折的季汉政权的确处在了内外交攻的“存亡之秋”,稍微不慎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刚刚经受重大挫折的刘备,在国家陷入极端危机的局面下,却爆发出惊人的政治智慧,对季汉政权后来政治格局做出了妥善安排,尽可能地让继承者顺利地将季汉政权延续下去,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安托孤”。

后世对于“永安托孤”大多关注于刘备对诸葛亮惊世骇俗的交代:“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帝制时代家天下的背景下,“君可自取”四个字分量极重,自然能激起后世论者的种种猜测和解读,正能量解读者往往盛赞上下无猜,誉为君臣相得的典范;而厚黑学爱好者则认为刘备临终前都在试探诸葛亮,甚至充满恶意说什么刘备身后就埋伏着刀斧手,只要诸葛亮回答不慎就会冲出来,云云。

这种心术权谋论调未免也以小人之心度枭雄之腹了,只要研读一下史料人们就能发现,永安托孤并非什么阴谋诡计,而是缜密、细致的政治安排。托孤的内容曾在季汉境内广泛传达,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及的“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简而言之,就是北伐讨贼,复兴汉室。对于此方针,不仅后主在北伐诏中加以确认:“诸葛丞相……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甚至就连季汉偏远地方的低级官吏、永昌郡五官掾功曹吕凯都知道:“诸葛丞相……受遗托孤,翊赞季兴。”可见永安托孤的具体内容在刘备死后已经成为季汉的国策。

实际上,永安托孤的具体内容和刘备登基时的宣言相比,已经有了相当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从季汉成立时宣扬的“天命未改,恭行天罚”转变为“北伐讨贼,复兴汉室”。由于猇亭之战的惨败,使得刘备在临终前清晰地认识到三国鼎立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放下身段,承认天下大部分已被僭逆篡夺的现实。与此同时,季汉更要明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要团结在北伐讨贼的旗帜下继续前进。刘备在此时亲自制定了季汉后续国策,为其存在合法性找到了正当理由:这个弱小政权的存亡兴衰,实际上取决于兴复汉室事业是否能发扬光大,而北伐讨贼则是这一事业最好的体现。只要季汉坚持北伐讨贼的信念,依然高举大汉的旗帜,人们就无法否认汉室存在,存在于益州的季汉政权也就愈发合法。

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天命未改恭行天罚)(1)

《历代帝王图·蜀主刘备》,唐,阎立本,绢本设色

只要将永安托孤放在这个框架之下理解,人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诸葛亮主持的复兴汉室的事业越是成功,正统汉室君主的刘禅就越不能被取代。刘备所言的“君可自取”,应该是一种对诸葛亮才能和忠诚表达出的充分信任,授予他全权的行为,以此打消其他人对北伐事业的非议,使得他制定的北伐讨贼路线能顺利贯彻。从刘备安排的辅政格局来看,永安托孤实际上起到了“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的作用。刘备正是希望以这种方式,让整个季汉集团在自己去世后紧密团结在诸葛亮的周围,团结在北伐讨贼的大麾之下。从此角度来说,永安托孤实际上是刘备绝妙的政治安排,是这位惯常处于险境的枭雄最后一次绝境求生的智慧大爆发。

在妥善完成后事安排后,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永安宫,时年63岁。他死后遗体被运回成都安葬,谥号“昭烈皇帝”。

5年之后的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率军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归汉,曹魏朝野震动。三国历史的新篇章,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