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你的心血(一双双伸出的双手)
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你的心血(一双双伸出的双手)汶川 特大地震 空军部队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5月13日清晨 1800余名空军官兵挺进重灾区。时任航空兵某团指导员的陈进 带领着60人救援先锋队 向距震中仅有10余公里的银厂沟挺进。即使过去了10年 陈进依然难忘那生死一刻——以生命的名义 以军人的担当山如刀劈形成了断崖 形成了一个约60度的峭壁。翻过悬崖 更加触目惊心:山峦移位 河流阻断 道路被撕裂 路上横竖着滚落的巨石 倒下的大树……
凝重的背影 鲜活的生命。身着雨衣的军人站在峭壁上 挺立成山 坚定地伸出双手 托举起危难中的生命。
永恒的瞬间 无声的历史。一图胜千言 传递着中国军民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最可贵的信心、力量和尊严。
当时 军事摄影工作者刘应华这幅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作品 迅速占据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版面 成为那场灾难中最具代表性的图片之一。“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摄影报道金奖、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金质收藏作品……这幅作品先后获得国内新闻摄影重要奖项20余项。2010年 荣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 成为人类抗灾史上的共同记忆。
一段记忆 一篇史诗。经典之作 历久弥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来临之际 记者来到照片拍摄地 走近新闻当事人 推开时间的窗口 拼起历史的碎片 触摸那穿越时空的力量。
以生命的名义 以军人的担当
山如刀劈形成了断崖 形成了一个约60度的峭壁。
翻过悬崖 更加触目惊心:山峦移位 河流阻断 道路被撕裂 路上横竖着滚落的巨石 倒下的大树……
即使过去了10年 陈进依然难忘那生死一刻——
汶川 特大地震 空军部队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5月13日清晨 1800余名空军官兵挺进重灾区。时任航空兵某团指导员的陈进 带领着60人救援先锋队 向距震中仅有10余公里的银厂沟挺进。
“解放军来了 我们有救了!”一名青年看见迎面走来军人 哭着指了指沟壑深处说:“那边还有很多人 救救他们!”
天色渐暗 余震不断。陈进把60名队员分组 轻伤员3人一组后送 重伤员5人一组后送 每一组都有1个人警戒观察。越往深处走 后送的伤员越多 先锋队的人越来越少。行至东林寺 陈进身边只有9名官兵了。
“救救我!”一名妇女蜷缩在断墙旁 灰头土脸 气息衰弱 她的脊背受了重伤 满口鲜血。官兵们急忙从废墟中扒出门板、条木、电线 做成了一副简易的担架。
头顶有飞石 脚下是沟坎。官兵们在废墟乱木丛中前进 拼尽全力保持担架平稳。此时 轻轻晃动 对于脊柱受伤的她都是折磨。
3个小时艰苦跋涉后 终于来到震出来的那道峭壁前。此时 峭壁前已聚集了近百副担架 还有上千群众。
时任某场站政治处主任唐先锋 立即指挥救灾官兵 拿起铁锹在悬崖上铲出一个个供人站立的小坑。而后官兵们分成两批 自下而上 在峭壁上依次站立 伸出双手 搭起了“生命的阶梯”。
一双手递给一双手 一步接一步 一寸连一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担架上 一名伤员转移走 目光又聚焦在了下一副担架上。
就这一瞬间 随队采访的刘应华按下了快门。
道路抢修畅通前 官兵们在这条“阶梯”上守了两天两夜。守在这里 就守住了一条生命的通道。据统计 通过这条“阶梯”转移被困群众8000余人 其中伤员600余人。
直到10多天后 陈进才第一次通过电视新闻 看到了《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这张照片。那名被救出的妇女 他们当时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
活下来 你不放弃 我不辜负
2009年5月10日 灾难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 之前一直在急救、转院中的王立兰终于与家人首次团聚 喜极而泣。
她被救下来是奇迹 活下来更是奇迹。
2018年4月29日 在四川省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 记者见到了王立兰。她就是照片中担架上的女子。
王立兰背后摆放着《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竖幅和横幅的照片。无论走到哪里 这照片都会摆在离她最近的地方。
2010年 在八一康复中心。病房管理要求墙面上不能挂东西 而她坚持要把照片留下。护士长拗不过她 对她说:“这是你的宝贝 你就要为了这张照片活下去!”
活下去 并不容易。
山崩地动那一刻 倒下的房梁 正好砸在王立兰的脊柱上。她想 可能就死在这里了。
绝望之际 有人大喊“有人没有!”她用尽全身力气呼救。终于 几个绿色的身影出现在她的眼前 把她抬上了担架 她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军人给自己垫上了被子。
她听到雨滴打在担架上的声音 她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似乎下一刻 自己的生命就会像雨滴落地一样戛然而止。
5月13日 王立兰被送往华西医院急救。10年间 医院成了她的家。王立兰已经先后换过10家医院。当年与她同时送往医院、同时脊柱受伤的病友已经去世。
治疗的经过是痛苦的。“我真是想死 活着好累啊!”“你看看 你说这句话 对得起照片上救你的这么多官兵吗?”又一次绝望的时候 彭州市残联领导指着照片鼓励她。
地震过去3个多月后 病房里来了一群军人。那些熟悉的面庞让她又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灾后重逢 官兵们和王立兰都泪湿双眼。从那以后 每逢过年过节 官兵们都会到病房看望、鼓励她。
王立兰给自己定的康复目标是能够生活基本自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此。
学绣十字绣 她花了半小时才绣好了第一针。由于高位截瘫 王立兰胸部以下都不能动 她用唯一能动的两根手指穿线 再用嘴把针头拉回来。手腕被刺伤、舌头被扎出血是常事。每当觉得自己挺不过去时 她就会看看照片 想一想那些救过她的人。
第一次自己洗脸、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进理发店、第一次自己用筷子吃饭……
王立兰慢慢地学会了开电动轮椅 活动范围也扩大了。医生们说:“她很健谈 是我们这里的名人 楼里的病人、医生没有人不认识她。”
采访中 王立兰一直都面带微笑。
有一次 官兵们来看她。病友说:“你看见救命恩人来 怎么还笑啊 应该哭啊。”王立兰说:“我现在活得很开心 为什么要哭?”
生命就像一朵花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绽放。
2011年4月9日 空军某部官兵来到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看望王立兰 这样的“爱心接力”在空军官兵中一直传递着。
如果再来一次 也会冲向前
何朋举笑称自己是照片里的“隐藏”人物。
他就是当时给王立兰垫被子的那个戴眼镜的年轻军人。照片定格的瞬间 他正猫着腰 驮着床板。由于摄影角度 战友们托举床板的一双双手 恰好挡住了这个有些单薄的身影。
10年前 何朋举刚从军校毕业 肩扛“一道杠”。地震发生后 他加入60人的救援队 在指导员陈进带领下进入灾区。
“当时啥也没想 只想多救一个人!再救一个!”他浑身泥浆 双脚磨出了水泡 泡在雨水中生疮发白。肩膀脱皮、磨出了茧子 手臂痛得抬不起来。
“那时候最想要的就是一双干袜子。”地震3天后 部队才吃上了热食。地震后第5天 何朋举第一次下山 到医疗队清洗脚上的疮。
脱下袜子那一刻 那双布满水泡的发肿的脚 让小护士哭了起来。
“她流着泪 帮我清洗 她把我也感动了 突然感觉到自己挺英雄的。”何朋举有些小骄傲。
何朋举更加拼命地投入到救灾中 当时一块板材滑落 在他的小腿上划出一道很深的口子。因为赶任务没能及时处理 因为过度疲劳 他病倒在抢险一线 被紧急送到彭州市人民医院。
如今 他的小腿上 仍旧留着那块伤疤。
10年过去 何朋举的肩上已经是“两杠一星” 成为了运-20飞机的系统工程师 担负着托举“鲲鹏”的神圣使命。“抗震救灾 让我懂得了军人的担当 而这一点让我扛起了今天新岗位的分量。”
你不认识我 我也不寂寞
2018年4月16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前夕 刘应华和救援官兵代表前往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看望王立兰。
脱下军装后 曹平成为了彭州市市委的一名职员。
10年前 他是二级士官。照片中 他在托举担架的左上角。
曹平托举起一个个担架时 与别人的心情不同。这片灾区就是他的家乡 他不确定担架上有没有自己的亲人。
当时 他已和父母失去了联系。
军车从家门口路过 家又从视线中消失。他多想跳下车 去看看父母。可作为军人 他必须奔向任务区。雨水顺着风 吹进了曹平的眼眶。
曹平记得 真正的考验是进入灾区救援的第二天。他们继续往银厂沟行进 突发的余震引起山体滑坡 滚落的石头砸伤了一名战友的小腿。道路被封堵 只能蹚过一条河流继续走。曹平和战友们相互搭着肩过河。一股急流把一名战友冲倒 在河中漂了10多米 幸好抓住一根木头 才被战友们救起。
“真是险象环生。”一静下来 他又担心起父母来。
4天后 他从广播中得知自己家所在的镇子受灾并不严重 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2012年 曹平转业回到地方 走乡串户成为日常工作 他经常听到老乡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救灾的情景 感慨地说 “那些兵大都是二十来岁的娃娃啊!”
曹平静静听着 却从未提起自己当时的生死出征 只是心头漾起幸福的涟漪。
转业后 曹平一度不太适应现在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 他就想一想救灾的日子。
他说 救灾教会自己几样东西 “比如坚韧和耐心”。遇到群众有情绪 他会认真倾听 耐心解释 时不时还会用抗震救灾精神鼓励群众 “地震这么苦都过来了 现在这点苦还怕迈不过去?”
朝着明天大步走 把背影留给昨天
虽然是一线救灾的指挥员 陈进却没有出现在这张照片里 记录他的影像也不多。
然而 对于60名官兵来说 他胸口挂的“红口哨”是救灾任务前期醒目的指引。
救灾出发前一天 陈进在师篮球比赛中担任裁判 “红口哨”就揣在迷彩服兜里。没想到这个“红口哨”在救灾时发挥了大作用。陈进一直冲在最前面 他不时吹响“红口哨” 提醒、指示前后的救灾官兵。
“只有一个念头 向前!事实证明 我们的战士不怕吃苦、不怕牺牲 我们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吃苦在前!”航空兵某师政委仇超当年也在救灾一线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让他记忆深刻。
照片之外 是一幅众志成城的大画面 身影背后还有更多身影——
5月14日凌晨 空军某工程部队抢修打通“生命通道” 地面大部队开进银厂沟。
5月19日 完成这一方向5次拉网式搜救 营救转移群众8375人 挖出幸存者39人 转移伤员758人。
5月21日 空军30名救灾勇士写下遗书 勇闯小龙潭 扫清了彭州方向最后一个救灾盲区。
让我们把镜头投向更远:抗震救灾期间 在空中 空军组织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运、空投 源源不断地把赈灾物资送到灾区 把危重伤员抢运出来。在地面 空军救灾部队挺进都江堰、驰援汉旺镇、勇闯银厂沟 展开了生死大营救。
一张照片 一种精神。今天 照片摆在西部战区空军某师、某训练基地、某旅的军史馆当中 《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成为他们的共同荣光。
照片中的背影 有的离开了部队 有的仍奋战在练兵一线。《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成为他们的共同记忆。
如今的龙门山中、银厂沟里 老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校园里不时传出琅琅读书声。
“遇到了困难 不要埋怨自己 不要指责他人 不要放弃信心 不要逃避责任 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王立兰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的这段话。作为一个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人 她读出了更多……
历史永远铭记那些义无反顾的背影
有些场景 经过时间的积淀与打磨 会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芒。
10年 时间将汶川抗震救灾凝成一本厚重的相册。10年后的今天 当我们翻开这本相册时 看到这样撼人心魄的一幕幕——
天崩地裂 汶川成了一座“孤岛” 人们陷入绝望。此时废墟之上出现了一抹橄榄绿——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带领着200名突击队员 在道路中断、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的情况下 连续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 第一批进入汶川县城;
生死未卜 茂县通信中断 道路阻绝。空降兵某部15名勇士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的条件下 舍生忘死从近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
险象环生 重灾区龙门山镇的一处半山腰上 救援官兵用身体搭建人梯 转移伤员。几十个绿色的背影 托举起一副担架。这幅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照片 即便是在10年后的今天看来 仍令人感动……
这场天灾 让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在这些和平年代容易被忽略的中国军人身上。镜头记录了那段悲怆的历史 让我们看到一位位平凡士兵在天崩地裂时的无私无畏 让我们看到他们在地动天惊中的英雄气概。
而在镜头之外 汶川抗震救灾中 还有千千万万我们没有看到的平凡英雄。正如《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中 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绿色背影。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脸庞 更无从知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 不仅托举起伤员生命的希望 更是中华民族最坚强的脊梁。
人们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历史却会永远铭记他们的背影!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10年前的汶川 但不止在汶川。唐山大地震、九八抗洪、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难来临 中国军人总是逆向而行 屹立于天崩地裂之间。他们用双手扒开废墟上的乱石 用双脚踏出一条条崎岖的生命之路 用双肩扛起担架上一个个虚弱的生命。只要人民需要 他们便义无反顾。
仔细凝视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不禁让人心生感慨:这些眼神中还透着稚气的年轻士兵 昨天还是父母身边的孩子 今天 他们就成为灾区同胞坚强的依靠。他们义无反顾奔向“战场” 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如山的责任 背负起生命的希望 兑现了人民军队与养育她的人民之间的生死之约。
10年之后的今天 另一张照片同样令我们动容——
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紧紧抱住一位空军上校 双眼噙满泪水。她叫周仲菊 这位空军上校名叫唐先锋。10年前 周仲菊被埋废墟下29个小时后 被唐先锋等16名官兵救出。10年后 再见到救命恩人 周仲菊潸然泪下。
同样想见到救命恩人的 不止周仲菊一人。
也许 茫茫人海中他们难以找到当年的解放军 但其实 从开始寻找的那一刻起 他们已经找到了。
因为10年前的汶川抗震救灾 早已将一枚枚闪亮的八一军徽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 早已将中国军人的舍生忘死镌刻进历史的相册。(中国军网 记者刘书 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