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生而为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生而为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父亲的笑脸让松子认定,她内心渴望的爱必须要用“讨好”才能得到,可松子不知道,无论靠“讨好”得来的是亲情还是爱情,爱的性质和结局都是一样的,都像父亲的笑脸一样,细微而又短暂。2.讨好才能得到爱。父亲给松子的爱始终以松子的“讨好”为基础。松子从未像妹妹那样,能自然而然地收到来自父亲的礼物,她百般讨好得到的父爱,只是一个笑脸而已,还伴随着稍纵即逝的短暂。但松子在潜意识里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讨好”还不够,所以她得到的父爱只能这么多,既然是自己的问题,那她也就满足于仅仅是一个笑脸的父爱。1.缺爱才要讨好。松子最先讨好的人,是父亲。当被忽视的松子发现做鬼脸可以逗父亲开心时,她的“讨好”就开始了。美国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写道,“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对别人好,甚至对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松子就是这样,她对父亲最初的讨好,是想看到父亲的
梦想是自由的,但是,实现梦想,度过幸福一生的人,少之又少。因此,绝大部分那么幸运的人,要么伤心得长吁短叹,要么沉醉于悲伤中,要么草草地了结一生,要么笑着搪塞过去。无论走哪条路,都是前途渺茫。
一开始,我是被这部电影的名字和评分吸引的。一个人要遭受怎样的心理折磨,才能不停地经历痛苦和抛弃的交叠,过着“被嫌弃”的一生。而高达9.1的评分,又有多少渴望爱的人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豆瓣评分9.1,讲述了松子渴望爱而又不被爱的一生。该影片获得第30届日本电影学院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奖,获第一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演员奖。
整个电影的色调不像是一部悲剧电影,它有很多无比鲜艳的色彩,在本该悲惨的情节中,时不时突兀地出现童话般的梦幻场景,一如松子对爱的渴望。松子一直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地讨好和付出,就能得到童话般的爱和结局,结果却陷入了缺爱、渴望爱、又得不到爱的死循环中,至死也没能走出来。
1.缺爱才要讨好。松子最先讨好的人,是父亲。当被忽视的松子发现做鬼脸可以逗父亲开心时,她的“讨好”就开始了。
美国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写道,“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对别人好,甚至对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松子就是这样,她对父亲最初的讨好,是想看到父亲的笑容,但缺爱的她开始不停地对父亲的笑容上瘾、对父爱上瘾、对做鬼脸上瘾,也对讨好上瘾。在松子心智尚未定型的童年时期,她错误地把这种“做鬼脸”的讨好当成获得父爱的有效方式,并把它延续了下去,一直延续了一生。
2.讨好才能得到爱。父亲给松子的爱始终以松子的“讨好”为基础。松子从未像妹妹那样,能自然而然地收到来自父亲的礼物,她百般讨好得到的父爱,只是一个笑脸而已,还伴随着稍纵即逝的短暂。但松子在潜意识里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讨好”还不够,所以她得到的父爱只能这么多,既然是自己的问题,那她也就满足于仅仅是一个笑脸的父爱。
父亲的笑脸让松子认定,她内心渴望的爱必须要用“讨好”才能得到,可松子不知道,无论靠“讨好”得来的是亲情还是爱情,爱的性质和结局都是一样的,都像父亲的笑脸一样,细微而又短暂。
童年缺爱的经历让松子把“讨好”当成得到爱的唯一方式,也造成了她一辈子的爱情悲剧。
二、靠“讨好”维系的爱情,夺走了松子自爱的能力。1.越“讨好”越有存在感。松子在被男友一次次辱骂殴打之后,依然略显坚定说:“地狱也好,什么地方也好,我都跟着他”。“就算被打,也比孤身一人好。”这两句独白深度刻画了松子的依附和缺爱心理,也解释了她毫无底线讨好男友的根本原因。
松子已经因为包庇偷钱的学生被学校开除,又愤然离家出走,这让本就缺爱的她更是孤立无援。所以爱情对她来说是一根救命稻草,她感谢这根稻草接纳了她,为了抓住这根稻草,她只有拼命讨好男友。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自己“付出”了,才能心安理得地在爱情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人在极度缺爱之时,存在感也是爱。
2.越“讨好”越不被珍惜。松子一边讨好着每一个男友,一边忍受着一个又一个痛苦的结局。每被一个男友抛弃,松子都会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松子的爱太过用力,只要男友给她一点点爱的光芒,她就会如飞蛾扑火一般扑上去,用拼命讨好的方式爱着对方,就连自己的身心都可以被随意摧残,不给自己留一丝底线。
要承受松子全身心的爱,就必须给松子同样全身心的付出,没有哪个男友能接受这种爱,所以他们都怕了,只敢拿着用松子最为渴望的爱来做诱饵,享受着松子的讨好。
松子说:“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付出了什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松子心中的“自爱”概念很微弱,拼命讨好却依然得不到爱的结果,让她更加急切地需要被爱,而“被爱”的来源,当然是别人。于是松子形成了一种必须依附男人的病态心理,离开一个男友后会马上找到下一个,她要不断在男友身上找到可能被爱的希望,来填补自己得不到爱的恐慌感,给自己活下去的信念。
三、过度的“讨好”,让松子丧失了对爱的感知。从来都不懂得爱自己的松子,根本不懂如何去爱别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既不会为她的讨好而感动,也不能全身心地爱她。她只好不知疲倦地带着爱人的能力,一个男人一个男人地去尝试,尝试了一生,也被折磨了一生。
1.拒绝真正爱她的人。松子得不到渴望的爱情,真心爱她的朋友小惠却出现了,小惠看到并欣赏真实的松子,她真心地想给松子友情,但渴望爱松子却拒绝了她。拒绝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松子在小惠面前展现的是真正的她,从来没有讨好过小惠,所以她对小惠向她抛出的友情心存疑虑。第二:如果没被“讨好”过的友情居然是真心的,这会打乱松子已经定型的“讨好才能得到爱”的惯性思维,会让她怀疑自己,更加痛苦。
2.不再爱任何人。松子那种全心全意付出,从不计较对方的现状以及对自己伤害的爱,被男友阿龙称为“上帝之爱。”可松子不是上帝,多个男友对她的伤害和抛弃,已经把松子爱人的能力消耗完了。不知所措的松子不敢再爱任何人,她把自己变得又老又肥,处处遭人嫌弃,喃喃自语地写下满墙的“对不起”。
松子的对不起有两种含义。一是对不起自己,她花费一生的光阴,用尽了自己认知里的讨好和爱,依然让自己落得被人嫌弃的结局。二是对不起这个世界,她爱过一个又一个落魄的男人,却没有让那些男人得到他们所希望拥有的爱,她眼中的世界依旧落魄。
松子对爱的感知逐渐禁锢在自己的思想范围内,任何除“讨好”得来的爱,于她而言都是一种反对自己的折磨。她习惯了在爱里付出,面对一份不需要讨好的爱,她不知道该付出什么,健康的爱会让她恐惧和抗拒,她也就逐渐丧失了对真爱的感知。
结语:松子的“讨好”始于缺爱,又终于缺爱,她被嫌弃的一生的根源,是她不懂爱人和被爱的平衡。一个人的爱可以永不止息,但爱不是讨好到低到尘埃,也不是忍耐到痛哭流涕,爱是自然而然向上而生的力量,是让自己不舍得停止去爱。而松子一直在为了得到爱而逼迫自己去爱,甚至把对方本该给自己的那部分爱,扭曲为自己的讨好。
用外甥阿笙的话来说,松子让人欢笑、让人打起精神,热爱别人,尽管让自己伤痕累累,笨得不行,却依然让人觉得,这个上帝值得信仰。松子把显而易见的爱给别人,却把自己永远留在爱的阴影里,不配得到爱的不是她,而是她讨好的那些人。希望所有在松子身上找到共鸣的人都能明白:“生而为人,请不必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