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滇金丝猴哪个好看(钟泰的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哪个好看(钟泰的滇金丝猴)本来,我应该写神农架金丝猴的,咋到云南去写滇金丝猴呢?有许多机缘,也心仪已久那个在香格里拉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保护中心,以及传奇人物、雪山精灵的守护人钟泰。滇金丝猴与川金丝猴,虽然同是猴科仰鼻猴属的两个亚种,但毕竟有差别。神农架的川金丝猴,一张可爱的蓝脸,皮毛金黄;而滇金丝猴是白脸,有一个夸张的大红唇。这么说吧,一个可爱,一个可笑。但都可爱至极,都吃松萝(云雾草)和竹笋,都在高海拔地区生活,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民族传统及生态体系的保护不单有文化领域,还有自然领域。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期名家特稿为鲁奖作家陈应松深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写滇金丝猴的守护人钟泰的故事,平凡却也艰险。正因为钟泰们的多年坚守,据说现在滇金丝猴增至23个种群3300只以上。保护就是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让它们活跃在大千世界。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周璐)为雪山

滇金丝猴哪个好看(钟泰的滇金丝猴)(1)

为守护者礼赞

叔婶每次从合肥回汉,都要到我家附近的豆皮小店过早。婶婶特别爱吃这家的三鲜豆皮,做豆皮的老师傅据说曾是老通城的员工,今年应有七十好几。有次去小店发现换了一位中年师傅,询问才知是老师傅的儿子,说父亲生病了。我便很担心,担心老师傅的身体,也怕以后吃不上正宗的豆皮了。豆皮仍软糯鲜香、口味上佳,中年师傅承袭了其父的手艺,这家的生意还是不错。

有一种文化叫“非遗”,其中有传统的技能技艺。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位居世界第一。今年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可以在街头看到,我们的寻常生活中有如此之多的文化遗产。

昆曲是世界级非遗,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作家文清丽的《难忘的闺门旦》讴歌了沈世华、张继青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她们留下的昆曲之美,长久地丰富着我们的艺术生活。

民族传统及生态体系的保护不单有文化领域,还有自然领域。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期名家特稿为鲁奖作家陈应松深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写滇金丝猴的守护人钟泰的故事,平凡却也艰险。正因为钟泰们的多年坚守,据说现在滇金丝猴增至23个种群3300只以上。

保护就是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让它们活跃在大千世界。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周璐)

为雪山精灵的守护人礼赞

滇金丝猴与川金丝猴,虽然同是猴科仰鼻猴属的两个亚种,但毕竟有差别。神农架的川金丝猴,一张可爱的蓝脸,皮毛金黄;而滇金丝猴是白脸,有一个夸张的大红唇。这么说吧,一个可爱,一个可笑。但都可爱至极,都吃松萝(云雾草)和竹笋,都在高海拔地区生活,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本来,我应该写神农架金丝猴的,咋到云南去写滇金丝猴呢?有许多机缘,也心仪已久那个在香格里拉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保护中心,以及传奇人物、雪山精灵的守护人钟泰。

在去滇金丝猴保护中心之前,我在香格里拉和普达措采访,去了普达措最高的藏寨洛茸村,它海拔三千六百米,香格里拉三千五百米。从没有“高反”的我,在香格里拉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反”。想想我曾在稻城亚丁爬过海拔四千多米的仙乃日雪山,到过海拔五千多米的雀儿山、梅里雪山、海子山、贡嘎山等,均好好的。想到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保护中心塔城,海拔两千多米,我就提出去那儿采访钟泰和滇金丝猴保护中心,以便让我解除“高反”,让身体得以尽快恢复。

我们的车一直沿着金沙江行走,到了维西县境内,海拔低了,身体的感觉好多了,头也不疼了,心脏也轻松了。塔城是一个小镇,这里不像高海拔地区,寸草不生,而是草木葱绿,山清水秀,的确不愧为香格里拉的小江南。

滇金丝猴保护中心在一个叫响古箐的深山里。沿着盘山公路前行,我恍惚回到了神农架,这里的植被与神农架相似,进入白马雪山的原始森林后,可以看到傈僳族风情的村庄,与藏式房子完全不同,木刻楞,朴实,简单。茂密的古树,摇荡的松萝,奔腾的溪水,远处是高耸连绵的白马雪山。这里就是白马雪山国家森林公园,它跟神农架真的太像了,大山古貌磅礴,气势森然,一股狂野之气扑面而来,传说中的大红唇滇金丝猴就在这片山林里生活。

接着我看到了滇金丝猴,采访了钟泰,他的名字与滇金丝猴紧密相连,还吃了他老婆做的可口饭菜。要想保护好珍稀动植物,就得了解它们,与它们亲密接触,向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者求教,并且为他们的英雄壮举礼赞。(陈应松)

钟泰的滇金丝猴

在维西塔城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我听说到滇金丝猴有笑肌,与人类一样时,太吃惊了。它怎么能笑,会笑,爱笑呢?金丝猴本来就是极可爱的动物,甚至许多人称它们为世界上最美的动物。但我认为,不能把它们划归动物,它们与我们人类太像太像。比起那些没有尾巴的猿类,它们虽然拖着尾巴,但与我们更接近。我仔细观察过川金丝猴,它们有金色的皮毛,有蓝色的脸,有几乎与人一样的脸型,眼睛里全是温和的孩童般的光,充满了想与人类交流的暗示。滇金丝猴我没有见过,在视频里,它也无比的惊艳,脸部与川金丝猴没有差别。滇金丝猴也叫仰鼻猴,眼神也很安静温顺,走路优雅气派,不咋咋呼呼,白里透红,有一张夸张的红嘴唇,性感,无论从脊椎结构还是视觉审美来说,它最像人类,白肤、杏眼、红唇,丛林中生长着这么与我们人类近似的生物,难道不应该保护它么?

与川金丝猴不同的是它的皮毛,滇金丝猴以灰黑和白色为主,头顶长有尖形黑色冠毛。虽然黑白相间,但有的个体远看皮毛还是泛着一点黄色,与川金丝猴极像。据专家进行基因测定,川、滇、黔金丝猴在160万年前开始隔断分化,成为如今的三个不同物种,但它们是三兄弟。

我听护林员们说到滇金丝猴,特别是雄猴,有英雄主义气质,人类的坚韧不拔、敢于挑战、温柔体贴、关心长幼等优秀品质在滇金丝猴群里均有所体现。

滇金丝猴吃的是松萝,必须每天转移迁徙,成为动物中的吉卜赛,天生的流浪者。它们为了食物盘桓于海拔3200米至4600米的雪线附近,躲避人类和其他天敌的追杀,也爱箭竹的嫩笋、植物嫩芽、花苞及幼叶。这些雪山精灵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最早的标本是法国人米尔内·爱德华兹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20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彭鸿绶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皮张,证实这个以为灭绝的神秘物种仍然存在。到了70年代末,实地科考的科学家们获得了三个完整的标本,并且亲眼见到了野生的滇金丝猴种群的活动情况。

1983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云南,当地人叫它们雪猴或白猴,这与它们生活在高山积雪地带,其幼子全身为浅白色有关。藏族人叫它“知解”,白族叫它“白疣”,意思是有羊膻味的大白猴。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响古箐,面积约334平方公里。这里共有8个野生群,数量约800—1000只左右。现在,人工投食猴群让其下山已经成功。

塔城乡的海拔不高,这之前,我在从普达措回到香格里拉市区后出现了“高反”,好在塔城才2000多米,可以让身体恢复。我们沿着金沙江而去,看到在干热河谷地带的悬崖上寸草不生。但到了维西境内,到了塔城,身体感觉正常了,这里风景秀丽,草木葱绿,被誉为香格里拉的小江南。

从塔城到响古箐,在盘山公路上,我们的车子进入了浓郁的原始森林,这也是白马雪山的原始森林。我们看到了傈僳族风情的村庄,与藏式房子不同,虽然是木头的,有的是木刻楞,但比较朴实,简单。高大的树木,奔流的溪水,高耸的雪山,都在我们的身边和眼前。我们进入这个公园,几乎没有人,只有一些空荡荡的帐篷。这里太安静,不像普达措,我抬头看到后面的原始森林和耸入云霄的大山,这里气势赫然,有一种狂野之气,滇金丝猴就藏在这片山林里。“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屈原虽然写的是三峡地区的猿猴类或者是野人或者是川金丝猴,但他写出的那种氛围,也像是这里,是我们要找的滇金丝猴。

白马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维西分局原局长钟泰,藏族,这名字也是藏名。他红脸膛,大高个,一看就是在野外工作多年的,浑身带着一股郁勃的山野森林气息。

钟泰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德钦和维西二县,共有21万多公顷,维西县有65000公顷。他在德钦工作了27年,2010年4月调到这里。这里申请成立滇金丝猴研究中心,当时说要一个懂猴的来,在塔城野生动物救助站这个平台上搭建的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而钟泰一直在做滇金丝猴的研究,与中科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四川林业大学都有合作。也与美国的加州大学合作。

钟泰1968年出生在德钦县佛山乡一个藏族村庄巴美村,是普通的农家孩子。1983年初中毕业,白马雪山保护区招工,钟泰当时只有16岁,招到保护区,做了简单的培训,就分到了保护区的叶日保护站。

叶日保护管理站海拔2700米,是在保护区的最北边,没有公路,要走三天的路才能到达保护站。每个保护站配一个老同志,带4个年轻的。老人家叫吾吉,藏族,是当年武工队的,转业到了保护区,来组建这个叶日保护站。这个老武工队员,就带着他们四个16岁的孩子上路,在路上他说那个地方山水很好,有瀑布有河流,有村庄,风景好得不得了。

钟泰他们走了一天,还没有到。问他他就说快了,快了,快到了。走完第二天,晚上再问他,他就说快到了,快到了。走了四天才到了叶日大队,就是现在的叶日村。

在大队所在地,当地人就给了他们一个房间,他们睡下来后,钟泰就问我们还要不要走啊?老武工队员说,就是这了,不走了,这样就在这荒村住下了。

叶日这地方风景果然不错,北边是干热河谷地带,降雨量一年有500毫米,不通公路,是真正的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他们五个人自己做饭,在叶日有一个粮店,新职工一月只有32斤大米计划,不够吃,只能每顿搭配粗粮。钟泰他们就帮站长家里做农活,包括犁地啊,种庄稼啊。这个粮站站长就感动了,就多给保护站一些米、肉、油的指标。吃菜怎么办呢?保护站自己种菜,喂猪喂鸡。

一年以后,保护站就建好了,怎么保护?老武工队员就带他们出去宣传,这里是国家保护区了,要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有政策出台了。钟泰他们的保护站涉及两个村委会40多个小队(自然村),管理的地方太大。一个老人带着四个孩子,一个月还走不下来,后来就一人包一个村。

每一个村庄太远,而且当地藏民的方言和口语钟泰也听不懂。特别是野生动物的学名与当地的叫法完全不同,也与其他藏区有差别,你怎么宣传他们也听不懂,你在那儿宣传人家就笑。但村里年纪大的人,就鼓励钟泰说,你不要担心,慢慢地学,今天会说一句,明天就会说两句。书上的汉语名称,当地的土名,一个一个地对着图片讲解,翻译过来,再向藏民宣传。

关于滇金丝猴,谁也没有见过。吾吉站长过去打过仗,也打过猎。对钟泰他们进行培训的是川金丝猴图片,供销社收购有骨架、皮张,没有见过活体。这样就把一般的猴子当成了滇金丝猴,因为猕猴头上有黄色的毛,站长要大家保护好猕猴。

1986年,保护区跟云南动物所联合进行普查,有10个人,在野外普查了整整一年,钟泰就在普查队里。1987年8月,在各么茸村,他们终于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看到了滇金丝猴,在望远镜里一晃而过。当时,钟泰他们是两个人一组,钟泰安排跟中科院的白寿昌老师背枪,背无线电台,还背一个先进的望远镜,是炮兵用的,16公斤,包括脚架,加起来有24公斤左右。背这么重要的东西,他很自豪。到了观测点,在望远镜中看到那个滇金丝猴几秒钟就不见了,真是稍纵即逝。白老师兴奋地说,就是这个猴子,就是这种猴子!钟泰看到的是黑白相交的猴子,难道这就是滇金丝猴吗?白老师告诉他,就是它!钟泰才知道,他们要保护的就是这种猴子。

这一年,白寿昌、邹如金、季维智等在维西捕获到了活体滇金丝猴,使得活体滇金丝猴首次进入科学院,进入实验室,从此开始了滇金丝猴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到了1989年,因为白老师年岁大了,野外工作走不动了,钟泰就和云南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龙勇诚老师他们一起,开始研究关于滇西北的滇金丝猴种群的数量,花了四五年的工夫终于弄清楚了。龙勇诚是著名灵长类科学家,也在后来称为“滇金丝猴之父”。

1990年,保护区安排钟泰他们跟踪金丝猴群,观察研究它们的野外生活习性、食物。吃什么东西,在哪儿过夜,生孩子多少?

叶日保护站请了向导,是个猎人,他们每次要背一个月的粮食上山,走一个月。有马帮驮运东西,固定一个营地。跟踪滇金丝猴太难,你找到了它们,差一步跟不上,就会离它们越来越远。因为滇金丝猴是每天都必须迁徙的,你跟踪一个月能看到几秒钟就非常不错了,它们的山地运动非常之快。

1990年的一天,向导回去了,留下他一个人在一个牧场里,牧场只有一个老人家,老人家对他非常好,老人家也是打过猎的。钟泰一个人早出晚归去找猴子,非常辛苦。老人家跟他说,猴子是住在野外不回来的,你这样怎么跟得上猴子?他就帮钟泰准备了四五天的粮食。

跟踪第一天,他根据树枝的折断,就估计金丝猴要在这住下了,他于是也在猴群的旁边撑开帐篷住下了。晚上,他发现有一只狼围着他的帐篷转,他没带枪,听到狼叫非常害怕,一夜未睡,但第二还是要跟着猴子走。可是他没跟上猴子,却让狼跟上了他,狼是一只孤狼,始终跟着他,怎么也撵不走。他不再敢跟踪猴,就飞跑着回到了牧场。

回去他就给老人家说了,说有一只狼跟上了他,围着他叫。哪知老人家说太好了,狼要吃东西,这只狼也是跟着猴子走的,你与这只狼两个就是同伴。钟泰就说,可狼会吃了我。老人家说没听说过狼吃人的,这儿的狼不会吃人。狼会集群,这个地方的动物没这么多,所以这里的狼不集群。如果狼叫唤,是呼引同伴,表示我在什么位置,你在什么位置。结果没有唤来别的狼,就证明狼不多,在一起吃不饱。

老人还教他,如果狼跟上你,你就在帐篷外烧一堆火,野兽见到火就不会来了,你不用害怕。

钟泰再跟踪,第二天他跟上了猴子。一连跟了七天,那只狼也没有伤害他。他弄清了这群金丝猴在哪地方转,地方叫什么地名,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回来报告给龙老师,他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比如,每一次野外找猴子,只要看到金雕、林雕在盘旋,猴子一定在这个区域,如果过夜时旁边有狼的话,猴群也一定在旁边。

1992年,龙勇诚老师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跟世界自然基金会一起在叶日的崩热贡嘎建立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拍到了第一张家庭式的照片,一个公猴、两个母猴带着三个小猴。以此确定它们是群居的、以家庭为主的、雄性主导的母系社会。钟泰也参与其间。

钟泰用两三年的时间基本搞清楚了这个物种,比如生活在什么地方,包括下雨、下雪住哪里,有什么物候、感应,毛的湿度的变化。比如要下雪的前三天,金丝猴就会从阴坡的针叶林,跑到阳坡的阔叶林里面,以躲避风雪。

在对滇金丝猴进行跟踪、监测研究时,钟泰一直坚持在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与滇金丝猴生活,从来没有下过山,其中度过了三个寒冷的大雪封山冬季。他与龙老师他们首次系统地披露了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也创造了白马雪山的抗寒抗饥饿记录,在大雪封山的日子,每顿一个洋芋,熬过了零下20多度夜晚垫子下结冰的日子。

钟泰和他的战友们常常是连续几个月住在大树下的临时棚子里。我看过他与专家和工作人员多年前在大山中的合影,背着沉重的背包,拄一根竹棍,穿着帆布力士鞋,常年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山行走跋涉。他走遍了滇西北到藏南的2万平方公里区域,在野外的营地里,他刻苦向专家们学习,与龙勇诚等专家一起,发表了1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渐渐成为滇金丝猴专家和林业专家。

1997年,是钟泰人生的转折。他得到了一个系统学习的机会,西南林业大学有个荷兰的项目,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专业,专科三年,脱产学习。领导让他去,他虽然是初中毕业,但在跟踪、研究滇金丝猴的这些年中,有了许多实践经验,刚好觉得理论水平不足,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非常珍惜。进入大学后,认真学习了三年,拿到了大专文凭,2000年回到白马雪山保护区。

2000年以后,钟泰又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共管项目的实施活动中。他在降低和减少村民资源的消耗、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恢复生物走廊等方面边工作边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自然资源比如松茸、药材,有一个永续利用的问题。过去村民过度滥采滥挖,致使资源越来越少。在调查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谷龙坡小组,这个自然村做得非常的好,每个人采松茸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以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发现他们保护自己的菌团做得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菌团,采挖后把所有的植被恢复,你看不出曾经采挖过。有个老猎人,年近花甲,他打猎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菌团,为不让人知道,怕有人发现跟踪他,他走过的地方不留下脚印,有些地方他从树上走,像猴子一样荡来荡去,他一年的松茸收入有4万多元。

钟泰很受启发,保护菌团,才是永续利用之道。另外,他组织村民开会,建立一个共同的松茸市场。有了共同市场,就有了价格联盟,收购松茸的老板来的时间缩短了,也不可能到各家各户去收,去压价。所有老板都到市场里公开开价。而且规定4厘米直径以下的不能在市场上出售,如果发现就罚款。森林是国有的,但药材、松茸都是你们自己的,你不保护好,你这一代采完了下一代吃什么?

保护区帮他们管理松茸,还帮他们巡护森林,不让外人来采。管理要求是采取“采两天休息三天”的办法,在休息三天之内,所有的人不得进入森林采挖。这样村民平均收入从2000元一下子增加到了6000元,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山上的菌团也好了。他们每年的9月份进行大巡护,把所有过度采挖的菌团恢复。

钟泰说,一个菌团是几百年几千年形成的,是孢子,很多菌丝连在一起成为菌团。有一个老人家讲,在路边有一个菌团,每一年都能采到200块钱左右的松茸。一个孩子拿着刀把上面的树枝砍了很细的一根,这儿就再也不出松茸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不要动菌团周围的一草一木,这个是很神秘的东西,你动了一棵草,就破坏了它的微生态,它的小环境。这个老人叫白玛都吉,60岁当上了村主任。钟泰在整个白马雪山保护区推广白玛都吉的经验,现在把这个观念带到了虫草的保护和羊肚菌的保护中,保护区一草一木都保护好了,才能有好收成。百姓得到了实惠,才有获得感。

还有鼓励村民养中华小蜜蜂,不准让意大利蜂进来。意大利蜂比中华小蜜蜂大,而且会攻击咬死中华小蜜蜂。白马雪山被称为花园之母,欧洲的花园里有大量白马雪山的品种。养蜂的好处就是生态好,有树有花,花通过蜜蜂授粉。

2008年6月他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滇金丝猴群的“迁地保护”行动。从1988年开始,叶日管理所辖区的唯一一群滇金丝猴因为生存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往北迁到保护区以外的羊拉乡境内的南仁、萨用自然村一带活动,给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钟泰他们充分讨论和调研,决定启动“迁地保护”行动计划。通过艰苦的努力,猴群顺利完成南迁回家,迁回路程达70多公里。这一行动让他刻骨铭心,过程艰辛万分。

钟泰是2010年4月份从德钦保护区分局调来的,任维西分局的分局长并创建了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他说,建立国家公园,对他来说是一个对物种不断认识的过程。展示滇金丝猴,就是对它们进行近距离的研究。滇金丝猴是杂食动物,它有一个复胃,这也是很奇特的,灵长类的胃进化成了牛的胃。滇金丝猴的食物主要是松萝,它吃得多,为了消化这些东西,胃里培养了很多微生物、细菌。要通过不断地奔跑、跳跃它才能够消化。我们就明白了滇金丝猴为什么每天总是迁徙,换住处。

另外,展示区有70只滇金丝猴,每天要吃大量松萝,不能浪费。但金丝猴就是要在奔跑中吃,边跑边将松萝放进嘴里,边跑边排泄大量的寄生虫,不停下来它们就不会感染。但展示区太小,它吃喝拉撒在这0.2平方公里的小块地方,一定要控制寄生虫的爆发。在展示区里,三四月份,很多猴子就病了,营养不良。这个领导很关键,他们说要找一个懂猴子的人来做领导,就推荐了他,钟泰也是想能为滇金丝猴做一点事。他来之后见猴子都病了,就跟护林员余建华商量,老余是将金丝猴引下山的第一人,是当地的农民,但在保护区与金丝猴打了10多年交道,是“云南十大环保杰出人物”、迪庆州“金灵卫士”,也是滇金丝猴的土专家。钟泰问老余为啥会这样呢?老余说,在野外就没见过猴群在一个地方待两个晚上的,一年四季都是在迁徙途中。钟泰就与他们商量,把猴子从展示区的沟里迁出来,让它们至少一个月换一个过夜的地方。

后来通过对病猴拉稀的粪便化验,发现有很多寄生虫。这个区域,把70只金丝猴圈在同一个地方,营养也跟不上,造成大量的植物死亡,投的食物也很单调,营养结构不好。野外滇金丝猴会吃很多有毒的植物,以杀死大量肚内寄生虫。现在没吃有毒食物,当然寄生虫就会多。钟泰就问箐里的人,如果牛有很多虫了怎么治?他们就说喂肠虫清。于是钟泰就给猴子吃肠虫清,可吃了西药母猴流产,有的公猴出现了恍恍惚惚的症状,精神不好,从树上掉下来。钟泰再问老余,老余说他们治虫用漆树子,漆树子是有毒的,吃了之后一个月,通过化验,寄生虫一个单片就减少了10只左右,个别猴子用西药来控制。以后,又问当地中医,中医说南瓜子杀虫也很好。南瓜子金丝猴喜欢吃,以后就用南瓜子和漆树子,控制到了金丝猴野外寄生虫的水平。

另外,要进行食物的多样化,让展示区的猴子有一半的时间自己去找食,除了投食以外,到了下午五点钟,去把它们召回来。过夜现在是两天换一个地方,钟泰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像野外猴群一样,一天换一个地方。

现在为避免近亲繁殖,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猴群每个家庭都建立了数据库,数据非常准确。每一只猴子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父辈、祖辈,来龙去脉清楚无疑。对它们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繁殖方式有了很细致的了解。

钟泰讲到说有一天有一只公猴在救护站,掏了站旁边一个鸟窝,趁人没注意的时候把几个鸟蛋吃了。他得知后就跟老余说,猴子吃鸟蛋证明它身体里缺这个,它们会不会吃鸡蛋呢?有一段时间还投过苞谷,但猴子吃了拉肚子。老余说,鸡蛋吃了会蛋白质过敏。钟泰说,咱们先试试。为了均衡补充营养,他们先是尝试着给猴子生鸡蛋吃,刚开始生鸡蛋吃了猴子会拉肚子,完全熟的它又不吃,就煮了半熟的喂它们,结果它们吃了,也不拉肚子了。从这以后开始,给猴子三天投一个半熟鸡蛋,加一些花生,这些猴子的体质就好了,毛色鲜亮。以前,滇金丝猴是三年一胎,现在很多母猴都是一年一胎,怀孕8个月左右,生育能力明显提高。

钟泰给我说,在响古箐,有一个野外猴群,有将近500只。在展示区的,2015年出生12只,成活10只。2017年,出生8只,全部成活。2018年已经出生10只,全部成活。为了保持种群的基因品质,钟泰他们在尝试将展示区的公猴放到野外金丝猴群中去,现放了公猴群19只,通过观察,全部融入野外猴群。

我问他在野外工作的危险,他说他碰到了很多雪山蝮蛇,这是一种剧毒蛇。还经常碰到狗熊。有一次最险,晚上在冷杉树下烤火,有老乡和同事。一头老熊闻到烟火味就来了,钟泰的同事与他对面坐着,看到一头老熊突然出现在钟泰背后,只有1米远。同事不能大声说话,就小声对钟泰说,要他别动别叫,后面有东西,钟泰就明白了。如果你突然惊叫,老熊受到惊吓就会攻击人。熊一直在后面1米的地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大家一声不敢吭,后来熊才走了。还有碰上鬣羚产仔,就在他们必经的道上。强壮的鬣羚护仔心切,很容易对人袭击,要穿过它们很危险。有一次他们到了悬崖边,却因为鬣羚挡道回不去,他们就跑,鬣羚紧追不舍,他们忙爬到树上,鬣羚就拼命撞树,大家死死抱着树,过了半天鬣羚才走。

有一次他们三个人跟踪金丝猴,将包放到路边,跟踪一会回来怎么都找不到包了。为了找包,他们在山里两天一夜,没吃没喝,严重脱水,他们露宿在悬崖边,狼又跟上了他们。好在有野外生存的经验,只有不倒下,一直往山下走,能看到路,就会有救。那次就是碰到一个放牧人,他们才得救的。

还有一次是差一点在帐篷里憋死了,他们在帐篷里面睡觉,一般睡觉是不能将拉链全部拉上的,要有新鲜空气进来。一个同事喝酒以后,神志不是很清醒,就把帐篷拉链全部拉紧了。睡了一会里面就没有了氧气,钟泰憋醒后挣扎着拉开拉链往外爬,再把醉酒的同事拖出帐篷,才捡了条命。

在白马雪山保护区,钟泰有一个外号,叫“钟泰叔叔”。说起来,是一段让人心酸的故事。因他长期在山上跟踪金丝猴,儿子在老家生下后他没回去,儿子会说话、会走路了,却不认识他,藏在母亲身后,一脸陌生地叫他“叔叔”。钟泰说,家里有三个老人,两个孩子都是他老婆尼玛拉初带大的。这个“叔叔”却从一个初中生,成为让孩子们骄傲的滇金丝猴专家,成为了云南生态保护的功臣。

中午,钟泰老婆尼玛拉初给我们做饭,我问她跟了老钟后苦不苦?她淡然一笑说不是很苦。现在孩子们大了,老婆就跟着钟泰到了响古箐,照顾钟泰,也做一点民宿。在这个6月,我们还要烤着火吃饭,午餐很简单,一个凉拌黄瓜,一个青椒炒肉,一瓶老干妈。但很好吃,看得出来,这个为滇金丝猴和保护区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女人,非常能干,她的贡献同样很大,值得尊敬。

陈应松出版有长篇小说《天露湾》《森林沉默》《猎人峰》《失语的村庄》,小说集《陈应松作品精选》《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3卷本等共140余部。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2019中国好书奖、首届十月生态文学奖。作品翻译成英、俄、法、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日、韩等文字并在国外出版。)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