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漂什么意思(从京漂到)
京漂什么意思(从京漂到)因为他的宦途太过完美,所以被奉为经典范式。千年以来,他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入仕的理想人格镜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人想参照他,却鲜有人模仿成功。在历史长河中,敢于直言纳谏之臣往往没有好下场。比如屈原、伍子胥等等。被李世民誉为铜镜的一代名臣魏征,也难逃死后被清算的结果。只有他,屡屡直言纳谏而荣宠备至,死后还被李世民思念不已。他就是马周。一生功成名就,且洞察世情。在波诡云谲的封建官场里,他能一展才华而又能荣宠终生,实属不易。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
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丢掉了来之不易的第一份工作,独自一人当起了“京漂。”
为了自己的理想,他甘愿天荒地老无人识。在帝都长安多年寄居,随后多年不鸣,一鸣惊人。
李世民四次派人请他相见,与他相恨见晚,引以为自己的知己。他不在朝堂之时,李世民感叹说:“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在历史长河中,敢于直言纳谏之臣往往没有好下场。比如屈原、伍子胥等等。被李世民誉为铜镜的一代名臣魏征,也难逃死后被清算的结果。
只有他,屡屡直言纳谏而荣宠备至,死后还被李世民思念不已。
他就是马周。一生功成名就,且洞察世情。在波诡云谲的封建官场里,他能一展才华而又能荣宠终生,实属不易。
千年以来,他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入仕的理想人格镜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人想参照他,却鲜有人模仿成功。
因为他的宦途太过完美,所以被奉为经典范式。
天才的出现,总会以经典的方式登场。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之三顾茅庐。
马周也是如此,早年他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加上为人放浪不羁,不为当时的主流所喜欢。
马周
起初,他在博州当助教,这是马周的第一份工作。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都很珍惜和敬业。但是性格高傲的马周却不是很在意这份工作。他每天都饮酒,不把讲授当回事。以至于被刺史达奚恕斥责。
一气之下马周愤而辞职。当起了京漂,他西游长安宿于新丰的旅店中,由于其貌不扬,身无财物。起初店主只招待诸商贩不顾马周,马周于是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独饮,店主和周围的客人都深感惊奇。
在人才济济的帝都长安,出身贫寒、毫无人脉关系的马周,虽然腹有才学、胸藏韬略,但却没有机会崭露头角。恰好这时中郎将常何是武将出身,妥妥的大老粗。需要找一名能够帮助自己处理文案的门客。
常何虽然是粗人,但是眼光不俗。马周佯狂的举动,于是引起了常何的注意。于是他便寄住在常何家中做了一名门客。
常何
机会总是不经意而来。贞观五年(公元632年),急于开创一代盛世的太宗李世民要求文武百官都上书谈论几年来的朝政得失。
常何所上陈便宜二十余事,件件合旨。太宗李世民很奇怪,因为常何是武将“不涉经文”。如此透彻高明的见解肯定不是出自常何本人,背后还有人指点。
李世民问询常何,常何坦然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李世民听了,好奇心起,马上派人去常何府上请马周进宫。谁知道马周磨磨蹭蹭,拖延时间。
求贤若渴的李世民一连派了四波使者去请,马周才跟随使者进宫。李世民与之交谈良久,越聊越投机,李世民觉得发现了一个人才。而马周寻求了实现个人抱负的机遇。
李世民当即任命马周在门下省值班侍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马周以他的真才实学得到李世民赏识 升迁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没过一年 马周就当上了监察御史 唐太宗对他十分信重。而且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 特意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马周每次上书劝谏,总是切中要害,文章陈述机敏辩证而深入清晰,新唐书上说他:“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 马周就上书皇帝 对李世民以孝道为由为太上皇李渊大建宫室的做法提出了劝谏。
马周指出:"微臣每读经史 见前贤忠孝之事 臣虽小人 窃希大道 未尝不废卷长想 思履其迹.臣以不幸 早失父母 犬马之养 已无所施 顾来事可为者 唯忠义而已。"
他劝谏皇帝不用大道理压人,而是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说起 先说皇帝想尽孝道是英明的 对待父母就应该尽孝道。
但是呢,现在王朝初建 百废待兴。应该以发展国力为先。等到以后国库充裕 再多多修建宫室尽孝道也不为晚。
马周在这篇奏折中以非常平和的口气对李世民的这种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结果也很奏效。
李世民看到后觉得马周说的很对.不但没有生气 除了停止了修建宫室之外 还加封了马周的官职 让他更多参与朝政 马周更有了伸展抱负的空间。
李世民
贞观十一年(公元638年) 马周又上书《陈时政疏》。他再次向李世民进谏,阐述了他治国的核心思想:
一、节俭治国、慎用民力。
“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马周唐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之所以存在的时间很短 长的不过五六十年 短的只有二三十年。
为什么这些朝代会存在了这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时代的君主不懂得爱护百姓 一味的挥霍奢侈 对老百姓横加剥削 一是耗费了大量财力。
二、任用贤良,收揽民心。
“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他还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 他认为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 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
可是炀帝杨广当皇帝以后 开始腐化堕落起来 剥削百姓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最终失去了天下人的心 被人杀死在扬州。
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 时时刻刻要记得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才能巩固唐朝的统治 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
李世民看见这篇奏折 感叹于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对他更加重用。
后来马周升官至中书舍人,调至中书省。不能每日随侍在李世民左右,以至于李世民感叹说道:“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宰相之一的岑文本也说“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把马周比作汉朝的张良,对马周的才能也是深为敬佩。
马周
到了公元645年(贞观十八年) 马周当上了宰相中书令。他同时还兼任晋王府长史,辅佐当时的太子李治。可谓荣宠一时。
李世民还亲自为马周题辞:鸾凤凌云 必资羽翼.股肱之寄 诚在忠良。对马周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准备把他当做托孤之臣来培养的。
这在这名臣璀璨 贤者辈出贞观年间可谓是独一份。
李世民虽然对马周给予厚望,然而天妒英才,马周一直患有消渴病(糖尿病),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
贞观二十一年末(公元647年),由于多年的操劳,使得他病情恶化。病重期间,李世民很关心马周,不仅派御医前往医治。自己亲自为他调药,让皇太子李治亲临问病。
马周临终前,把自己所陈奏事宜的草稿亲手烧掉,感慨地说:"管仲和晏子显露国君的过失,来博取自己身后的名声,我不能做这样的事!(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正月初九,马周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马周死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仿佛失去了一位多年的知己一般。他不仅追赠马周为幽州都督,还亲自为马周举哀,允许他陪葬昭陵。给予了马周极大的哀荣,与另一位著名谏臣魏征死后相比,两者待遇可谓天差地别。
魏征虽然生前也被李世民誉为铜镜,但是死后却颇为凄惨。李世民不仅反悔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砸毁了表彰魏征功绩的纪念牌!
魏征
其原因就是魏征死前曾把自己多年来写给皇帝的谏辞抄录了一份,拿给起居郎褚遂良看,并且记载到起居注中。
引得李世民很不高兴,李世民立志要做千古圣君,肯定不愿意自己的过错被记载在史书上,让后世子孙点评。
所以在李世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第一想法肯定是魏征是钓名沽誉之徒,博取自己身后的名声。
在一点上马周看得比魏征要通透,做法也比魏征要高明得多。一把火把自己的谏辞全部烧掉,让李世民内心深处感激不已。
千年来,士大夫们一直对马周感到钦慕。因为在封建王朝中,很难找到他与唐太宗两人这种超越君臣,亦师亦友的关系的君臣。
他们以马周为榜样,一边期待着能够得到君王赏识而一飞冲天,另一方面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又期待着能够像马周那样全身而退,死后哀荣!但是却鲜少有人能够成功。
究其原因,马周能够如此除了过人的才智之外还有就是“识机”。
把准做事纳谏的时机和方式,什么时候该如何做事,什么时候该如何纳谏让皇帝接受。他都能把握的准。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很多士大夫所缺乏的。
在为人处世上,马周也有着过人的智慧。在进谏时马周都比较讲究说话的艺术,不像魏徵那样直来直去,丝毫不给李世民留情面。
这种说话的艺术无形中拉近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使得这种良好的君臣关系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
同样的事情,有的时候换一种婉转的说法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说话的艺术会被很多人所忽视。
所以在历史上,很难再找到马周与李世民这样英雄相惜,君臣和谐的关系了,即便放到现在,也堪称个人职场成功典范。
很多有才能的人往往抱怨自己能力强,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提供了多少好的建议。最后却不被领导所赏识,这时候不妨想一想马周。
虽然你能力强,但是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说话的方式是不是让领导所接受。中国人一向讲究中庸和谐,有时候换一种方式说不定就会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