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丽娅的祖先从哪里来(佟丽娅的祖先从哪里来)
佟丽娅的祖先从哪里来(佟丽娅的祖先从哪里来)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现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大兴安岭北段10公里处)的鲜卑人南迁大泽后,逐渐与草原匈奴融合,始称拓跋鲜卑。“锡伯”这一名称来源,历史界的学者们观点不一,解释多样。“锡伯”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女真扈伦四部、蒙古三部、长白山二部等九部联军与努尔哈赤建州部的古垺山战役中:“科尔沁之锡伯、卦勒察、蒙古三部……九国之师三万来侵。”锡伯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ー,史称“须ト”、“失比”、“席伯”、“席北”等。今天,大约有19万锡伯族定居在吉林北部,靠近中国与朝鲜的边境,辽宁省的沈阳,以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美丽的察布查尔察布查尔县成立于1954年,位于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原伊犁地区板块的西部,地处伊犁河以南、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与伊犁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西接可克达拉市及哈萨克斯坦,是中国
近日,一部取材新疆民族风情文化的舞蹈剧《在远方,在这里》上了热搜。网友们在观看这部绝美大剧的同时,更是对策划及领衔主演的青年演员佟丽娅纷纷热议:这是什么神仙颜值啊!
《在远方,在这里》剧照
舞台上跳舞的佟丽娅恍若敦煌壁画上的仙女,高贵自信,美丽大方。佟丽娅说,这是送给家乡新疆的一封情书。可能很多人知道佟丽娅来自新疆,但可能未必都知道她是锡伯族,出生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今天,我们来聊聊新疆锡伯族的历史。
锡伯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ー,史称“须ト”、“失比”、“席伯”、“席北”等。今天,大约有19万锡伯族定居在吉林北部,靠近中国与朝鲜的边境,辽宁省的沈阳,以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美丽的察布查尔
察布查尔县成立于1954年,位于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原伊犁地区板块的西部,地处伊犁河以南、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与伊犁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西接可克达拉市及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
“锡伯”这一名称来源,历史界的学者们观点不一,解释多样。“锡伯”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女真扈伦四部、蒙古三部、长白山二部等九部联军与努尔哈赤建州部的古垺山战役中:“科尔沁之锡伯、卦勒察、蒙古三部……九国之师三万来侵。”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现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大兴安岭北段10公里处)的鲜卑人南迁大泽后,逐渐与草原匈奴融合,始称拓跋鲜卑。
锡伯人石画像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十六国时期,骁勇善战、尤擅骑射的拓跋鲜卑,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兴安岭嘎仙洞,以勇猛刚强的姿态结束了十六国的动乱,离开森林逐梦中原,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是自秦王朝、载入史册的北方民族,也有专家说锡伯族是拓跋鲜卑的直系后裔,不过没有定论。
锡伯族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说起锡伯族的西迁节,必须先讲一个重要的人物。
1583年明朝时期,女真族爱新觉罗氏的杰出人物努尔哈赤,被推举为建州女真首领,一统草原。
为遏制女真族的扩张和不被吞并,1593年,锡伯族随同科尔沁、哈达、乌拉、珠舍里等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发动了著名的“九部之战”,可惜兵败,最终归顺了努尔哈赤。
1644年清军入关,改国号为“大清”,建立清王朝。作为归顺“女真”部落的锡伯族至此被编入“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等地。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先后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之乱,统一新疆。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朝政府于1762年至1766年间,陆续从热河(今河北承德)、凉州(今甘肃武威)、黑龙江、张家口等地调满洲、蒙古官兵万余人进驻伊犁。
另外,还有不少绿营兵协同满洲、蒙古等八旗官兵。由于伊犁地区地处祖国边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虽有万余名清军驻守,仍感兵力不足。所以,清朝政府又决定,从盛京(今沈阳)各城,再调锡伯族官兵1020名携带眷属调往伊犁。
锡伯族西迁
1764年4月,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共4030余人,扶老携幼。赶着牛车,分两批离开盛京,经克鲁伦路和蒙古路,先抵达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哈朗特)扎营过冬。第二年3月,他们继续向伊犁进发,经阿勒泰、额敏、博尔塔拉等地,终于在7月20日、22日先后抵达目的地,胜利完成西迁的艰难历程。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 ,西迁的锡伯族正式定居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地区,组建锡伯营、兴修水利、屯田垦地,开始了锡伯族人在新疆保卫西北边防、屯田戍边的历史新篇章。
为纪念这次西迁,锡伯族把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位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民俗风情园,附近的靖远寺是锡伯族西迁至伊犁后第二年修建的寺庙。每到西迁节这天,当地,锡伯族人欢聚靖远寺,以不同的形式拜祭先辈,庆祝美好生活。因此,西迁节又叫怀亲节。
西迁的锡伯族官兵到达伊犁后,为有效管理西迁锡伯族在当地的各项事宜,清政府于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年) 建立了一个集军事、行政、生产于一体的组织——锡伯营。锡伯营设领队大臣一员,总管、副总管各一员。另外,还设有佐领,骁骑校等官吏四十余名。清朝政府除照例支付饷银之外,不给口粮,锡伯营所需口粮俱系自耕自食。
建筑
锡伯营将全体军民分为八个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这种亦兵亦农的管理制度,既发展了当地的屯田事业,满足了锡伯营粮食的需要,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锡伯族官兵戍边的灵活性。
据《新疆识略》、《朔方备乘》记载,锡伯营驻守的卡伦(相当于现在的边防哨所)有 18 座,而《西陲总统事略》中记载锡伯营驻守的卡伦有 17 座,佟克力著的《锡伯族》记载锡伯营驻守的卡伦有 19 座,锡伯营驻守卡伦数量不一大致是由于对卡伦划分不同造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锡伯营官兵在驻守卡伦、保卫西北边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戍守西北边疆的重要力量。
嘉庆二十五年 ( 1820 年) 至道光八年 ( 1828 年) ,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发生了历时八年的“张格尔之乱”。锡伯营官兵与索伦营官兵一道,先后阻击了张格尔的两次叛乱。
道光六年( 1826 年) 6 月,张格尔率五百多人发起第三次叛乱,并相继攻克了南疆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四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殉国,在这危急时刻,锡伯营总管带领锡伯族官兵配合清军与张格尔叛军激战。道光八年( 1828 年) ,锡伯族官兵活捉张格尔,押送北京。
随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
道光十年( 1830 年) ,张格尔之兄玉素甫和卓在浩罕的支持下侵入南疆作乱。喀什噶尔领队大臣额尔古伦率锡伯营、索伦营换防兵平乱。同时,增派锡伯营、索伦营、满营等官兵数千人赴阿克苏支援。同年底,锡伯营官兵在伊犁、乌鲁木齐等地援兵配合下平定叛乱,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两城,玉素甫和卓仓皇逃走。在平定“玉素甫和卓之乱”中锡伯营官兵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清政府的嘉奖。
19 世纪中叶,沙俄加快了自 18 世纪初就已向我国西北边疆扩张的步伐。西迁锡伯族人和新疆各族军民坚守在祖国西北边防第一线上,抵御沙俄侵略,维护着祖国西北边疆的完整。
1863年6月,沙俄侵略军非法侵入我博罗胡吉尔卡伦,施放大炮、火箭。锡伯营官兵500余人与其他各营清军一起,奋勇抗击,英勇杀敌,抵御了沙俄的入侵。
同治十年( 1871 年) ,沙俄侵占伊犁,并将清朝所属领土伊犁划分到沙俄管辖范围之内,逼迫当地官民降服沙俄,对伊犁进行殖民统治。沙俄强行废除了伊犁原有的行政建制,在伊犁派驻上校作为管理伊犁事务的殖民长官,分置俄国官员管理伊犁民众。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带领锡伯营军民同沙俄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喀尔莽阿对“俄国屡次交办之事,拒不遵办”,锡伯营官兵为此经常遭受沙俄官兵毒打,但锡伯营官兵仍表示“同心能死,不降俄夷”,多次进行抗纳粮、抗捐税斗争,拒绝为沙俄办事。锡伯营的抗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新疆各族军民的斗志,为抗击沙俄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拱卫西北边疆安全作出了贡献。
锡伯营强烈反抗沙俄殖民统治,被沙俄驱逐出伊犁,来到塔尔巴哈台。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带领百余名锡伯营官兵,在博尔塔拉、车排子、乌苏等地兴修水利,拓荒造田,囤积粮食,为驱逐阿古柏势力和收回伊犁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锡伯营官兵还参与平定阿古柏的斗争。此后,新疆每遇战事,锡伯营便支援各地参战,保家卫国。
锡伯大渠,沿用至今
自1766年锡伯族西迁至伊犁河南岸以后,积极开发建设这块沃土。他们首先疏通了旧有的绰豁尔水渠,并利用这条长达180里的大渠,引水垦种了1万多亩耕地。
后由于人口增多,耕地不足,他们又于1802年着手开凿新渠。新渠在察布查尔山口以南,引伊犁河水自东而西。经6年多的辛勤劳动,锡伯人终于开凿出了一条深2丈,宽2丈2尺,长达200里的大水渠。当时人们称它为“锡伯渠”或“锡伯新渠”。新渠凿通后,伊型河水源源流入亘古荒原,锡伯族人民很快又在新渠两岸筑堡定居下来,并开垦出7.8万多亩荒地。道光年间,伊犁各族军民在伊犁河以北开凿皇渠,不但有锡伯营总管担任大渠工程的技术指导,而且还抽派大批锡伯族群众前去支授。
沙俄侵占伊犁后,不少锡伯族官兵及百姓辗转到塔城、博尔塔拉、乌苏等地,他们又先后开挖了塔城的阿布德拉大渠、博尔塔拉的哈尔博户大渠,并在上述各地垦荒种田,储备粮草,为清军收复伊犁做准备。
总之,在东起乌苏,西至图尔根、察林河口,北达博尔塔拉、塔城,南到特克斯的广大地区,都有锡伯族人民开凿的水渠和垦荒耕种的农田。
翻看历史,不难发现,新疆自西汉纳入中国版图后,历代中央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在新疆广兴屯田,实施屯垦戍边战略。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的民族关系,更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奋斗。锡伯族西迁,对清朝维护西北边疆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迁的锡伯族成为新疆多民族中的一员,是建设新疆的重要力量之一。
射箭
锡伯族注重礼节,当晚辈见到长辈,或者子女见到久别的父母,立定后,左脚先迈出半步,双膝弯曲,把左手先放在左膝盖上,然后右手压住左手,身子往下坐曲,即刻复直,行“打千”礼,年轻人向长辈“打千”时,长辈只吭一声就算应礼了,老人间行礼时,对方会同时“答千”,妇女间不行此礼,但男性向同辈妇女行此礼时,对方需要“答千”。
以前在锡伯族,儿媳不能和公公同桌吃饭,得站在旁边,帮助老人添饭夹菜,席位以西为正,父子也不同席(当然,那是以前)。
在锡伯族有一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菜:锡伯族大饼和花花菜,据说锡伯族考验一个儿媳是否贤惠的标准就是做这两道菜的功底。
锡伯大饼
锡伯大饼由手工制成,从和面、揉面、擀面、烙饼一气呵成,大饼不焦不糊松软劲道,口感极好。花花菜由是由韭菜、红、青辣椒、红萝卜、苞菜等制成的小菜。吃的时候,拿一块锡伯大饼,包上花花菜卷着吃,也可以包入其他小菜。
吃着锡伯大饼,仿佛在回味一部历史大剧,敬仰在心间漫延,时光不老,戍边英雄还在。
作者:冯末末,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