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华山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陕西故事我来讲)
爬华山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陕西故事我来讲)1993年春节刚过,正值青年的于进江攀爬了近七八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终于赶来华山气象站报到。气象站位于华山西峰之巅,爬过华山的人都知道,一般人从山口的玉泉院爬到此地差不多得六七个小时,这六七个小时便是没通索道前,于进江在上班路上所花费的“通勤”时间。在华山气象站工作的于进江 (央广网发 华山气象站供图)“2064.9米,一守就是29年”2064.9米,是国家二类艰苦台站——华山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也是于进江29年来用脚步丈量、用心坚守的高度。
央广网西安3月12日消息(记者张伟 实习生李媞瑜)“1993年刚到华山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当时也没有索道,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背上去,去气象站得爬六个小时的华山。最长的时间在华山西峰呆了5个月。山上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受的苦一般人想象不到。”华山气象站站长于进江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
1952年,13名解放军战士日夜爬行,在华山西峰之巅生生凿出了一个高山气象站。
数十年后,于进江依然在这座陕西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默默工作,这是一名华山气象人质朴的坚守,他要把他所视为重要的事业干好,要把华山气象人的精神传承好。
在华山气象站工作的于进江 (央广网发 华山气象站供图)
“2064.9米,一守就是29年”
2064.9米,是国家二类艰苦台站——华山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也是于进江29年来用脚步丈量、用心坚守的高度。
气象站位于华山西峰之巅,爬过华山的人都知道,一般人从山口的玉泉院爬到此地差不多得六七个小时,这六七个小时便是没通索道前,于进江在上班路上所花费的“通勤”时间。
1993年春节刚过,正值青年的于进江攀爬了近七八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终于赶来华山气象站报到。
“当年报到时,内心是惊险中又带着兴奋与迟疑,在气象站门口,还曾扪心自问过:我能承受以后的艰难险阻吗?”于进江告诉记者,“没想到,这一守就是29年。”
“华山之险,他山莫比。”华山自然条件恶劣,极端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5.7摄氏度,山上年平均气温6.5摄氏度,山下年平均气温13.7摄氏度。
冬季最长积雪时间甚至长达近五个月,大风年平均日数109天,这些都是华山气象人司空见惯的事。
“华山的风有时候大得惊人,风速最大可达41.3米每秒,大约为十三级风速,我看见过一棵三个人合抱不住的大树让大风连根拔起了。有时候大风吹起来感觉整个屋子都在摇晃。”提起华山历险经历,于进江有着说不完的话。
于进江在华山气象站带着同事们维修设备(央广网发 华山气象站供图)
对老于来说,工作早已是轻车熟路,所有的危险和困难都能克服。山上潮湿的天气让气象站的许多工作人员患上了关节炎。以前饮水困难,靠地窖储存的雨水维持山上的生活,也让许多同志患上了胃病。“这些不算什么,国家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我们来守护,我们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份工作干好。”于进江说。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能陪在家人身边的时间很少,女儿很多年的生日我都没能陪伴她。父亲生病时,也是家人照顾着。其实以前站上的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很难顾上家。”谈及家人时,于进江的眼眶不由地红了起来。
“最重要的是保证按时取准取全第一手气象资料”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作为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处于秦岭山脉腹地的华山气象站,是军民航不可缺少的指标站,对气候观测、天气预报服务、亚洲区域气象情报交换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随着近些年华山游客的逐年增加,华山气象站也为游客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确保景区游客旅游安全。
于进江深知华山气象站的重要性,无论山上天气多恶劣,他都把及时获取准确的第一手气象资料放在首位,对他来说,这就是命根子,更是关乎很多人安危的大事。
“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一次天气预报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的责任艰巨,使命光荣。受山地地形影响,华山的局地气候复杂多变,当时我们预报到将有大暴雨来临,我们就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及时与景区联系,提前发出预警。我们的精准预警有效地避免了景区游客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
华山地面缺土,雷电很难导地,夏天的气象观测场经常被雷雨云包围,有时球形雷还会光顾值班室。身处值班室的人员会深切体会到被雷电包围的惊心动魄。在华山顶上,夏季多雷电天气,年均雷电天气最多时达43天,雷电来临时感觉很恐怖,尤其是当闪电直勾勾“戳”向山顶时,整个屋子似乎都被雷电萦绕,瞬间感觉危险就在身边。
刚上山不久的于进江就遇到了雷电入室的惊险状况。“一天夜晚,我正在值夜班,突然变天了,瓢泼大雨不时往值班室灌,电线接头处让雷击得噼里啪啦直冒火花。”于进江告诉记者,他在扑灭燃烧的电线后,又恰逢观测时间,就冲向观测场。顾不上头顶电闪雷鸣,他仍按部就班地按照观测程序抢抓时间、记录数据。
“当时,由于山上没通电,我们还是用发电机,只能通过甚高频电话将电报发送西安。受到雷击的许多仪器都受损了,发报机也被雷电击坏,编好的电报无法发出。我便连夜冒雨下山发报,一路磕磕绊绊。后来,背着几十斤新换的仪器回山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脚上的伤口的鲜血已经凝固,和袜子粘在了一起。”回忆起自己当时摸黑从湿滑的山路上连摔带跑下山的情形,于进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几分坚毅。
“前辈们做到了,我们更要传承好”
华山气象站是陕西省唯一一个全天候有人值守的高山站,气象观测人员需要定时观测、记录。“山上没有新鲜蔬菜,喝的也都是雨雪窖水,最初在气象站的几年,用的是煤油灯,生活用品都需要肩挑背扛。”艰苦的工作环境更是对华山气象人身心的磨炼。
回忆起1999年患上肾结石的那个夜晚,于进江说:“我原本正在审核值班记录,但突然间腰部一阵刺痛,而且越来越厉害。领导急忙派几名同志扶我下山到医院检查,等到了医院已经凌晨四点多钟了,最后查出是肾结石,下山的路上那种疼痛真的很难受。但当时有同志外出学习,山上人手不够,但观测任务可不能耽搁,我过了三天就带上药上山去了。”
华山气象站荣誉室,这里可以让年轻人了解气象站的历史 (央广网发 张伟 摄)
“前辈们不仅能在这里坚守,还得到了这么多的荣誉,我们也一样可以,要将华山气象站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下去。” 于进江是这么说的,也踏踏实实地在做。
为了保证预报的准确性,于进江总是手把手对新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更快地熟悉华山气象站气象多变的情况。在站内,他不仅加强预报人员的业务培训,站史教育也没有落下过。
“要让年轻人知道从哪里来,才会知道要去哪、要怎样做,老一辈华山气象人的精神不能丢!我想让我们年轻人像前辈们一样一直优秀下去。”兢兢业业的于进江曾12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也曾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后来,他受邀参加了中国气象局举办的“身边的榜样” 先进事迹报告会,两次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华山二十多年来对气象事业的热爱 。
“现在的监测技术更加精准,气象现代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众多气象人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热爱,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让自己所热爱的气象事业越来越好。”于进江说道。
从20岁第一次踏上华山气象站时的些许迟疑到如今心态的沉稳坚定,从最初气象站的人工观测到如今的自动化技术运用,“小于”变成了“老于”,他也见证着华山气象站智能化、精细化的发展。
“立高峰远观天象,测风云强国富民”,这便是华山气象人于进江的故事,平凡的二十九年有着不凡的经历。身在最艰苦的地方,用奉献与担当守护更多人的平安,向华山顶上的气象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