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李鸿章到达美国无疑,李鸿章的到访是美国当日最大的新闻,所有主要媒体都以头条和在第一时间发稿来记录这一重要的时刻,“世界新闻社”一位女记者在她的报道中这样写道:“在这个大喜的日子,天才刚亮,纽约市民就倾巢而出,涌向曼哈顿区的港口码头。大街上早已挤成几道人墙,水泄不通,海港码头附近、高楼顶上,也都是万头攒动;窗口、树上、路灯柱上、港内所有的船顶上,都挤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民间自动热烈欢迎外国嘉宾,最虔诚且破天荒的大场面,这情境使我激动得流了不少热情愉快的眼泪。”1896年8月28日,美国政府和人民迎来了以李鸿章为“团长”的“大清政府访美代表团”,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盛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向美国派出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访问团。“团长”李鸿章此时已经74岁,到达纽约时,他身着慈禧赐给他的黄马褂,乘着轿子从英国豪华洋轮“淑女沙龙号”下来,而面前的景象让这位因前不久签订了《马关

文/孙海帆

(42)、李家(3):庐州府里一家亲

在2018年9月的“中国名菜”评选活动中,有一道被评为安徽十大经典名菜之一,这就是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名字命名的“李鸿章大杂烩”,而在有“民间传说”成份的有关其来历的故事中,“菜品代言人”李鸿章当时的心情也是如“大杂烩”般五味杂陈。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

安徽名菜“李鸿章大杂烩”

1896年8月28日,美国政府和人民迎来了以李鸿章为“团长”的“大清政府访美代表团”,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盛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向美国派出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访问团。

“团长”李鸿章此时已经74岁,到达纽约时,他身着慈禧赐给他的黄马褂,乘着轿子从英国豪华洋轮“淑女沙龙号”下来,而面前的景象让这位因前不久签订了《马关条约》而被唾为“卖国贼”和“民族罪人”李中堂立刻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喜悦—美国人民真是太热情了。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2)

李鸿章访美盛况

无疑,李鸿章的到访是美国当日最大的新闻,所有主要媒体都以头条和在第一时间发稿来记录这一重要的时刻,“世界新闻社”一位女记者在她的报道中这样写道:“在这个大喜的日子,天才刚亮,纽约市民就倾巢而出,涌向曼哈顿区的港口码头。大街上早已挤成几道人墙,水泄不通,海港码头附近、高楼顶上,也都是万头攒动;窗口、树上、路灯柱上、港内所有的船顶上,都挤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民间自动热烈欢迎外国嘉宾,最虔诚且破天荒的大场面,这情境使我激动得流了不少热情愉快的眼泪。”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3)

李鸿章到达美国

同时流下热泪和欣喜若狂的还有见到“祖国亲人”和让他们觉着很长脸的旅美华人华侨,但是在国内经过无数大场面和已经从俄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列强“转过一圈”的李鸿章在表上则显得平静和不卑不亢,他冷静地观察着所看到的一切,并在之后 “答美国记者问”时实事求是,有啥说啥,不护清之短,不长美之长,该坚持坚持,该呼呼呼吁,该批评批评,这次讲道理说真话的“答记者问”,让李鸿章在美国得到尊重和欢迎,也向世界展现了“大清国领导人”的风采。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4)

李鸿章到访时的场面

有来无往非礼也,李鸿章在美国参观了高楼大厦和现代建筑、乘电梯、住高档酒店、抽雪茄,会见了美国总统和一群部长之后,了解到世界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何种水准,在结束美国访问去加拿大之前,出于礼节,他决定感谢一下美国人。

尽管洋务运动在他的推动下已经搞了20多年,但李鸿章深知“开放之初”的大清离世界现代文明还距离太远,所以,要拿“洋”的东西来回馈热情的美国政府和人民是拿不出手的,不过,即使再过一万年,任何时代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拿得出让全人类艳羡而又十分“有面子”的“礼物”,这就是“好好请您搓一顿中国菜”。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5)

美国当时已经高楼林立

“李中堂”是在他下榻的华尔道夫旅社举办这次规模盛大的宴会的,宴会完全按照大清国宴之标准和程序,食材全部跟随李鸿章的洋轮从中国“海运”而来,菜单的顺序按照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排列,菜名有:福如东海鱼(红烧鱼)、寿比南山掌(烧鹅掌)、嫦娥饼(甜点)、貂蝉如意汤、贵妃鸡及天下第一菜(米饭)等等。

随着美酒一杯又一杯,佳肴一道又一道,美国的“文明人”终于在“灿烂的中华美食文明”露出“好吃”的本相,个个吃的“原形毕露”,而“憋屈了”好长时间的“李中堂”在扬眉吐气的时候突然发现,准备的食材已经用完,但客人显然还期待着上新菜,就在这个时候,用各种“边角废料”制作而成的“大杂烩”闪亮登场了,由于是李鸿章请客,所以,这道“压轴菜”在扬名美国后, “载誉而归”,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终于成为一道中华名菜。

常下馆子的人知道,“有故事”的菜更有“卖点”和“附加值”,“李鸿章大杂烩”也是如此,它的故事也许是在美国的中餐厅老板为“蹭热度”编出来的。不过,说是“大杂烩”,其实里面都是精品食材,如鱼翅、海参、鱿鱼、鱼肚、猪肚、火腿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精品荟萃”,这倒颇像鼎盛时的李鸿章家族及淮系势力,因为李鸿章是特别主动和愿意用姻亲关系发展和稳固自己势力的人,在看上去相当复杂的姻亲关系“拼盘”中,李鸿章实际上汇聚着当时的“各路精英”。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6)

李鸿章(1823-1901)

淮军是在曾国藩的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汉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也曾是清朝扑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主要军事力量和主要国防力量。在淮军中,有张树声、刘秉璋、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等主要将领,毫无例外,这些人与李鸿章家族或相互之间都有姻亲关系。

李鸿章家族从他爷爷李殿华开始就立志通过科举改变“一穷二白”的家境,他立足安徽合肥农村,目光紧紧盯着科举,“父子兄弟齐上阵”,从李殿华到他的四个儿子李文煜、李文瑜、李文球,经几十年的“前仆后继”、奋力拼搏,终于以小儿子李文安在40岁时中进士而完成了两代人的梦想,李文安因此率领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家七代人中唯一的进士李文安带领李氏家族实现了“中部崛起”,李文安就是李鸿章的父亲。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7)

位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

封建社会家族“崛起”的标志就是当大官、办大事、建大宅、生一群孩子,然后还有一群“门当户对”的亲家。

李文安生了李翰章、李鸿章等兄弟姐妹8个,这8个孩子基本上也是众多子女,再加上李鸿章几个伯父的孩子及后代,这样,李家便有足够的“人员储备”与各路豪门或官宦人家结亲,这也是李鸿章在政治、军事、外交、实业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人脉资源及庞大的“人才库”,而受李鸿章“用人唯亲”指导思想的影响,近现代出自安徽的名人多多少少跟“李中堂”都有些沾亲带故。

“亲不亲故乡人”,因李鸿章老家属庐州府,所以李鸿章的“团队核心”中,大多都出于庐州府。清代时,庐州府下面有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四个县。而与李鸿章关联最多的则是笔者的老家庐江县。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8)

安徽省庐江县风光

李鸿章儿时,父亲李文安还在庐江私塾教书,他有个“同事”周菊初是李鸿章的开蒙先生,后还多次接济尚未发达的李家人,而在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周菊初不但赞助他路费,还把自己的侄孙女嫁给李鸿章,这样,李鸿章变成了“庐江女婿”,1861年李鸿章原配周夫人在南昌去世,过了两年又娶了安庆府的赵小莲,于是,他又成了“安庆女婿”。

1862年淮军建立之初,有“树字”、“铭字”、“鼎字”、“庆字”四营,其中“鼎字营”的潘鼎新、“庆字营”的吴长庆和另一个“淮军大将”刘秉璋都是庐江人。这些淮军将领跟着李鸿章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后来都“由军队转地方”、“从地方到中央”,在李鸿章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纷纷出任封疆大吏和朝廷高官。

据不完全统计,从1870年到1911年,先后出任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相当于今天省部级)的淮系要员共有38人,而在淮军和北洋海军两大军事系统中担任过提督、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军长和师长)以上的将领更多达1300余人,从而形成一个势力庞大的淮系集团,成为继曾国藩的湘系集团后又一个影响近代中国局势的政治集团。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和李鸿章这些操着安徽口音的亲戚们有关:

1878年,庐江人吴赞诚在任福建巡抚期间,亲临台湾组织农耕、修路设防、改善土著生活,为保卫和建设台湾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安庆赵畇家族一样,吴赞诚与李鸿章两家也有四房联姻,吴赞诚去世后,他和李鸿章的远亲,台湾首位巡抚、合肥人刘铭传曾专奏朝廷为吴赞诚在台湾建祠祭祀,虽未获准许,但台湾民众却在各地建了不少庙宇、土祀纪念他。顺带说一下,吴赞诚的女婿叫郑孝胥。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9)

李鸿章致吴赞诚书信

1882年,朝鲜禁军叛乱,占王宫、杀大臣、火烧日本使馆,由于日本发兵干预,致使清廷前来“维稳”的官兵不能有所作为,李鸿章“亲家”、庐江人吴长庆帅部前往,抢在日本人之前夺回王宫,迎回王妃,稳定了大局,平息“壬午兵变”后,吴长庆又驻朝鲜两年,组织朝鲜人民修路筑桥,救灾恤丧,回国时受到朝鲜人民的热情欢送。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0)

吴长庆(1828-1884)

1883年12月,中国和法国因越南开始了“中法战争”(清法战争),战争分两个阶段在越南北部和东南沿海两地进行,率领清军入越南作战的潘鼎新是庐江人、也是李鸿章及其大哥李瀚章的亲家。而在第二阶段1884年的福建马尾海战中担任主要指挥之一的张佩纶,虽然不是庐江人,但后来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有个孙女是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就是张爱玲。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1)

张爱玲(1920-1995)

其实,中法战争在越南和福建之战总体上是以清廷落败而告终的,但是,到了1885年,中法又在浙江镇海打了一仗,而这一仗却名垂青史,成了近代史上中国唯一取得全胜的海岸保卫战。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2)

镇海保卫战中的法国海军

如今说到“镇海保卫战”,人们想到更多的是大名鼎鼎的江苏无锡人薛福成,而当时的最高指挥官则是庐江人刘秉璋,他的长女嫁给了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李鸿章继子,父亲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刘秉璋当时任浙江巡抚,为统筹淮军和湘军水军,刘秉璋专门设立了海防营务处,指定宁绍道台薛福成当负责人,结果,刘秉璋、薛福成等将士以大智大勇的表现,固守镇海不失,让法军在中国尝到了大败的滋味。

刘秉璋后入蜀地任四川总督10年,期间用竹笼古法“大修”了一次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百姓。但却因“重庆教案”被朝廷罢官回乡,和很多“清官”一样,他回庐江后也致力于家乡教育,捐建了吴长庆兴办的三乐堂书院、南京庐江试馆等。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3)

刘秉璋(1826-1905)

刘秉璋家族与李鸿章家族也有至少5门以上的姻亲关系,其中他的五子刘体智的女婿李国炽是李瀚章的孙子。刘体智本是李鸿章的义子,从小便在李家长大,与李家子弟共同学习并深受李家家风影响,成年后他曾任过大清银行安徽督办和中国实业银行董事等职务,但他最大爱好却是收藏和研究文物,尤其是在甲骨的收藏上,他总共收藏甲骨有28450片,是国内外甲骨收藏之冠。1953年,他的这批甲骨藏品以3万元被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收藏,1958年拨交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共收藏甲骨35651片,刘体智(刘晦之)的旧藏占了百分之八十。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4)

刘体智(1879-1966)

刘体智在1962年被聘为上海文史馆研究员,这时他收藏的“海量”甲骨、青铜器和在无为县“远碧楼”中的20多万册古籍版本和旧抄本都已经成了“国家财产”,而这些文物很可能会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所工作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看见,他也和李鸿章家族能“搭上”关系。

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汉学家傅汉思,他们分别娶了“合肥张家四姐妹”的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四姐妹”的曾祖父便是淮军第二号人物、“树字营”的张树声,他曾担任过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自然也因姻亲和李鸿章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树声的二儿子张华轸娶了李鸿章四弟李蕴章之女李识修,而“四姐妹”都是他长子张华奎的孙女。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5)

“合肥张家四姐妹”及六个兄弟

张树声和李鸿章是靠得更近的老乡,他们都是合肥人,还有个合肥人早年在北洋武备学堂曾受到李鸿章的欣赏和关照,后他的女儿成为了李鸿章的侄孙媳妇,他就是号称“北洋之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著名的政派领袖的段祺瑞。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6)

段祺瑞(1865-1936)

这样看,在中国近代,在李鸿章的带领下,庐州府俨然成了近代盛产维护清朝统治的“封建官僚”的地方,而事实上,李鸿章家族也出现了反清的仁人志士,比如他侄孙女婿吴炎世(李鸿章四弟李蕴章孙女李静仪的丈夫),吴炎世的爷爷就是淮军名将、出自“庆字营”的吴长庆。

吴炎世和两个妹妹吴弱男、吴亚南人称“庐江吴氏三兄妹”,他们都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为推翻清朝统治做出过重要贡献。其中,吴弱男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私人秘书,还曾有个很有名的“前夫”,他就是章士钊,多年后,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进了中南海,给毛泽东当英文教师,她也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前岳母。

民国时期家族故事(民国的近亲与远亲)(17)

吴弱男、章士钊与孩子

其实,仅从姻亲关系来研究李鸿章家族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除了庐州府和安徽的,李鸿章家族还与其他非“皖系”的清末明初的名门望族有着广泛的姻亲联系,他们中有张之洞、曾国藩、盛宣怀、孙宝琦、薛焕等等,这种代代相连、重重叠叠的官场生态成为一道奇观,也为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

直到现在,《民国的近亲和远亲》还在黄河以南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广东、广西“探索和发现”,为使这张巨大的“拼图”增添北方的景色,我们先走进李鸿章在安徽寿县的亲家孙家鼐家族,通过他北上天津,在那里开启北方之旅。(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