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战国七雄五霸哪几个(谁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五霸哪几个(谁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但无论作为“皮革”还是作为“改革”,放在「霸」字中,都感觉别扭。而且,「革」字实际还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革」字的古文构形,为撑开的皮革,作为名词,自然是皮革,作为动词,则是从“撑开、晾干使皮革定型”引申为加工处理,使得形态(秩序等)发生改变。关于“霸”,史学家参照最没争议的晋文公,提炼了两个特征,一是尊王攘夷,二是获得周天子的册封或举行会盟被推举为盟主。其分歧其实隐藏在第二点,周天子的册封为重还是被推举为盟主为重。若两者冲突,那么以哪种为重?所谓“霸”,是以周天子的册封为标准呢,还是以诸侯推举为标准。以笔者看,答案就藏在「霸」字里:从「霸」字的构形看,金文「霸」与后来的「霸」字构形一致,都是从雨从革从月。三个构件里,就构件“革”的本意一般人不是太明确。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还有两种主流看法:

《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看法冲突的焦点,表面看,似乎是宋襄公、秦穆公与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对比。实际上,是关于“霸”的理解或者从方舆(地缘)格局来说,是何处是真正中原的纷争。两者是二而一的关系。

关于“霸”,史学家参照最没争议的晋文公,提炼了两个特征,一是尊王攘夷,二是获得周天子的册封或举行会盟被推举为盟主。

其分歧其实隐藏在第二点,周天子的册封为重还是被推举为盟主为重。若两者冲突,那么以哪种为重?所谓“霸”,是以周天子的册封为标准呢,还是以诸侯推举为标准。以笔者看,答案就藏在「霸」字里:

战国七雄五霸哪几个(谁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1)

从「霸」字的构形看,金文「霸」与后来的「霸」字构形一致,都是从雨从革从月。三个构件里,就构件“革”的本意一般人不是太明确。

「革」字的古文构形,为撑开的皮革,作为名词,自然是皮革,作为动词,则是从“撑开、晾干使皮革定型”引申为加工处理,使得形态(秩序等)发生改变。

战国七雄五霸哪几个(谁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2)

但无论作为“皮革”还是作为“改革”,放在「霸」字中,都感觉别扭。而且,「革」字实际还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

表示[病情]危急:成子高寝疾, 庆遗人请,曰:“子之病革矣。——《礼记·檀弓上》

这种含义,我认为是从撑开的兽皮引申出“满、尽、到达极限”等含义,进而引申为病情严重、危急。

甲骨文「霸」字从革从月,表示满月,由满月月光最亮,引申影响力最大。至于为何用构件「革」来修饰月,那是因为「满」字、「圆」字等能表示满月的字,那时候还没造。

金文中加构件雨,是因为「革」字主要表示“改革”,为免误解,加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构件“雨”来表示“影响力”。

所以,从「霸」字本义出发去理解春秋五霸,就是春秋时,先后对华夏族影响最大的五个国君。

而从尊王攘夷的提出,就明确的表示东周小朝廷对天下的影响还不如一个诸侯国。因而,作为春秋的霸主,周天子的册封,只是锦上添花的事。

所以,问题的焦点,变成哪里的诸侯,可以基本代表天下。

而我们历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因此,问题又可等同为:哪里才是真正的中原。

一般的看法,是将河南省等同于狭义中原。然而,那只是行政中原,是三河一关的大关中势力控制真正的人口(地理)中原的核心。

人口意义的中原,大致以亳州为中心,南太行、泰山(蒙山)、大别山为大致边界的区域:

战国七雄五霸哪几个(谁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3)

上图红线处,从大别山开始,逆时针方向大致的标志性界线为张八岭、洪泽湖、蒙山、太行南麓、伏牛山东麓、桐柏山。参看拙作:漢泽读史:中国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到底指哪里

对比春秋初期的地图:

战国七雄五霸哪几个(谁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4)

晋、齐、楚三国几乎紧挨着人口中原,而且自身也是大国。是以两种说法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者皆无异议的上榜。

再对比春秋后期:

战国七雄五霸哪几个(谁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5)

除战国七雄与吴越,《史记》世家中所记载的国家,就只有上图红圈中的陈、蔡、郑、宋、卫、鲁。皆在笔者所指的人口中原范围。

因此,所谓的春秋霸主,就是能会盟中原主要国家,并且获得中原之外部分国家支持的盟主。

显然,秦穆公连晋国都压不住,只能西向称霸西戎,影响力完全没有深入到人口中原之地。霸主之号名不符实。

宋襄公身处中原,帮助齐国平定内乱,确实有一定实力。但他在试图称霸,攻击曹国以显示国力时,邻国的陈穆公感受到宋国的威胁,于是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结果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

再之后,宋襄公以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为借口,攻击郑国,楚国发兵救援,双方发生泓水之战,宋师败绩。因而,宋襄公的霸主之名也是名不符实。

反观吴王阖闾,率吴军攻入楚国国都郢都 ,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虽没有会盟事件,但影响力而言,不弱于过去的盟主多少了。遗憾的是,继位的夫差没能再接再厉,或者至少维持一下,别让世仇越国马上翻盘,吴王阖闾的霸主成色就能饱满些。

而越王勾践,就是以“卧薪尝胆”著名的那位。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励精图治,同时施展美人计、反间计等削弱吴国。终于,趁着吴王夫差北上会盟的机会,大败吴国,之后慢慢消化,最终灭吴。

灭吴之后,勾践发起徐州会盟,而周天子“致伯”。

因此,无论从《史记》世家的选择还是《荀子》的文章,其实春秋五霸是再明确不过的事,“春秋五霸”名单之争可以休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