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作文300(一篇225字的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作文300(一篇225字的曹刿论战)《曹刿论战》一共225字,只有三段,但是描述的却是精彩异常。诗经女孩带你一段一段的看。以上就是《曹刿论战》的背景。那么面对强敌,鲁国如何应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章。原来是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暗杀,齐国国君之位空缺了。齐国的两位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鲁国、莒国赶回齐国争夺继承权。当时也不管长幼先后了,谁率先赶回国谁就胜利了。当时的公子小白的谋士是鲍叔牙,而公子纠的谋士是管仲,公子小白本来处于落后状态,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管仲还亲自率领了一队的士兵去射杀公子小白。幸好公子小白假死躲过一劫,麻痹了敌人,后来快马加鞭回了国,继承了王位,成为了齐桓公。齐桓公上位后,虽然听了鲍叔牙的话,任用了管仲为相;但是对于当时逃亡时的遭遇可没忘,当时鲁国是帮助公子纠的,千方百计为难于他。于是他发动了这场正义的战争:在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鲁庄公十年,齐桓公率兵浩浩荡荡的讨伐鲁国
中学课本让背诵文言文简直是诗经女孩的噩梦,这篇《曹刿(guì)论战》也是如此。但是诗经女孩却记住了其中的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而这种军事思想不断地应用到今后的战争之中,连毛主席都赞不绝口。今日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曹刿论战的双方都有谁?为何曹刿的思想这么有指导意义呢?
交战时间:公元前684年
交战双方:鲁国、齐国
交战原因: 我们今天说的山东齐鲁大地,其实就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和齐国。当时齐都在临淄,鲁都在曲阜。而且当时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齐国要攻打鲁国,为什么呢?
原来是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暗杀,齐国国君之位空缺了。齐国的两位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鲁国、莒国赶回齐国争夺继承权。当时也不管长幼先后了,谁率先赶回国谁就胜利了。
当时的公子小白的谋士是鲍叔牙,而公子纠的谋士是管仲,公子小白本来处于落后状态,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管仲还亲自率领了一队的士兵去射杀公子小白。幸好公子小白假死躲过一劫,麻痹了敌人,后来快马加鞭回了国,继承了王位,成为了齐桓公。
齐桓公上位后,虽然听了鲍叔牙的话,任用了管仲为相;但是对于当时逃亡时的遭遇可没忘,当时鲁国是帮助公子纠的,千方百计为难于他。于是他发动了这场正义的战争:在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鲁庄公十年,齐桓公率兵浩浩荡荡的讨伐鲁国。
以上就是《曹刿论战》的背景。那么面对强敌,鲁国如何应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章。
《曹刿论战》一共225字,只有三段,但是描述的却是精彩异常。诗经女孩带你一段一段的看。
第一段:人民才是战争取胜的根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左传 庄公十年》
诗经女孩来说一下翻译:第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说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要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于是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曹刿(guì)是谁呢?他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也代表新兴的势利。当时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这句话,就是针对的是老贵族肉食者,鄙,就是说目光短浅,不能打仗。
下面是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 曹刿问庄公:“何以战?”——您凭借什么打仗呢?
- 庄公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会把他分给‘人’。
- 曹刿反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未能遍及,‘民’是不会听从您的调遣的。
- 庄公又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寡人祭祀神灵的祭品不敢向神虚报,必须以信待之。
- 曹刿再反驳:“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用无法使神灵信服,所以神不能保佑鲁国。
- 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无法完全明察秋毫,也必须以情理待之。
- 曹刿闻此,喜出望外,表示赞同:“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便是忠的含义。鲁国可以凭借此打仗了!如果要打仗,一定要带我去!
这3个一问一答,曹刿否定了前2个。前两个说的是啥呢?
第一种鲁庄公说的是靠仁慈,分发士兵食物,曹刿否了;
第二种鲁庄公说的是靠神灵,神灵来保佑国家,曹刿又否了;
最后鲁庄公终于听懂了曹刿的弦外之音,说“取信于民”。曹刿喜出望外,因为“民”才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有了“民”的支持,才可能有取胜的可能。
第二段:长勺之战以少胜多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第二段描写了战场战争的经过。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这一战鲁军按兵不动,齐军欲三次击鼓进军,又三次退回。随后鲁国人把齐国人打得丢盔弃甲,而且乘胜追击。
你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的时候,曹刿马上制止了:“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由此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又制止了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我们可能有点纳闷,为何齐国人击了3次鼓,鲁军还不迎战呢?为何鲁国会胜利呢?诗经女孩带你一起来看第三段。
第三段:兵法雏形,作战靠谋略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一段曹刿向鲁庄公阐明了战胜的原因,简单来讲就是:敌动我静,敌疲我打,敌进我退,以柔克刚。
你看鲁庄公问曹刿,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所以,你看山东人自古就是礼仪之乡,春秋时期打仗也是这样。齐军三次击鼓进军,一看鲁国没动静,又退回去了。退兵就退呗,路上也不设埋伏。于是曹刿抓住了这个君子之战的漏洞,运用谋略成功击退齐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毛主席在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时,提到过《曹刿论战》这个案例,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以静制动的方针,打败了齐军,是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由此来比喻现在还弱小的红军,一定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所以说,《曹刿论战》其实是后世兵法思想的一种雏形。“长勺之战”中“敌疲我打”的军事思想此后被广泛沿用至今。也因此,《曹刿论战》带给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军事战争,它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来。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