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徐悲鸿(1895-1953)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油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师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在世仅五十八年,从事社会艺术活动不到四十年。他的艺术生命不算很长,可是创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这幅《柳丝双喜图》,喜鹊神采动人,构图新颖,融中西绘画技巧于一体,既注重西洋画派的造型感和技法,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意在画外”的精髓。 整幅作品造型精准,刻画细腻,追求真实再现,体现了徐悲鸿的绘画特点,再现了大师扎实的写生功底和极强的造型写生能力。《柳丝双喜图》局部徐悲鸿画长柳枝很有特点,他以小指为支点在画纸上

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纸质,画面纵82厘米,横37.5厘米。1958年2月购于北京,现藏河南博物院。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1)

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

徐悲鸿是融合中西画风的一代宗师。他在国画创作中,树立了一系列标志性形象,如奔马、狮子、水牛、公鸡、懒猫、老鹰、白鹅等,这些动物在徐悲鸿笔下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喜鹊也是徐悲鸿最擅长的禽鸟形象之一,同他笔下的其它生灵一样,笔墨中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气息。《柳丝双喜图》是徐悲鸿众多喜鹊图之一,画面简洁却不失为其中的精品。画的上方有两只喜鹊,一俯一仰,栖息在树枝上。画面上柳枝飘拂,用笔飘逸潇洒。

作者以粗笔湿墨勾写双鹊。长喙、身躯用淡墨渲染,表现出圆浑的明暗光感,鹊身局部还施以白粉,增强立体效果。柳条以浅绿色纤线勾出,如丝发。画出条条柳丝,垂拂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似静欲动的感觉。画面右下角有作者题款:“壬午冬日 悲鸿”,款下有“东海王孙”阴文印记一方。壬午年为1942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时期,在寒冷的冬天画出这幅双喜图,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及对光明的追求。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2)

《柳丝双喜图》局部

徐悲鸿画长柳枝很有特点,他以小指为支点在画纸上移动,毛笔徐徐拉出细长的柳条,效果极佳。画家不拘一格,敢于创新,柳丝飘拂,双鹊争鸣,当有喜事临门,如此喜庆之作定会为人所喜爱!

儒家学说认为,喜鹊是宠辱不惊的“圣贤鸟”,因为不管是鸣是唱,是喜是悲,年幼还是衰朽,临死还是新生,喜鹊一年到头发出的声音始终都是一个调、一种音。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是要表现得像喜鹊那样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因此喜鹊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尊贵。《本草纲目》说喜鹊“灵能报喜”,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是好运和福气的象征,画鹊兆喜的风俗在民间颇为盛行,比较常见的题材有“喜鹊登梅”、“鹊占高枝”、“喜上眉梢”、“鹊桥相会”、“声名鹊起”等。旧时人家喜欢挂喜鹊图于门厅客堂,寓意为“开门报喜”、“喜气盈门”的吉兆。

这幅《柳丝双喜图》,喜鹊神采动人,构图新颖,融中西绘画技巧于一体,既注重西洋画派的造型感和技法,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意在画外”的精髓。 整幅作品造型精准,刻画细腻,追求真实再现,体现了徐悲鸿的绘画特点,再现了大师扎实的写生功底和极强的造型写生能力。

比较研究

徐悲鸿(1895-1953)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油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师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在世仅五十八年,从事社会艺术活动不到四十年。他的艺术生命不算很长,可是创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一、徐悲鸿解放前作品

1928-1931年期间的作品。1928年到1930年间,徐悲鸿创作了人物油画《田横五百士》,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1931年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九方皋》,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画都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他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3)

《田横五百士》(1928-1930年)纵257、 横410厘米,油画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4)

《九方皋》(1931年),纵139 、横351 厘米,国画

1936-1940年期间的作品。1936到1940年徐悲鸿画的《逆风》、《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以及巨幅《愚公移山》,都体现了一种坚毅的抗争精神。《愚公移山》画面中人物的造型结实饱满,壮汉的动作与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有厚重的写实韵味,创作于抗战时期,表达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他坚信中华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终能取得胜利。如《逆风》以迎风奋飞的雀群,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愚公移山》这些画表明他在举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已经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相信全民族团结起来,坚韧不拔,坚持抗战,敌人是一定会被打败的。

《逆风》画面中是四只小鸟迎着逆风而展翅飞翔。右上角有作者自题:“逆风 丙子大暑 游龙州遣兴 悲鸿 静文爱妻保存”。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5)

《逆风》(1936年),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83厘米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6)

《风雨鸡鸣》(1937年),纸本设色,纵132厘米,横76.6厘米

《风雨鸡鸣》,画面上是一只公鸡在高耸的石头上,引颈高歌。左上角有作者自题“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丁丑始春 悲鸿怀人之作 桂林”。这是《诗经》所收郑国的民歌《风雨》中的最末四句。原意是写一个女子在风雨交加中,忽见意中人的来到而感欣喜。徐先生以浪漫主义的方法,抒发了他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所看到的光明前景。这幅画寓意深邃,技巧纯熟,是徐先生画鸡中最得意的一幅。《壮烈之回忆》,画面上表现了一只乌黑的雄鸡高立于峭石,纵情高唱,金灿灿的葵花朝阳盛开。右上角有作者自题:“二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距壮烈之民族斗争又五年矣,抚今追昔昌盛感叹。悲鸿 静文爱”,显示了他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7)

《壮烈之回忆》(1937年)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8)

《愚公移山》图局部(1940年), 纵200厘米,横400厘米

徐悲鸿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奔马》图。 1935年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图,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而他的《嘶马图》,画一匹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诗句。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画的奔马题为《奔向太阳》。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志愿军画《奔马》,就在这一年上半年他画了两幅极有历史意义的《奔马》。一幅是献给毛泽东主席的,题:“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表达了他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另一幅题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是画家对新中国的正确理解,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他借马的形象来鼓舞人们奋进的精神。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9)

《奔马》图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10)

《奔马》图

二、徐悲鸿解放后的作品

1949-1951年期间的作品。《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获得的最高级别国际奖章,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徐悲鸿获悉后,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这件宏幅巨制。《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与郭沫若两位近现代文化名人深厚友谊的见证。该画不仅是徐悲鸿在1949年后最大的一幅作品,而且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时政题材寓于其中,可谓其晚年代表作。整幅画作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与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是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

徐悲鸿40幅精品图(徐悲鸿柳丝双喜图轴)(11)

《九州无事乐耕耘》局部(1951年),纵150、横250厘米

从徐悲鸿的绘画创作题材来看,有重大历史题材的大作,又有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态各异的鸟兽、情趣盎然的花卉、笔墨淋漓的山水,无不浸透了徐悲鸿不可遏制的艺术创造力和持续旺盛的创作激情,以及对民族、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他在绘画中常常以一些富有寓意的历史典故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渴望用典故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来拯救社会,挖掘贫苦大众的生活,来反映社会。他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来表达现实主义艺术思想,践行教化社会的使命。

他热爱艺术,在艺术中呐喊宣泄,在艺术中表现真实的自我情感。不管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率先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

作者简介

许小丽,女,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保管部,文博馆员,致力于书、画等文物的保管和研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