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后会跌吗(近期大宗商品暴涨)
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后会跌吗(近期大宗商品暴涨)现在这种方式肯定是不行了,因为网络通讯的快速发展商品的价格已经很透明了,而中国发达的物流运输网络运费可以做到很低,即使是几块钱的网购商品基本都可以做到全国包邮,所以现在你基本看不见商人用人来背货的情形了。我们这边80年代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沿海城市的商品一下子多了起来,这就催生了很多倒爷,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人们跑到广州上货,然后用人背回到内地去卖。其实现在的很多企业家就是那时候下海发展起来的,比如万科的王石就是通过倒卖玉米赚的第一桶金。供给大于需求,也就是卖的人多买的人少,这个时候价格下跌,就是所谓的产能过剩。2017年我国的政府报告就提出了去产能的工作方向,为的是解决我国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针对的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房地产的去库存也是一样的道理。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买的人多卖的人少,这个时候价格上涨,也就是供不应求。大家应该记得2020年突然袭来的疫情,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面临崩溃,再加上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最近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因煤价上涨而出现的拉闸限电这件事。
其实这场能源危机已波及全球,欧洲各国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持续飙涨至历史新高。这波天然气价格暴涨还引发了各大买家的恐慌,如日本和印度正狂购天然气。印度和巴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荒。
这时候很多人说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权都是被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控制的,中国没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我们是在替发达国家买单,钱都被人家给赚去了。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宗商品的价格到底是被谁掌控的?价格是想涨就能涨的吗?
一、首先说下商品价格的形成大家都知道商品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供给大于需求,也就是卖的人多买的人少,这个时候价格下跌,就是所谓的产能过剩。2017年我国的政府报告就提出了去产能的工作方向,为的是解决我国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针对的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房地产的去库存也是一样的道理。
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买的人多卖的人少,这个时候价格上涨,也就是供不应求。大家应该记得2020年突然袭来的疫情,使得口罩成了当时最紧俏的商品,医用口罩一度涨到了5块一个,后来口罩的产量上来之后价格才降到了几毛一个。而当时的欧洲各国都在争相花高价购买防疫物资,德国海关不讲武德竟还把瑞士和意大利的防疫物资给扣了。
商品的价格除了供需以外,以前商品的价格明显还受到了地域的制约,比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中国这边的丝绸,茶叶、瓷器司空见过价格也很便宜,但到了西方那边就紧俏的不得了,一般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后来西方的生意人为了节省过路费(路过阿拉伯人的地盘是要收过路费的),千里迢迢开着船跑到中国来做生意。
我们这边80年代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沿海城市的商品一下子多了起来,这就催生了很多倒爷,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人们跑到广州上货,然后用人背回到内地去卖。其实现在的很多企业家就是那时候下海发展起来的,比如万科的王石就是通过倒卖玉米赚的第一桶金。
现在这种方式肯定是不行了,因为网络通讯的快速发展商品的价格已经很透明了,而中国发达的物流运输网络运费可以做到很低,即使是几块钱的网购商品基本都可以做到全国包邮,所以现在你基本看不见商人用人来背货的情形了。
有些特殊商品的价格不受供需的影响,比如说我国的医疗、火车票、农产品、这些涉及民生的商品价格会异常稳定,因为会受到政府限价或补贴的影响,这些都属于例外情况这里不做讨论。
近些年来学区房的火热则将供需严重不平衡体现得淋漓尽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造就了天价学区房,原因就是学区房的需求远超供给。
二、商品的定价机制最早原始社会的人们之间都是物物交换,后来逐渐发展出了货币,就变成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再后来逐渐形成了大型的交易市场以及定期集贸市场,至今农村还有这种每周2~3次的集市。而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往往出现季节过了没得卖的情况,因而逐渐产生了签订远期供货合同的交易方式,也就是先订货,等有货了再交付,这便是商品期货合约的雏形。
时间到了1848年由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美国第一家中心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由交易所承担买卖双方的信用担保和中介,条款包括:商品的品质(规格、等级)、产地/生产场家、交易数量、价格或计价方式、交收实货日期和地点、付款方式等。这个时候的交易所开展的远期合约交易,还要到期交割商品实货的,还属于现货交易的范畴。
后来逐渐出现了不再以到期交割实货为目的,在合约到期前可以不断被转让的交易,这就给不具备实物交割条件的投机者提供了参与期货交易的机会。自此期货商品不再仅仅代表着实物交割,还附带了金融属性。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事件,原油宝实际上就是原油期货合约,中国投资者并不具备实物交割的资质,在合约到期之前必须平仓卖出,而当时临近合约到期的原油期货,所有人都在卖出而没有人买入最终导致出现了负油价。
这种不以交割为目的且具备金融属性的商品期货合约的出现,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全世界各大交易所都可以信息共享,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家角落看的商品都是同一个价格,比如说最近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老百姓都快买不起暖气费了,那这个天然气价格只是欧洲上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是全世界的天然气价格都在暴涨,这个时候商品的价格就不再有区域性,例如最近因煤价上涨我国出现了用电紧张,其实这事儿全世界都在上演。
所以现在的世界贸易中商品的价格都是以期货价格为准,不存在中国的煤贵,外国的煤便宜的事情。
三、大宗商品的价格是谁来控制的前面说了商品的价格由供需关系来决定,这个供需关系不再是看某一个单一的市场,就好比你家附近的黄金交易市场,这里的供需关系是无法决定黄金价格的,我们的眼光要放大些,要看全世界交易所,要看全世界的经济趋势。大家都知道黄金具有避险属性,比如去年黄金大涨就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黄金价格半年之内一下子上涨了50%,这是由全球的避险情绪影响的。
最近油价飞涨,92#汽油都涨到7块3了,这时候就很多人说欧美国家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想涨就涨,想割谁就割谁,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价格上涨代表着需求大于供给,体现在全球交易中心的石油期货价格也是一样,肯定有很多资金买入而至。但这些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新冠疫情的缓解,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之前供应链并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大批货物和货船滞留在港口,全球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由此带来所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
全球的经济规律就好比向前奔走的车流,谁也没法逆行。商品的价格走势必定要符合经济的规律,即使是强如美国一样也要承受大宗商品的上涨。
很多人认为大宗商品的价格可以是被某些人控制的,那么2012年港交所收购了英国的lme交易所后,全世界金融大鳄们所有的头寸,所有的仓位都尽收眼底,这个时候我国就拥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了吗?依然是没有。大宗商品的价格依然按照它应有经济规律而运行,可有些人把所谓的“一卖就涨,一卖就跌”归结为缺乏定价权,而这所谓“定价权”根本是个伪命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大宗商品上有绝对的定价权。
四、没有定价权就等于无解了吗?还有另一条路来规避商品上涨的资金风险,就是对冲。对冲这个概念可能有许多人不了解,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就是对冲基金公司,其操作宗旨是购买不同的金融产品使得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
而在大宗商品领域,为了抵消价格上涨带来的资金风险,入股或并购上游企业就能够弥补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亏损,比如日本国因资源匮乏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2003年三井物产收购了世界最大铁矿石生产销售商淡水河谷公司的母公司Valepar15%的股份。铁矿石价格上涨,三井物产由于持有淡水河谷股份而获得更大的利润,无论铁矿石价格涨跌都能坦然对之。
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
近年来中国企业也开始进军全球的矿产产业,去年洛阳钼业收购刚果的Kisanfu铜钴矿,山东魏桥组团收购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宁德时代收购阿根廷NEO公司股权(锂盐湖项目),盛屯矿业收购恩祖里刚果的铜矿公司。
五、结束语有些人一直有些错误的认知:美国印钱也不是为了收割全世界,美国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么干,而这种做法基本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现在很多人喜欢看阴谋论,拉闸限电的大棋论着实火了一把,然而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规律,任何经济现象,背后都是有其逻辑和原理,这些都需要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才能理清。
本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