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舜帝的故事(世宗大王书虫国君的奇妙人生)
历史上古舜帝的故事(世宗大王书虫国君的奇妙人生)朝鲜王朝第三代國君、太宗大王——李芳远根据《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卷一》记载:“世宗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諱裪 字元正 太宗恭定大王第三子也,母元敬王后閔氏,以太祖六年丁丑四月壬辰 生於漢陽俊秀坊潛邸,實大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三十年也。”内容很明确,李祹的父亲是朝鲜王朝第三位國君【太宗大王李芳远】,母亲是骊兴府院君闵霁的次女【元敬王后闵氏】,他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帝王家的李裪,有着和普通王子不一样的气质,史籍上说他“英明剛果 沈毅重厚 寬裕仁慈 恭儉孝友 出於天性”,而且非常喜爱儒学。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二月,李裪被册封为【忠宁君】,并在四年后升格为【忠宁大君】,正式进入宗亲行列。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李裪虽然是嫡子,但他并不是嫡君,因为他还有两个哥哥:【让宁大君】李褆和【孝宁大君】李补。当时的王世子是让宁大君李褆。由于李褆毫无储君风范,不爱学习而且整天只会
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说到讀書,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呢?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还是捂着良心哈哈大笑?抑或是默默地取出背包里那一沓書,然后会心一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当然,很多人都会倾向于后者。相比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古人就显得悠闲不少,正如東晋的陶渊明在诗歌《饮酒》里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活脱脱一副天大地大,不如老子最大;爱谁当权任他去,吾自崇山把酒欢。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十四世纪末遥远的朝鲜半岛,有这样一位國君,他什么都好,就是爱讀書,而且是真的爱讀書,以至于达到“无書不欢”的地步。他就是李氏朝鲜王朝第四代國君,被韩國人奉为【全民偶像】的世宗大王——李祹。
朝鲜王朝第四代國君、世宗大王——李裪
世宗大王李裪的坐像
10000韩元纸币正面的李裪画像
相信看到“世宗”这两个字,不少人都会眼前一亮,怎么又是你?我读小学就知道你,我现在长胡子了还能看见你,我欠你家钱了还是咋了?你也怪不了人家,因为他真的是太出名了,就连当今韩國海軍自行研制的第三代KDX驱逐舰的首舰,都被冠以【世宗大王号】的名字。那么世宗李祹究竟做了什么,能够让今天的韩國人对他如此痴迷?答案很简单,他造就了朝鲜王朝无比灿烂的盛世。
韩國海軍第三代KDX驱逐舰的首舰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卷一》记载:“世宗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諱裪 字元正 太宗恭定大王第三子也,母元敬王后閔氏,以太祖六年丁丑四月壬辰 生於漢陽俊秀坊潛邸,實大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三十年也。”内容很明确,李祹的父亲是朝鲜王朝第三位國君【太宗大王李芳远】,母亲是骊兴府院君闵霁的次女【元敬王后闵氏】,他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帝王家的李裪,有着和普通王子不一样的气质,史籍上说他“英明剛果 沈毅重厚 寬裕仁慈 恭儉孝友 出於天性”,而且非常喜爱儒学。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二月,李裪被册封为【忠宁君】,并在四年后升格为【忠宁大君】,正式进入宗亲行列。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李裪虽然是嫡子,但他并不是嫡君,因为他还有两个哥哥:【让宁大君】李褆和【孝宁大君】李补。当时的王世子是让宁大君李褆。由于李褆毫无储君风范,不爱学习而且整天只会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令太宗李芳远非常反感,觉得他就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六月,太宗驾临开京(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特级市),文武百官以“世子失德”为由,建议太宗废掉李褆的世子之位,重新挑选贤能的王子继承大统。这可真是正中下怀,李芳远早就想换人了,现在大伙上表请求,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于是李祹就这样幸运的成为了王世子,而李禔则被太宗流放深山。(孝宁大君李补也是嬉戏人生,不够持重,所以太宗直接让他出家)
朝鲜王朝第三代國君、太宗大王——李芳远
世宗李裪亲母、元敬王后——闵氏
太宗大王的長子、世宗的長兄、让宁大君——李禔
太宗大王的次子、世宗的次兄、孝宁大君——李补
同年七月,太宗让李祹提前返回漢陽祭祀宗庙,期间太宗有意无意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自己想禅位给世子,好好享受剩余的人生。近臣听后当场哭泣道:“非臣僚之所望也”,太宗哈哈大笑,让他们不要泄露大事。不久,太宗回到漢陽王宫,于八月在庆会楼下召集群臣议事,声称“予在位今已十九年矣,夙夜祗懼 不敢遑寧 而未能上答天意 屢致災變 且有宿疾 近來尤劇,玆欲傳位于世子。”意思就是说我玩够了,是时候把机会留给新人了,不知你们觉得如何?李明德等人力谏不可,但太宗不听,走到御平殿让内官把李祹叫过来,要授予他传國玉玺。也不知道那帮大臣到底是真的担心年轻的李祹没有能力治國,还是担心太宗这个糟老头子在测试他们的忠诚,“政府、六曹、功臣、三軍摠制、六代言等排闥直入 號天慟哭 共挽大寶 令不得進”,一群人冲进大殿护住玉玺,就是不让太宗禅位。看到一群疯子冲进来,太宗是又惊又气,老子当年发动宫廷政变时都没见过你们这样,现在装什么忠臣?太宗震怒,厉声责问李明德等人:“君有命 臣不從義乎?”你们为什么不听从國君的命令?李明德吓得赶紧把玉玺交出来,太宗随即把跪在地上的李祹扯起来,授予他玉玺,正式传位于他。
王权的象征——传國玉玺
景福宫王座
明朝皇帝翼善冠
朝鲜國君翼善冠
毕竟自己的父亲是一代英主,同时也是厚黑学的极品。继承王位固然是开心的,可谁知道太宗脑子里在究竟在想些什么?万一哪天他不爽,借口自己治國无方,到时落得比哥哥李褆的下场还悲惨那就不好玩了。李祹三番五次给太宗上書,说自己现在“性資愚魯 學問未成 爲政之方 懜然無覺”,尚未有能力承担國政,希望父亲能够收回成命。估计太宗也是真的疲惫了,折腾了大半生,到现在还被一帮人气,所以驳回了李祹的奏疏,亲自把翼善冠戴在李祹的头上,让他前往景福宫准备登基大典。见到李祹头戴象征着王权的翼善冠走出来,群臣也终于明白太宗的决心,看来老大是真的打算退位了,于是跪在地上山呼万岁。李祹在礼乐声中即位,尊【定宗】李芳果为太上王,【太宗】李芳远为上王,母后为大妃,敬嬪为妃,是为世宗大王。不过,太宗李芳远仍然握有一部分軍政大权。世宗李祹即位后,开始对朝鲜國进行建设,力图巩固新生的政权。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司宪府向世宗上奏,称“歲歉民食不裕”,希望能够禁止供应除王宫等要事外一切酿酒,以减轻百姓负担,世宗很快就准许了这件事,并要求“銷金泥金亦皆禁斷,犯者論以制書有違”。不久,江原道行台监察金宗瑞上奏,请求为宁越、洪川、麟蹄、楊口等地的729位饥民免除租税,世宗也同意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类似的奏疏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世宗渐渐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在和平年代,还会有如此多的百姓在忍受饥饿?是哪里出问题了吗?他开始寻找原因。
景福宫屋脊上的瑞兽
勤政殿
景福宫光化門
景福宫禁軍
朝鲜國现行的土地制度来源于太祖大王李成桂时期制定的【科田制】。所谓科田制,就是以國家掌控土地所有权为前提,规定京畿漢陽一带的土地按科(等级)授予在京任职的官员,第一科可以拿到150结的土地,后面逐级递减,直到第十八科所获得的10结土地;而京畿以外的土地则作为“軍田”,用来供养軍队。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功臣田”,用来犒劳为國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的田地可以世袭罔替。科田、軍田和功臣田都是私田,除此三者外,其余土地均为公田,但都得向國家纳税,并不是说你是私田就可以逃避征税,这是不存在的事情。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师开城后,就宣布没收國家在東北、西北部辖区内的所有私田地契,将全國佛寺的三百多处土地收归國有。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将所搜集的私田地契全部堆在街上烧毁,据说大火烧了好几天。第二年,李成桂下令丈量全國土地,总共获得土地79万结,以此为基础,科田制在朝鲜國开始颁行。到了世宗即位的时候,科田制的落实已经达27年之久了。
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师后,下令没收朝鲜全國私田地契
农业,是任何一个國家的根本
朝鲜两班贵族
科田制好不好?答案肯定是好的,李成桂制定科田制的初衷就是为了打击长久以来的土地豪强势力,限制土地兼并,扩大國家的税收来源,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科田制虽然强调私田和公田都有纳税的义务,但是作为统治阶级一份子的两班贵族,他们在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偷税漏税的行为,而且有的地主还会趁着荒年收购贫民手里的土地。这样一来,科田制的威信就受到了质疑。没想到手底下这帮孙子在搞事情!好吧,既然这样那就不客气了。世宗就在科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贡法】,并制定了田分六等法、年分九等法和结负法,按照土地的等级和沃瘠程度征收不同水平的赋税,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國家赋税征收工作的灵活性。此外,如果某年某地出现了自然灾害,世宗也会大力的进行赈济,通过双管齐下的方法,维持百姓的日常生计,避免出现卖田卖子女的现象,从根本上限制两班贵族对平民的施压。另一方面,世宗对朝鲜的农业发展表现出异常的重视。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他命令鄭招等人编撰《農事直說》一书,扬言“農者 天下國家之大本也 自古聖王 莫不以是爲務焉......農事之外 不雜他說 務爲簡直 使山野之民曉然易知......是書雖小 其爲利益 可勝言哉。”使用朝鲜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农耕知识,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而《農事直說》也成为了朝鲜历史上第一部农书。
倭寇大肆掳掠朝鲜王國沿海地区
朝鲜王國沿海烽烟四起
15世纪初的倭寇复原图
经济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朝鲜百姓的生活质量,这些都归功于世宗的努力。但是对于一个國家而言,没有强大的武力是无法守护太平盛世的,宋朝就是很好的例子。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辛亥,忠清道观察使郑津飞马传奏,说沿海倭寇猖獗,“本月初五日曉,倭賊五十餘艘 突至庇仁縣之都豆音串,围我兵船焚之 烟霧曚暗 未辨彼我。”世宗非常震惊,当天就下令官兵加强警戒,并以平道全为忠清道助战兵马使,前往当地剿灭倭寇。数日后,忠清道再次传来战报,说倭寇趁都豆音串的守軍不备,焚烧战船七艘,杀伤守軍大半。庇仁县的县监宋虎生率领少量朝鲜官兵死战,退入县城后遭到倭寇的围困和攻打,周边民宿被倭寇掳掠一空。最后在舒川郡事金閏、藍浦鎭兵馬使吴益生等人的奋力抗击下,倭寇才退去。听闻前线軍情后,这次不仅仅是世宗惊得一塌糊涂,就连太宗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倭寇到底是喝了几瓶二锅头?敢欺负到我头上来,很嚣张啊兄弟。这就不能忍了,太宗开始寻思着远征对马岛倭寇。不久,太宗和世宗共同召集柳廷顯、朴訔、李原、許稠等大臣,商讨是否可以趁着倭寇离开巢穴骚扰朝鲜沿海的时机,派遣大軍趁虚而入,一举送倭寇去见上帝。很明显,太宗的阴谋本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此计,有人觉得应该趁着倭寇返回时才进攻,有人则认为趁虚而入是最好的方法,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太宗发话了,他说:“今日之議 異於前日之策。若不掃除,而每被侵擾,則可異於漢之見辱於匈奴乎?不如乘虛伐之,取其妻孥 退師巨濟,待賊還邀擊之,奪其船而焚之,爲商販而來者及留船者,竝皆拘留。”意思就是要先攻打倭寇在对马岛上的巢穴,将他们的妻儿和物资掌握以后,再回师巨济岛等待倭寇返回,最后将其全部歼灭。果然是厚黑学的极品,招招打要害。计划定下来后,世宗命令【長川君】李从茂为三軍都體察使,指挥中軍;以禹博、李叔畝、黃象为充当中軍节制使;柳濕为左軍都节制使,朴礎、朴實为左軍節制使,李之實为右軍都節制使,金乙和、李順蒙为右軍節制使;召集庆尚、忠清、全罗三道共计200艘兵船,诸色軍士17000余人,于五月二十日出发,正式开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己亥东征】。下面是朝鲜王朝的宣战诏书
諸島倭賊因飢饉,每年乞糧,隨卽給與,又許販賣邊邑。其所以爲生,悉是我國之恩,而曾不是顧,連見侵掠邊氓,亦置之不問,今乃起軍,侵我忠淸道都豆音串,殺我人民,焚我兵船,又寇我黃海道海州之境。其在前投化我國倭人等,卽是我國之民也。竝皆簽集,分配各浦兵船,復其本戶,籍名以聞,如有功效者,必重賞之。
朝鲜軍队陆续集结南部沿海,准备渡过海峡进攻对马岛倭寇
朝鲜王朝疆域图
对马岛示意图
李从茂带着一万七千余人的朝鲜大軍浩浩荡荡地横渡海峡,准备依照原定计划登陆对马岛。但是中途遭遇狂风,不得已返回巨济岛休整。六月十九日,天气转好,李从茂再次挥师渡海并于次日在对马岛的豆知浦登陆。李从茂并不急于寻找倭寇决战,而是先派遣之前投奔朝鲜的倭寇池文带着文书去劝降宗贞盛,但是毫无音讯。得知对方意思后,李从茂下令朝鲜官兵分散搜捕倭寇,一共俘获船只129艘、焚烧房屋1939户、斩杀倭寇114人,救出131名被俘虏的中國男女。李从茂询问他们,为什么倭寇会如此猖獗?那些中國男女说“島中飢甚且倉卒 雖富者不過持糧一二斗而走”,意思是岛上闹饥荒,所以倭寇才会铤而走险骚扰朝鲜沿海。李从茂随即在当地修建防御工事,杜绝回援的倭寇袭击。朝鲜攻打对马岛的消息很快就传入了日本國室町幕府第四代将軍足利义持的耳中。在早些时候,幕府方面就收到了明朝可能会大举入侵的消息,所以一直都非常紧张。现在朝鲜國公然入侵对马岛,这会不会是明朝在试探日本的实力呢?足利义持不敢多想,严令九州岛的守护大名率领軍队支援宗贞盛。六月二十六日,李从茂率軍进占尼老郡,把大軍分成三部分,让左右两軍先行登陆作战。左軍节制使朴宝很快就遭遇了倭寇,打算指挥士兵登高冲阵。谁知道此倭寇非彼倭寇,他们正是幕府方面派出的正规軍。误入埋伏圈的朝軍损失惨重,朴宝带着人马边战边退,在右軍节制使李顺蒙等人的救援下才脱离险境。朝日两國的这次交锋,史称【糠岳之战】,因双方都未能取得进展,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李从茂率軍撤退到豆知浦。
朝鲜大举进攻对马岛的軍情传入日本國京都
日本國室町幕府第四代将軍足利义持
正和属下商讨策略的足利义持
幕府严令九州岛大名紧急增援对马岛
日本國正规軍秘密抵达对马岛
刀都架到彼此的脖子上了,即使是战事陷入胶着,也应该想办法打破僵局寻求优势。但对马岛的岛主宗贞盛不知道在想什么?看到朝軍一直驻扎在豆知浦,害怕他们在等待援軍合围对马岛,居然向李从茂送去书信,以“七月之间,恒有风变,不宜久留”为理由,请求投降。你认怂了?那太好了,李从茂赶紧答应宗贞盛的投降请求,于七月三日返回巨济岛。说句实话,朝鲜的这次大规模远征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本来是有机会占领对马岛的,但是就因为一次平手,就因为对方莫名其妙的投降,李从茂就答应了,啥东西都没捞着。估计太宗李芳远也是气得想骂娘,如果是他亲自带兵,宗贞盛的脑袋早就晾在漢陽城头风干了。远征軍的动向传入朝鲜王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左议政朴訔上疏太宗,“今賊倭入寇上國,回還本道,此其時也。宜令李從茂等復至對馬島,待賊回島迎擊,破之必矣。此誠殄滅之機,不可失也。”要求李从茂回到对马岛以劳待逸,歼灭倭寇,太宗深以为然。但是不久后又以“劳师远征”为由停止了軍事行动,命令李从茂率軍回國,所谓的【己亥东征】不过如此。九月二十九日,宗贞盛遣使来朝鲜,正式宣布投降,而朝鲜则要求宗贞盛严加制止岛民对朝鲜的侵扰。但是双方恢复和平,真正实现互通有无则是在太宗李芳远甍逝以后。因为太宗一直都对倭寇的袭扰抱以敌视态度,所以世宗也不敢做的过多,担心触怒太宗。
对马岛大名宗贞盛及其部下
朝鲜軍成功登陆,迎击日軍
朝日两軍展开激战
宗贞盛请求投降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五月十日丙寅,太宗李芳远甍于漢陽的泉达坊新宫,享年五十六岁,在位十八年,上王在位四年,明朝赐谥号【恭定】。史书记载曰:“二十年間,民安物阜,倉庫充溢。海寇賓服,禮備樂和,綱擧目張。”李芳远的逝去,对世宗李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位一直在世宗背后鼎力支持的老人,做的太多太多了。据说世宗一度悲伤过度,头发散乱、不穿鞋子,数日不肯吃饭,直到在大臣们的劝诫下才开始喝粥。没有了太宗的指导,世宗李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治天下,他的才能也逐渐展露出来。世宗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國君,太宗在挑选世子人选时就曾说过,“忠寧大君天性聰敏,好學不倦,雖盛寒極暑,終夜讀書,且識治體。”把世宗的书虫特性解释的清清楚楚。在这里太宗所说的爱读书是真的爱读书,并不是各位所想象的那样在装模作样。因为太宗曾经有一次把小世宗的书全部收起来,担心他日夜看书会伤到身体。小世宗回到住所时发现自己的书不见了就很纳闷,正当他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一本藏在地板上的书没来得及收走,小世宗看到后立刻就抱起来看。见此情景,太宗李芳远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其聰明好學,天性然也”。世宗由于博览群书,所以无论是在天文、地理、軍事、文化、历法、音韵等领域,都颇有成就。
①在礼乐方面,世宗参考了中國的仪礼制定了朝鲜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和士庶四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②在天文方面,世宗以明朝大统历和回回历为基础,分别创制出了《七政算内篇》和《七政算外篇》;同时,他还试制了“雨量计”,并把模板分发给钦天监和各地长官使用;
③在医药方面,世宗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下令搜集古今药方治法,编修成世界上第一部医科辞书《医方类聚》,被时人称为“醫書之大全,切於日要,固非《治平》之所及也“,朝鲜的【東医】也自此产生。在《医方类聚》问世不久,共85卷的《乡药集成方》也编修完成,这本医书更是将日常的诊疗细节化,包括959条诊断记录、10706个处方、1477个针灸疗法;
④在印刷术方面,世宗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改良铜字印刷术,正式发明出【甲寅字印刷术】,极大推动了朝鲜经济文化的发展;
⑤在軍事方面,世宗不仅派遣金宗瑞指挥朝鲜官兵进剿东北女真部落,设立四郡(闾延、慈城、茂昌、虞芮)和六镇(会宁、稳城、钟城、庆源、庆兴、茂山);而且在明朝科学家吴尧的指导下,对神机箭进行改造,获得【中神机箭】和【小神机箭】,还有其他各式的火炮。
酷爱阅读的世宗李裪
朝鲜王庭的大臣激烈反对世宗的造字行为
《訓民正音》
世宗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为朝鲜民族发明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在世宗诞生以前,朝鲜半岛通用的官方文字是【漢字】。这个不难理解,毕竟朝鲜长久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属國,尊崇天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在世宗登基以后,酷爱读书的他慢慢对这种现象有了看法。平时生活我们都说朝鲜语,但是书写的时候就用汉语,这种感觉就有点像咱们平时说方言,但写东西时用汉语逻辑,有时候方言的意思很难在汉语里清晰的表达出来。举个例子,承旨是广东人,平时问候他人的时候一般会说【勒识左饭未呀】,翻译过来就是【你吃饭了吗】。这很平常,但是写出来就很费劲,还得翻译一遍,大大束缚了信息传递速度。有什么办法能够将朝鲜民族的语言习惯准确表达出来呢?只有创造自己的文字。正如世宗在《訓民正音》开篇所言:“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世宗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对于当时的朝鲜官员来说,这种行为无异于“以夷变夏”。集贤殿副提学崔万理给世宗上疏,明确表示“我朝自祖宗以來,至誠事大,一遵華制,今當同文同軌之時,創作諺文,有駭觀聽。若流中國,或有非議之者,豈不有愧於事大慕華?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捨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坚决反对世宗创造文字的行为。但是世宗态度强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毅然设立谚文局,任用郑麟趾、成三问、申叔周、朴彭年、崔恒、李善老等人创造朝鲜文字。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九月,包含11个元音和28个辅音的《訓民正音》颁行,文字的简单易懂,很快在朝鲜的百姓里传播开来。世宗李祹因创字,被后世尊称为【海東尧舜】。
永膺大君李琰
景福宫礼乐诸班为世宗祈福
首阳大君、日后的世祖大王——李瑈
由于长期沉重的政务和长时间的静坐,导致世宗李祹在晚年身体不佳,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六月二十一日,世宗就对身边的近臣金墩说:“予自少一脚偏痛,至十馀年而少愈,又患背浮肿久矣。又患消渴已十三四年矣,而今亦小愈。去年夏,又患淋疾,久不视事,至秋冬小愈。”到后来,病情已经发展到“左目几丧明”的地步。体弱多病的世宗很担心自己的未来,所以在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五月初一,召集黄喜、河演、金宗瑞、李叔畤、郑麟趾等人觐见,然后让首阳大君李瑈和都承旨李承孙传旨,下令王世子李珦(后来的文宗大王)代理朝政。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二月三日,世宗移驾永膺大君李琰的府邸居住。即便已经灯枯油尽,世宗依旧坚持接见大臣,商讨关于和日本國友好交流的对策。二月十七日,世宗李祹甍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三十三年,明朝赐谥号【莊憲】,为【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葬于京畿道廣州献陵,后迁葬于英陵。
世宗大王李裪的陵寝——英陵
纵观世宗的一生,与太祖大王和太宗大王相比,他虽然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守成天子。朝鲜王朝在他的经营下,迎来了开國以来第一个盛世,百姓安乐、仓粟富饶、政治清明,为后来的世祖大王李瑈继续完善各项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在中国人眼中,他无非只是一位小國國君,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应该得到我们的赞扬和肯定的。那么,承旨最后就引用《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卷一百二十七》的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语吧。
王仁明剛斷,孝悌勤儉,事大至誠,事親盡孝。敦睦九族,信賞必罰,任賢使能,事必師古。制度明備,綱擧目張。島倭、野人畏威懷德, 三十餘年之間,民不見兵,按堵樂業,文敎大興,蔚然可觀。薨逝之日,遠邇莫不涕泣焉!
【参考文献】
1.《朝鲜王朝实录·太宗恭定大王实录》
2.《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
3. 李朝史小记
P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尊重版权,感激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