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元璋的另一面宽厚温和(全靠同行的衬托)

朱元璋的另一面宽厚温和(全靠同行的衬托)平辈中最出众的俩人,武昌陈友谅与平江(苏州)张士诚。陈友谅,徐寿辉部下,名声不好,弑君上位。徐寿辉,名声不错,文化不高,为了压住“大元”,他弄的国号居然叫“天完”。不过打得还行,巅峰时拥有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大片地区,拥兵号称百万。元曾经调集几省军队来围剿,徐寿辉打了几年游击战,然后大举反扑,收复失地,在山上立一“无敌碑”。不用说,徐寿辉拼掉了这几省的元军,帮了朱元璋很大的忙。陈友谅上位后,改国号汉,从湖北发兵60万,沿长江顺流而下打应天(南京),坐的船还都是新造的三层战船,很漂亮。古代北方统一南方,最好的路线就是先打四川或者湖北,沿江顺流而下打江南。这样还打输的,好像也就刘备和陈友谅了。朱元璋也确实打仗厉害,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评价:皇帝中打仗最厉害的,李世民第一,朱元璋第二。还有一位前辈,郭子兴,虽然自身能力不怎么样,四个副手、三个儿子还都不省心,但毕竟是朱元璋的主公

朱元璋的故事我们都听了很多:小时候偷过牛,出过家,要过饭;长大后投过军,打过仗,建过明;后来就是杀人。打仗听得多的也是和陈友谅打水仗,然后就是打张士诚,朱帅真正和蒙古人干仗的故事,好像并不多。我又捋了一下,只有一开始在郭子兴手下那会,和蒙古人干过几小仗,然后就是派徐达、常遇春北伐灭元,再后来出城迎徐达凯旋。朱元璋干过最大的事就是灭元建明,怎么灭元的事干起来这样轻松呢?都是同行们的衬托!

朱元璋-3岁时,河南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口号“弥勒佛当有天下”。

朱元璋9岁时,广东朱光卿、聂秀卿起义,称“定光佛出世”;河南棒胡起义,“举弥勒小旗”。

朱元璋10岁时,江西彭和尚、周子旺起义,有5000余人,胸、背各写一个“佛”字。

这些算是朱元璋同行业的长辈,具有掀起序幕、引流潮流的精神意义,实际效果都不怎么理想,也就算是几起暴动,离建立政权还很遥远。真正让元朝疼起来的,从韩山童、刘福通开始。

朱元璋的另一面宽厚温和(全靠同行的衬托)(1)

1350年,元强征15万民工修黄河,就是这拨修河工惹出了大事端。韩山童祖上能人辈出,他爷爷是白莲教主,他又宣称自己是宋徽宗八世孙,多才多艺,啥行业都能干。这位韩教主或者韩孙子先教河工背口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然后埋个石人下去给河工挖。准备工作做得挺好,但是起义不机密,义还没起呢,韩山童就给抓了杀掉了——搞那么大个石人事件,蒙古人当然要加紧防范了。刘福通也是白莲教的,算是个长老或者香主什么的吧,我也不知道按他们的教义,他该称呼韩教主老师、教父,还是老大、大【dài】王什么的,反正算是师徒关系吧。就是这个刘徒弟逃了出来,第二年,把义正经起起来。一开始打得不错,四年后迎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建立宋政权。然后北伐、迁都(毫州到开封),从山东到甘肃一路都打通了。后来就被剿了,在朱元璋家住了两年,给弄死了。

不能光看结果,过程很重要,因为过程中曾经击溃元军30万精锐主力——刘福通是最早的大规模反抗力量,元军大部主力都是跟他拼掉的。对比一下就清楚了:刘福通起兵那年,朱元璋还在当和尚;刘福通建宋那年,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做总兵,镇守和县;刘福通拼元军主力那几年,朱元璋打下南京,发展周边。这是朱元璋的同行前辈,不仅在精神上照亮造反路,而且实实在在地吸引住了元军主力,给后辈们的发展壮大留出时间、腾出空间。

还有一位前辈,郭子兴,虽然自身能力不怎么样,四个副手、三个儿子还都不省心,但毕竟是朱元璋的主公,又是马皇后的养父,尊他一声前辈还是当得起的,于私还是长辈呢。其他造反业的同行们都算是朱元璋的平辈了,虽然有些参加革命非常早,但是朱元璋意思:“既没有精神上引领我,又没有出道时带过我,还没有养女嫁给我,统统都以平辈论交!”

朱元璋的另一面宽厚温和(全靠同行的衬托)(2)

平辈中最出众的俩人,武昌陈友谅与平江(苏州)张士诚。陈友谅,徐寿辉部下,名声不好,弑君上位。徐寿辉,名声不错,文化不高,为了压住“大元”,他弄的国号居然叫“天完”。不过打得还行,巅峰时拥有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大片地区,拥兵号称百万。元曾经调集几省军队来围剿,徐寿辉打了几年游击战,然后大举反扑,收复失地,在山上立一“无敌碑”。不用说,徐寿辉拼掉了这几省的元军,帮了朱元璋很大的忙。陈友谅上位后,改国号汉,从湖北发兵60万,沿长江顺流而下打应天(南京),坐的船还都是新造的三层战船,很漂亮。古代北方统一南方,最好的路线就是先打四川或者湖北,沿江顺流而下打江南。这样还打输的,好像也就刘备和陈友谅了。朱元璋也确实打仗厉害,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评价:皇帝中打仗最厉害的,李世民第一,朱元璋第二。

张士诚,在高邮立国,号大周。脱脱率百万大军来攻,还不许投降,铁了心要屠城,在江南树威示警。心太坏了,被天收了,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死。“百万大军”群龙无首,被张士诚击溃——这里又帮了朱元璋100万的忙。之后事业就越来越顺利,地方越打越大,从江浙大海边一直到河南、安徽,纵横两千里,带甲数十万。挑个好地方,迁都到平江,却投降元廷了,从大周皇帝变吴王。占据了犹如天堂的苏杭,吴王张有些不思进取,在朱元璋、陈友谅干仗的几年里,就窝在王府天天饮酒听歌,古玩字画的。陈友谅玩完没几年,吴王张也玩完。吴王张最后几年越来越像个文人了,开弘文馆搞科举,设礼贤馆广徕【lái】四方文士。你猜徕到谁——施耐庵、罗贯中。

其他地方上的也有一些同行业中的优秀人才:重庆明玉珍、浙江方国珍——刘伯温用和他打仗的经验写过一本兵书、徐州芝麻李、山东毛贵、襄阳布王三。他们有大有小,都在各自的地盘上兢兢业业地对抗着、消灭着元军,为朱元璋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大大小小的贡献。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这些同行们干掉了鞑子,然后朱元璋干掉了这些同行,最后派徐达、常遇春作为造反业的行业代表,去大都和蒙古人算一下总账。可是算完之后,朱元璋有点吃独食的意思。继续关注《史二记52:“护食”皇帝》,考你一道公务员考试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丞相是谁?给你四个选项:伊尹、姜子牙、管仲、李斯。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史二记》:没看过的史料 讲人权的观点

全集连载:【微信公众号“一爹”】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关联阅读

史二记52:“护食”皇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