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李白对于崔颢我是不服气的)
李白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李白对于崔颢我是不服气的)李白为什么要跟崔颢比呢?原因大概有这几个: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李白想看得更远些,于是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向唐代的都城长安望去,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登高而不见,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为什么说这一句有言外之意呢,因为“浮云蔽日”用到了《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晋明帝年幼时,他的父亲晋元帝问他:“是长安近,还是太阳近?”当时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回答太阳近,理由是“现在我抬头只见太阳,不见长安。”显然,这个典故用在此处,太有利于李白情绪的表达了,落寞、孤独、失意、凄凉、哀愁、悲愤……所有情绪,一锅烩了。(诗意图)颔联从“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步铺开。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
昨天写崔颢的《黄鹤楼》时提到过李白第一次登临黄鹤楼时,本来是满腔诗绪要抒发的,但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之后,被崔颢的诗给压服了,于是说:“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仅凭这几句我们可以推断,李白当时心里是服气的。
但不久,李白就不服气,写了一首诗,诗名《鹦鹉洲》,全诗是:“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显然,这时候的李白还太年轻,尽管他在心里已经存着跟崔颢比高低的心,尽管他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任凭他穷尽诗歌手段,但这首诗,显然要比崔诗弱一些,气量、格局都弱了许多。
(诗意图)
过了若干年之后,李白究竟觉得这是一件不能不了的心事,于是又写了一首诗叫《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终于跟崔颢的诗掰上了手腕,全诗如下:
(诗意图)
颔联从“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步铺开。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意思同《红楼梦》中的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语意相似)。
李白虽号称仙人,但他并不是不关心现实的,他很快把自己的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是极致工整的一联,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
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李白想看得更远些,于是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向唐代的都城长安望去,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登高而不见,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为什么说这一句有言外之意呢,因为“浮云蔽日”用到了《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晋明帝年幼时,他的父亲晋元帝问他:“是长安近,还是太阳近?”当时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回答太阳近,理由是“现在我抬头只见太阳,不见长安。”显然,这个典故用在此处,太有利于李白情绪的表达了,落寞、孤独、失意、凄凉、哀愁、悲愤……所有情绪,一锅烩了。
李白为什么要跟崔颢比呢?原因大概有这几个:
1、崔颢的《黄鹤楼》写得足够好,李白要强,也要写一首较较劲;2、崔颢是李白比较接近的前辈诗人,因此有超过他的心理诉求;3、李白与崔颢有相同的性格,都好博嗜酒,都游侠天下,都好美女,崔颢一生有四次再婚的经历,李白同样也有四次情感经历,如此相似的两个人,后来者李白怎么可能不产生一比高下之心呢?
(诗意图)
我们可以猜想李白对于崔颢《黄鹤楼》诗前束手是难受、不甘心的,因此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但这种罢休也只停留在七律上,李白至金陵后还写了《长干行》,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崔颢的《长干行》组诗一较高下的意思,那个领域,李白强大的多,当然是胜出的,大家抽空可以找出来一读。总体上来说,如果不是崔颢的《黄鹤楼》,我们可能就读不到《登金陵凤凰台》这样的好诗了,何况李白基本不做七律,这首诗是逼出来的好诗,好诗人也是需要对手的。我们听说很多体坛高手、武林高手都说“感谢对手”、“感谢敌人”是有道理的,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看在《射雕英雄传》里打了一辈子的敌人欧阳锋和洪七公,在《神雕侠侣》里,两人在华山之颠相拥大笑而逝,其实真的是好情节。
(【唐诗】闲读之29,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