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珊的妻子(邓宝珊与彭德怀有)
邓宝珊的妻子(邓宝珊与彭德怀有)毛泽东这么说是有自己的考虑的。毛泽东告诉他,西北的工作是由彭德怀和习仲勋负责的,建议他去之前,可以先给他们发一个电报联系一下。图|毛主席与邓宝珊邓宝珊赶紧迎上去,歉意地对毛主席说:“主席,还是我自己端吧。”那天毛主席的兴致很高,和他们一直聊到了第二天凌晨一点多。
开国大典后,邓宝珊被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邀请邓宝珊和梅兰芳来丰泽园吃饭。
毛泽东特地嘱咐用斯大林赠送给他的那辆车去接邓宝珊。
邓宝珊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一直和中共保持着坚挺的友谊,毛泽东视他为中共的挚友。
那天丰泽园的厨师做的是米饭,但是考虑到邓宝珊是北方人,所以专门做了面条。
图|毛主席与邓宝珊
邓宝珊赶紧迎上去,歉意地对毛主席说:“主席,还是我自己端吧。”
那天毛主席的兴致很高,和他们一直聊到了第二天凌晨一点多。
毛泽东告诉他,西北的工作是由彭德怀和习仲勋负责的,建议他去之前,可以先给他们发一个电报联系一下。
毛泽东这么说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邓宝珊因为两次榆林之战,对彭德怀还有一些误会没有解开,心中总是留着个疙瘩。
他见毛主席主动提出来,便也说出了心中最大的苦闷:这些年他从未想过内战,一直不愿意与共产党打仗,而两次榆林之战不明不白卷入,为什么中共当年一定要打榆林呢?
毛泽东笑着说:“打是亲,骂是爱,为了请你起义嘛!”
邓宝珊听毛泽东详细说明了当年打榆林的用意,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初见毛泽东邓宝珊,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经担任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第八方面军总司令。
1921年,远在广东的孙中山给邓宝珊写了一封信,勉励他一定要为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制度而奋斗,一定要“为国珍重”。
可见孙中山先生对邓宝珊和陕西靖国军的重视,这封信也成为了他一心为国为民,勇赴国难的动力。
抗战时期,邓宝珊任国民党二十一军团军团长。他是一位儒雅的将军,基本上不穿戎装,常穿长袍,是西北军的“儒将”。
1935年,国民政府给高级将领授衔,邓宝珊被授予中将军衔、
他是中共抗日主张的坚定拥护者,为了促进1935年中共提出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他四处奔走。
毛泽东率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一直字争取东北军和西北军共同抗日,为此,毛泽东曾经给邓宝珊写了一封亲笔信。
邓宝珊受命坐镇榆林12年,与中国共产党结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毛泽东曾经写信表达了对邓宝珊的感激:八年抗战,先生支援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毛泽东先后给邓宝珊写过十几封信,邓宝珊也曾经前往延安与毛泽东见面。
1938年,邓宝珊路过延安,和随行人员说不想惊动中共领导,悄悄通过。
但这个情况后来还是被毛泽东知道了,毛泽东立刻给交际处处长金城打了一个电话,叮嘱一定要给予邓宝珊一行热情的欢迎和优待。
6月17日,邓宝珊一行人到达延安,这是邓宝珊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那天,数千名八路军战士列队来到郊外,夹道欢迎。在抗战之中,中共中央在延安如此隆重地招待一个客人,还是非常少见的。
因为毛泽东的热情挽留,邓宝珊最后同意在延安小住几天。
毛泽东和邓宝珊一见如故,交谈十分融洽。邓宝珊原本住一夜就离开,被中共的热情招待所感动,先后在延安住了一个星期。
在此期间,邓宝珊参观了抗大和陕北公学等学校,还出席了文艺晚会和群众大会。
这次延安之行为邓宝珊后半生选择的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年冬天,邓宝珊路过延安之时再次受邀和毛泽东会见,这次两人单独谈了一夜。毛泽东和邓宝珊只相差一岁,又都很喜欢读书,所以彼此谈得很投机。
邓宝珊回到榆林之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到了毛泽东:“毛先生看得远,看得深,讲问题深入浅出,比喻生动,非常幽默,引人入胜。”
不久后,毛泽东听闻邓宝珊的牙病发作,特别派医生去榆林给他看病,邓宝珊知道毛泽东喜欢吸纸烟,每次有熟人去延安的时候,都会让带一些好的烟给毛泽东。
知己好友,不过如此。
邓宝珊与延安1939年,邓宝珊下属新十一旅中有人被煽动和利用,和当地的八路军发生了冲突。
新十一旅的部分军人被八路军包围缴械,事情发生之后,来找邓宝珊告状的人络绎不绝,榆林中学校长杨尔琮时愤怒道:“共产党、八路军这样不给邓先生面子,邓先生一定要对他们采取强硬的态度。”
邓宝珊客客气气将杨校长送走,只说了这样一句话:“谢谢你的关心。”
图|邓宝珊
杨校长走了之后,邓宝珊笑着对自己的亲信说:“他讲他的,我有我自己的主意。我已经给毛先生发了电报,请他派人来一趟,商量个解决的办法。”
毛泽东接到电报之后,就派了邓宝珊的好友南汉宸来到榆林,八路军很快就将人放了,枪械也全部还给了新十一旅,双方不打不相识,重归于好。
这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就在邓宝珊和毛主席的处理之下顺利平息。
蒋介石曾经明确指示榆林驻军要和共产党制造摩擦,严令封锁进入边区的人员和物资。
国民党当局一次次发起反共活动,邓宝珊一直表现得很沉默,或者推诿。实在是躲不过去,他也会变通执行。
他还叮嘱部下,不仅不能封锁边区,还要保护来往的车辆和人员能够顺利出入。
在整个抗战期间,这条路在邓宝珊的保护之下,一直是货运无阻的,
1940年秋,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命令八路军和新四军进行缩编。
没过多久,胡宗南就给邓宝珊发了一个电报,说要将新十旅李贵清部调到榆林来。
邓宝珊知道蒋介石的意思就是想要增加榆林的兵力,以随时进攻陕甘宁边区。
毛泽东也已经有所警觉,他早就给邓宝珊写了一封信,希望邓宝珊能看清反动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日的阴谋。
“反对分裂,坚决团结抗日”,邓宝珊一直牢记着,他敷衍胡宗南,说现在榆林粮食短缺,维系现在的兵力已经不足,如果再加上一个师更加困难。胡宗南也就只能作罢。
毛泽东看得很清楚,邓宝珊在自己有限的权力范围之内一直在抵制内战。
图|邓宝珊与毛泽东
1943年,重庆方面电召邓宝珊去开会,蒋介石知晓邓宝珊去过延安,恼羞成怒,这次专门打电话给邓宝珊,指定他从宁夏绕路去重庆。
邓宝珊怒道:“连我走哪一条路都要过问,真是无聊。不指定路线还罢,指定了我偏要走延安,”
这是邓宝珊第三次来延安,毛泽东在杨家岭新建的中共中央大礼堂设宴款待他和随行人员。
邓宝珊一见到毛泽东就笑着开玩笑:“毛先生发福了。”
毛泽东开怀大笑:“这是由于我们军民扩大生产、丰衣足食的结果。”
毛泽东等几位领导人连着三天分别请邓宝珊吃饭,毛泽东、朱德、贺龙三个人轮流做东。
毛泽东是第三天下午在交际处设宴的,在酒席上,大家伙谈到法西斯即将土崩瓦解,日本帝国主义的末日即将到来。邓宝珊感慨,中国有毛泽东这样的领导是民族的福气,并且和毛泽东约定,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之后,一定会来延安为毛泽东祝寿。
这次,邓宝珊依旧在延安住了一个多星期,除了和毛主席单独谈了几次,还参加了晚会,观看了话剧和京剧的演出。
在离开之时,南汉宸托他在重庆代购一批药物,邓宝珊爽快答应。
邓宝珊多次利用私人关系,在国统区为延安购买急需的物资或者药品,还多次掩护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秘密安全地出入延安。
正是因为邓宝珊坚决抵制蒋介石的反共政策,蒋介石和胡宗南将他视为心头大患,从政治和军事上屡屡向邓宝珊施压。
邓宝珊这次前往重庆主要是为述职,两个月之内受到了蒋介石6次接见,有几次还是单独接见。
国民党的官僚们大多站在反共这一边,邓宝珊根本不为所动,在蒋介石面前一遍遍力谏:我愿把领袖拥护成华盛顿,不愿把领袖拥护成拿破仑!
蒋介石十分不快,于右任后来抱怨邓宝珊:“你不要头了吗?”
邓宝珊回道:“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保头亡国价值何在?”
这一路颠簸,加上夏秋气候变化,邓宝珊回来之时突然发起病,只得就近在延安看病。
图|邓宝珊将军纪念馆
毛泽东下令请中医为他诊脉,邓宝珊身体慢慢好了起来,毛泽东还特意让金城把10张最好的狐狸皮作为大衣料子送给邓宝珊。
这次邓宝珊在延安养病住了20多天,他热爱延安的一切,在延安生产劳动模范大会上,他以来宾身份出席并且在会议上讲话。
邓宝珊在讲话之中一再高声向大家说:“我是大家的朋友。”
考虑到蒋介石的多疑,毛泽东对外宣称邓宝珊是被延安的共产党“扣留”,以免将来邓宝珊要处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邓宝珊回到榆林之后,还有国民党同僚给他发去电报表示慰问,看到电报上写着“祝贺脱险”四个字,邓宝珊觉得哭笑不得。
榆林之战成心结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
邓宝珊明确反对蒋介石扩大内战,在1946年4月,他前往重庆参加军事会议,他提出:已经经历了八年抗战的中国,需要休养生息的机会,人民经历了深重的灾难,不能再打内战了。
蒋介石却一脸不屑:“你不要被假象所惑,历史会证明你我谁是对的。”
邓宝珊离开之时依旧非常担忧,他一夜未眠,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只有20个字:兵者,国之大计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蒋介石看了这封信后让副官存档,从此再也不见邓宝珊。
不知后来败逃台湾的蒋介石回想起这次和邓宝珊的激烈冲突,会不会有所悔恨,历史到底选择了谁?谁存谁亡?确实只有时间才能充分证明。
参加完这次会议之后,邓宝珊不愿再去榆林,他只能以这种方式抗议,不去参与到内战的旋涡之中,他对蒋介石一直在“称病”。
图|抗战时期的延安
胡宗南几次三番催促,邓宝珊才不情不愿回到了榆林。
从1947年开始,榆林部队之中就已经被胡宗南安插了大量的特务,邓宝珊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监视,心中大为不满。
毛泽东和朱德商议,希望能够争取邓宝珊举事起义。但邓宝珊觉得,现在并不是起义的时机,婉拒了毛泽东和朱德希望他出任西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一职的提议。
1947年夏天,中共得到情报,胡宗南以众多特务对榆林非嫡系的部队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出于战略需要,解放军不得不对榆林国民党驻军采取军事行动。
这就是邓宝珊心中一直想不通的事情。
1947年8月初的三岔湾前哨战之后,邓宝珊受到的刺激很大,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部队会真的和解放军打起来,而且这次损失的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曾经参加过抗战的甘肃子弟兵。
邓宝珊是痛心的,如果不是对毛泽东和朱德的绝对信任,他可能会放弃和中共多年的情谊。
这次战役之前,邓宝珊本来让秘书汤昭武(中共地下党员)去找彭德怀商谈缓和战局,但因为三岔湾部队迟撤一步,没有赶上。
邓宝珊心中着急,却无可奈何,身边都是胡宗南派来监视他的特务,他知道这一次一定是他的部下听了胡宗南的人的建议,拖延了撤退的时间。
不过数月,又发生了第二次榆林战役,当时邓宝珊并不在榆林,当他从包头匆匆赶回来,解放军已经从榆林撤退了。
图|抗战时期的延安
邓宝珊再度陷入苦闷痛心之中,因为根本没有打仗的准备,他都是仓促应战。
他是真的从没有想过卷入内战,不明不白打了两仗。
延安和榆林向来关系很好,邓宝珊不止一次前往延安,还将女儿邓幼梅送到延安去上陕北公学、抗大。邓宝珊的老部下生病了,也是自然而然前往延安治疗养病,怎么就这么打起来了?
他很惆怅,但并没有动摇他为人民革命事业坚持到底的决心。
毛主席亲自解开误会1948年,邓宝珊彻底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终于决定起义。
8月,他前往北平和傅作义反复探讨,最终决定一同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起义,归向人民。
晋绥人民解放军在进攻包头的时候,邓宝珊下令不可与解放军交火。等到解放军撤离包头之后,邓宝珊才率部回去。
邓宝珊从解放军的广播之中听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已经包围了平津地区,他知道他们等待的时机已经到了。
因为邓宝珊和中共向来交好,且也有威望,傅作义在12月派飞机将他接到了北平协助自己推进谈判的事宜。
12月28日,邓宝珊到达北平的当夜,傅作义、邓宝珊和马占山进行了长谈,邓宝珊仔细分析了局势,告诉傅作义,现在和平解放北平就是人心所向,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古都的文物都要得到保护,不能让它成为历史的浩劫。
邓宝珊的分析让傅作义的起义之路更加明朗。
当时也有人向傅作义建议:和中共谈判之时,可以要求保留傅作义现有的部队,将来和解放军共同维护治安。
邓宝珊对这个提议直接给予否定,他对傅作义说:“谈判之中只要你提出这样的条件,根本就不可能称为和平解放。”
傅作义沉思片刻,点头同意。
邓宝珊在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之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和邓宝珊深谈之前,傅作义其实还是有所犹豫、举棋不定的,是邓宝珊促使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跟傅作义初步商定之后,邓宝珊还在到处奔走,和爱国民主人士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傅作义;他也在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等人进行了秘密接触。
1949年1月13日,邓宝珊前往解放区,代表傅作义和解放军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各位首长进行谈判。
他是双方都能信任的最为合适的人选。
在谈判之中偶有不同意见,双方整理归纳了十几条,邓宝珊提议可以发给毛主席看一看。
当天晚上毛主席就回电了:“尊重邓先生意见。”
中共中央军委也致电说:“傅之灵魂是邓宝珊,可向他表示,毛主席知道他出来谈判,表示高兴,并致欢迎之意。”
北平解放之后,傅作义和邓宝珊一同前往西柏坡,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周恩来笑着说:“邓先生,我们是长期合作的老朋友,现在你回到‘娘家’了。”
邓宝珊亦是心潮澎湃:“我这次为北平和平解放做了一点事,就算我回‘娘家’的见面礼吧。”
图|1957年,邓宝珊邀请梅兰芳来兰州演出
开国大典之后,邓宝珊被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
也正是任命书发表后的第二天,毛主席邀请邓宝珊来做客。
邓宝珊对于中共的支持和信任从未改变过,但榆林两次战役,如果不解开,他对和彭德怀共事多少会有担心。
毛泽东告诉他:“打的是胡宗南、马鸿逵嘛!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邓宝珊想起了解放战争初期,中共方面对于他的信任和期望,他们希望邓宝珊能够早日起义,曾经通过几位同志多次做过他的工作。
两次榆林军队和解放军的小规模冲突后,续范亭也曾致电邓宝珊解释:解放军并非进攻榆林,所有的误解和纠纷都是因为种种原因凑成的。
现在,毛主席以“围榆打援”来向邓宝珊解释,邓宝珊心中的疙瘩也就解开了。
第二天,邓宝珊拟好电稿,联系了彭德怀、习仲勋,过了两天,毛泽东就转来了对方的复电,他们对邓宝珊表示了祝贺和欢迎,言辞恳切,邓宝珊很是感动。
原先邓宝珊心中还有一些担心,现在也终究是释然了。
1960年秋,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邓宝珊给毛主席寄了一个特殊的包裹。
那是一包用油渣和榆树皮磨成粉之后掺合起来的食物,是当时甘肃天水一带的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物。
毛主席看到这个包裹之后非常难过,曾经在陕北住过的毛泽东一眼就认出这是什么东西,也明白这些粉是多么难以入口。
“我们的人民吃苦了。”毛主席捧着这包粉末,眼圈都红了,不停地叹息着。
邓宝珊作为甘肃省长,选择将这些食物寄给毛泽东的时候,身边的人几乎都在反对,他们觉得影响不好。
邓宝珊就一句话:“我就是想要向毛主席实事求是反应问题,个人荣辱又不是什么大事。”
毛主席和邓宝珊在交往之中建立的个人友情是让人感动的,君子和而不同,即便在敌对的一面,毛主席依旧以有礼有节的相处模式,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去结交这样一位爱国的将领。在混乱的战争年代,邓宝珊在光明和黑暗的殊死决战之中做出了勇敢的选择,和人民站在了一起。
在战场之外,他们依旧可以谈古论今,讨论时局,探寻真知,成为互相尊重的老友。除了同样渊博的学识、远大的目光和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之外,他们还有着相近的革命目标,为了民族大义,也为了人民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