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正确吗(民间俗语棍棒出孝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正确吗(民间俗语棍棒出孝子)现今社会,物质丰富,政治清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无数的人在探索孩子的心理,教育理念与手法,更加科学。关心孩子没有错,但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养成极度自我的性格,缺乏生活经验,当父母老去,无力照顾孩子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在古代,百姓文化程度不高,教育形式单一,更是礼法严苛,对于孩子来讲,父母拥有无上的权威,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能够让孩子更加快速的明白规矩,甚至在心中种下父母至上的种子,成为孝子标准自然就是不能忤逆,以父母的意愿为主。但这种孝子,往往会丧失自身性格,来自父母过大的压力,让孩子感到束缚,怀着郁闷的心情,过着父母安排好的日子,难道这是孩子想要的生活吗?孩子是母亲十月怀胎掉下的一块肉,怎么能够不疼爱呢?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家庭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更多的时间,孩子是和母亲在一起,照顾生活,关心成长,母亲付出得更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从古到今,不断总结对于儿女的教育经验,从古学开蒙,到如今的义务教育,在每个时代,都有对应的教育方式。

华夏一直倡导德才兼备,注重品德的培养,仁、义、礼、智、信等贯穿历史,尤其是孝道,在封建时期,作为步入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上至皇帝,下到百姓,无不崇尚。

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百姓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相比如今,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但却极具生活智慧,善于总结社会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形成俗语,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了华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正确吗(民间俗语棍棒出孝子)(1)

有这样一句民间俗语:“棍棒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表达了封建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放到现在,仍然适用嘛?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严父慈母的组合,更是经久不衰的CP。这句俗语表达了严苛甚至暴力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懂得规矩,成为孝子;而母亲的过度溺爱,会让孩子一事无成,成为败家之子。

尤其是在古代,百姓文化程度不高,教育形式单一,更是礼法严苛,对于孩子来讲,父母拥有无上的权威,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能够让孩子更加快速的明白规矩,甚至在心中种下父母至上的种子,成为孝子标准自然就是不能忤逆,以父母的意愿为主。

但这种孝子,往往会丧失自身性格,来自父母过大的压力,让孩子感到束缚,怀着郁闷的心情,过着父母安排好的日子,难道这是孩子想要的生活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正确吗(民间俗语棍棒出孝子)(2)

孩子是母亲十月怀胎掉下的一块肉,怎么能够不疼爱呢?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家庭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更多的时间,孩子是和母亲在一起,照顾生活,关心成长,母亲付出得更多。

关心孩子没有错,但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养成极度自我的性格,缺乏生活经验,当父母老去,无力照顾孩子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正确吗(民间俗语棍棒出孝子)(3)

现今社会,物质丰富,政治清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无数的人在探索孩子的心理,教育理念与手法,更加科学。

暴力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强的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心里压抑,不敢言,不敢动,看似乖巧,却丧失了主见,养成懦弱退缩的性格。“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核心是“怕”,让孩子害怕,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纠正其行为。但身为父母,那个想让孩子“怕”自己呢?

对于孩子的放纵和溺爱,更是不可取,如果什么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完成了,他就丧失了锻炼学习的机会,如今社会中的“妈宝男”,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之下,甚至丧失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失去母亲的保护伞,他会过得幸福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正确吗(民间俗语棍棒出孝子)(4)

俗语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这句俗语放到现在,应该是“棍棒不一定出孝子,慈母必然出败儿。”

猜您喜欢: